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本文从选择在控制论中的作用、过程入手,探讨了选择与必然性,偶然性和自由的关系。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批判地吸收了近现代西方哲学家关于选择的研究成果,分析、批判了萨特等的自由选择论,指出:马克思主义决定论是选择决定论;选择论可以“超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现当代科学发展新成果,立足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一唯物史观的理论出发点,考察了主体与客体、必然与偶然、客观规律与主体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认为,基于实践主体的能动选择和积极创造,一切现实关系和现实事物都不可能是严格预成的或纯粹决定论的,所谓必然性、规律等等也就不可能是外在于主体及其活动、足以先在地决定一切的绝对存在,而是同主体实现其价值目标的选择活动混然交融的属人过程。由此提供了一个扬弃决定论哲学框架、弘扬主体自为创造精神的选择论思路。  相似文献   

3.
卡尔·波普的《历史主义贫困论》阐发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 ,即对历史决定论展开了批驳 ,其观点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构成了最大的诘难。反思其思想 ,使我们认识到 :(一 )导致波普得出历史非决定论错误观点的制约因素 ;(二 )把握它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根本分歧之处。从而达到合理理解和认识社会历史规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制造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立”一直是西方“列宁学”研究的热点,他们把马克思的自然观归结为“人化自然”,由此制造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对立”;认为《哲学笔记》抛弃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观点,在那里主客体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失去了意义;他们又极力论证所谓列宁接近黑格尔辩证法的限度,认为列宁的哲学思想始终同马克思主义处于“对立”状态;他们不是把列宁主义的历史观贬斥为“经济决定论”,就是歪曲为“唯意志论”,都否认它是唯物史观。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评析,认为这种所谓的“对立”,恰恰体现了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丰富多彩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批判理性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波普尔,其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的历史决定论上。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驳斥,即他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想从总体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这些错误思想在世界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人们中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我认为这首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有关;其次与他批判的特点有关——用貌似纯科学的方法作纯学术的批判;三是其批判锋芒所指虽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主要是指17—18世纪历史决定论,特别是指被教条化、庸俗化和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更深层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在实践中运用辩证逻辑概括出来的,而波普尔的批判主要运用的是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逻辑和方法是人们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了创造性诠释。他提炼并阐释了诸多重要哲学概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开创了社会意识两种形式说,对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作了新阐释。普列汉诺夫创新性阐释唯物史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在“史”“论”结合中所具有的继承性、批判性、主体性和时代性。普列汉诺夫从哲学世界观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为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危机做了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东渐”俄国的进程,对构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话语体系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晚年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集中体现于其晚年的5封书信中。恩格斯抨击了"经济决定论"等观点,强调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解开当前科学技术伦理问题之谜的钥匙。人类早就开始了对二者关系的思考,首先是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相关论和不相关论,相关论又分为科学技术决定论、伦理道德决定论和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互关系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相互促进的,同时又是相互矛盾的。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大量伦理问题的出现就是这种矛盾性的表现,只有促进这些矛盾关系的不断调整和解决,才能达到二者之间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家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把家庭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他们扬弃了摩尔根等人的家庭理论,深入批判唯心主义的家庭历史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新历史观。其主要内容有:在古代社会中,家庭与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家庭是亲属制度的基础,家庭是生产力,家族关系支配着社会制度、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挑战传统的婚姻家庭关系等。研究及阐发这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将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家庭新历史观再现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之中,修正其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倾向;指导家庭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建设;有助于对“和谐家庭”的认知与把握,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有助于通过“全面建成小康家庭”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必将从历史决定论走向历史合力论。历史决定论是唯物史观首先确立的理论形态和历史思维方式。恩格斯晚年对它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提出了历史合力论。历史合力论把历史发展看成是社会有机体一切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的产物,致力于从各种因素的交错和综合中再现历史的实际进程。较之历史决定论,它具有更宏阔的历史大视野,十分“贴近”历史的真实,具有极强的理论整合能力和解释功能,因而能更好地满足现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政治理论论个人主义的本质及其思想渊源 —马走“宣传集体主义有害论鼓吹私有化的实质就是彻底否定公有制 “实践本体论”质疑试论“官倒”的几个问题一十论经济法主体论宗教信仰的特征 —驻“马克思主义就是宗教”的谬论切实把握伟大的认识工具 —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新实践唯心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先决条件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科学体系真善美的实践论意义审美范畴应引入认识论关于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关系的对话社会稳定的辩证思…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个密切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回答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国家应该怎样进行革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解决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形式和策略问题。但从基本内容来说,它并没有超越马恩列斯所阐述过的理论范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是过去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从来没有涉及的问题,它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找到了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的重大创新。“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有过初步的试验,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有过成功的实践。 然而,从1953年开始,毛泽东改变了他原来正确的思想,转而批判“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匆忙实行了“三大改造”,抛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严重的扭曲。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读了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其理论支柱是“生产关系决定论”、“上层建筑决定论”和所谓的“不断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奇特的历史命运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一是必须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和超越;二是要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建立改革开放的话语权;三是要借鉴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经验,加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论》是一部政治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这部著作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就是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辩证法方面,毛泽东非常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世情、国情和阶级关系。在认识论方面,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列宁加以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个新的科学概括,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认识能动的观点和变革的观点突出出来了。在唯物史观方面,毛泽东在密切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深刻地论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国体和政体等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互助论"无政府主义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助论”无政府主义在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确立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0年底,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在思想上逐渐消解、转化并最终摆脱了“互助论”无政府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科学世界观。但“互助论”无政府主义仍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有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历史决定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在当代,非难历史决定论的代表要算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他公开地向马克思主义宣战,断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不能成立的骗术。 波普的历史哲学集中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两部著作中。本文主要分析《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论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主义,认为文化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它强调人的经验、价值观和能动作用。结构论则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为基础,相信大众文化不是工人阶级的自由话语形式,而是一套强加的、受限制的语义,这种语义最终是由经济权利决定的。文化论和结构论因此成为文化研究中两大对立的分析模式。对此,霍尔将两种思想兼收并蓄,提出既能代表文化,又能代表意识形成的融合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映论(包括能动的反映论)受到了越来越尖锐的挑战,各种新的理论相继提出,企图取而代之,有反映论、评价论与创造论的统一(简称为“统一说”),还有选择论与重构论。能动的反映论真的已经过时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在当代,它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对能动的反映论的各种责难都是站不住脚的。当然,我们也看到上述论者可贵的探索精神,在他们提出的各种理论中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因素,这些内容对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其进行回顾和再认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界过去认为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学说是唯心史观而批判之,现在则认为尽管它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但是唯物史观的哲学;过去认为斯大林的地理环境学说是经典,现在则认为尽管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其环境学说从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极端走向了“地理环境虚无论”极端;过去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理论,现在则普遍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理论,个别人甚至认为它是人类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且与人地协调论在本质上有一致性。我们认为,地理环境可通过对生产力和居民气质、风习、文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社会发展,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反馈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文化区域特性形成、中国历史上农牧对立和阶级对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保尔·拉法格是首个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积极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积极翻译工人运动文件,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阐释了“两种环境论”,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论战,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民粹主义打着“人民主权”的旗号,企图以“人民的名义”煽动平民大众反精英、反建制,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冲击。明晰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群众”范畴与民粹主义语境中的“人民”概念,探赜唯物史观如何阐释“人民群众”和“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清民粹主义如何处理“精英”与“大众”的关系,厘清群众史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表现和民粹主义“人民观”在西方政治文明中的体现,才能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界限,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