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以周是晚清经学大师,尤精于三礼之学,其《礼书通故》一书乃清儒礼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学术特色而言,"体大思周,无微不至"、"不拘汉宋,实事就是"、"明辨是非,精于判断"、"文字互见,图文相辅"乃是黄以周《礼书通故》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秦火以降,礼学式微。《大戴礼记》未能测于《十三经》之林,泯没尤甚。有清一代,朴学大盛,学者辈出,是书得以拂尘而出。今潜心其间,偶有所得,稍陈于左,以望求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3.
朱熹《家礼》深刻影响了明清家礼的编纂,促成一种不同于礼学研究的知识门类———家礼学的形成。《家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问,重要原因之一是该书本身的不完备。作为朱子“早年未定之本”,《家礼》不但对古礼存在误读、曲解之处,还有不少不易施行、不合人情的仪式设计。其中,《昏礼》删“六礼”为“三礼”,回避了他所理解的六礼矛盾;设计“从下做上”的亲迎礼序,以体现先卑后尊的礼义;改三月庙见为三日,混淆庙见之礼与拜祖之俗。这些问题成为明代家礼聚讼之处,学者试图补完六礼以全古意,却发现《家礼》对六礼名义的理解无法包容问名、纳吉;试图补入拜祖礼俗以安人情,却发现《家礼》无处安置两次庙见。明中期之后,学者对《家礼》的质疑与反思愈发深刻,终于在清代汇集为一场批判、重构家礼的风潮。随着相关问题的穷尽,家礼学在清中期后丧失理论活力、归于沉寂。  相似文献   

4.
对礼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礼学产生,缘起于礼的传统和礼治实践。“周公制礼”的残篇断简,当为后来礼书的蓝本。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期,“礼崩乐坏”,士子忧时而力图拯救之,倡礼言礼议礼,编定礼书,为礼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孔子编定礼书,标志着礼学的产生。被称为“三礼”的《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之形成,为以后礼学的开展奠定了基本范畴。礼书在传授中形成了经今古文两大系统。郑玄注《三礼》,使礼学走上今古文经融合的道路,《三礼注》成为礼学奠基之作。礼学在发展过程中,随政治制度的更易以及统治者思想意识的变化而沉浮。其中,学官的设置和科举制的推行对礼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清代考据之风大兴,礼学得机重振,出现了一大批带有总结性的鸿篇巨作,虽有思想方法上的及时代的局限性,但将礼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礼学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它赖以存在的社会根基以及自身义蕴和社会功能的变化,从封建宗法制到民主意识或制度,从治民到教民,从仁义的形式到害人的桎梏,传统礼学走到了尽头。一部礼学史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关涉着众多历史现象和事实,对礼学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有助于在新时代开拓礼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清中期以来,《礼经》研究主要从礼仪、礼器、礼义三个层面历时展开,《礼经》凡例研究在礼仪、礼器、礼义研究的逐次推进中不断走向新的境界。淩廷堪《礼经释例》的撰作成功,有深刻的学理发展逻辑,其以归纳方法为核心的科学精神,超越礼仪研究的领域,对后世礼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清末陈澧思考乾嘉学术的历史渊源,总结前人研究《仪礼》有关分节、释例、绘图的成就,提示礼意研究新的领域。黄侃《礼学略说》接受陈澧的学术思想,建立礼文、礼具、礼意指向礼仪、礼器、礼义的礼学研究学术体系,建构“辨字读、析章句,审名义,求条例,括纲要”指向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逻辑学、哲学的礼学研究方法体系,基本实现传统礼学的现代转型,《礼经》凡例研究成为传统礼学现代转型的关键环节之一。现代《礼经》研究著作中,礼仪研究如钱玄《仪礼向位解》《三礼通论·礼仪编》等,接续《礼经释例》继有创获;礼器研究如吴承仕《三礼名物》、钱玄《三礼名物通释》《三礼通论·名物编》,既具有“求条例”的凡例归纳特征,又具备现代历史学研究的特点;礼义研究在当代取得新的进展,郭超颖《仪礼郑注礼义发微》既具有凡例归纳的方法特征,又具备哲学思辨色彩。《礼经》凡例研究在历...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邹昌林博士撰著的《中国礼文化》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晚清学者闫镇珩在其《六典通考·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由三代以上,治与道出于一。由三代以下,治与道出于二。”是说中国的礼文化,在三代以前还是混而为一的统一整体,只是随着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礼崩乐  相似文献   

7.
《礼书纲目》是江永卷帙最大的著述,其编撰对江氏学术产生深远影响。《纲目》完撰后,江氏以相同体例续编《近思录集注》《四书典林》《四书古人典林》等理学、制举用书。其礼书编撰对律吕、历算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后来相关研究奠下基础。江氏研究对朱子学术的批判继承,以及专门考证,表示着学术的转向。江永后期转向礼学考证,多以札记形式进行专题研究,批朱崇郑。这一转变萌生于《纲目》编撰,和清初学术由博转精的历程一致。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万明先生的新作《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前言、正文六章、主要参考书目和后记组成,约35万字。从内容上看,全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诚如著名历史学  相似文献   

9.
郑珍《说文逸字》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文》逸字的搜求和考订,是《说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晚清贵州著名学者郑珍所著《说文逸字》,是逸字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考察《说文逸字》一书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从内部求证和外部求证两个方面对郑书所以取得超越前人的成果的原因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著名思想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我院博士生导师陈祖武教授的新著《清儒学术拾零》一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90年代初,作者曾有专著《清初学术思辨录》问世,以集中探讨清初学术而为海内外学术界重视。此次再出新著,则既有先前讨论的深入,亦更有近十年间论  相似文献   

11.
阮元是清代著名学者,也是一位有影响的古文字学家。他编著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首倡青铜器“藏礼”之说,并根据经史考释铜器铭文,对晚清吉金文字的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阮元淹贯群书,注重搜集整理原始材料,又擅长书法,无疑对其研究古文字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先秦原始儒学本以礼学为核心,《春秋》为礼义之大宗。今文礼学"推士礼以致于天子",诸等级之间虽略有高低,却并不悬隔。古文礼学因此斥责今文礼学不知天子礼,由之将建构超绝性的天子之礼。因此,今古文礼学的差异,不在经书文本的今古文之异。古文礼学只是用古文礼经证明今文《仪礼》十七篇实为残本,但是,古文礼学的天子礼在古文礼经中也没有,而是出自《王史氏记》等传记文献中。传记文献的权威毕竟不够,于是,古文经学便以《春秋》为六经之首,居于礼上,发展出《春秋》稽合于律的学说,在《春秋》学内以《左传》压倒《公羊》《榖梁》,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实则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刘歆晚年更进而提升《周官》一书的地位,以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名之为《周礼》,开始了以周公取代孔子的经学重构。郑玄的经学体系就是这样一个以《周礼》为核心重构的体系,这一进程在西晋臻于极致。杜预注《左传》以《春秋》"五十凡"为周公所作,彻底以周公取代了孔子的经学至尊地位。西晋王朝以《周礼》体系撰制《晋律》,杜预为之作注,完成了礼律一体的王朝政教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诗经》中蕴含的礼学内容,王肃多能提出与郑玄相左的学术观点,不乏较郑说更为贴合诗旨者。这些经注除了运用礼制仪文注解诗歌外,还有部分涉及对礼义的认识与理解,它们在不破坏诗境的基础上阐发己意,体现出相对独立的见解。郑玄阐《诗》以《毛传》为依据,王肃则随文赋义,以贯通诗义为基础;郑玄笺《诗》善于以刻板礼制阐《诗》,而王肃在使用礼书或礼学知识阐释《诗经》时也不妨碍诗歌人情气息的表达;郑玄注《诗》以宗毛为主,王肃则以宗毛为前提兼采三家诗说;与郑玄“以礼说诗”相比,王肃对《诗经》礼学内容的阐释往往能够融合诗义与礼义,在释放诗歌情志的同时也注重表现礼的内涵。对于《诗经》礼学内容的阐释,郑、王二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郑玄将《诗》看作礼的衍生物,以礼为主、以《诗》为辅,而王肃的礼学精神则展示出一种强烈的“人间属性”,更突出对人情的关怀与对现实政治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陆陇其卒年订误唐锡伦陆陇其,清初学者,原名尤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知县、监察御史等职,学宗程朱,并有所发挥,与陆世仪并称“二陆”。著有《四书讲义》、《困勉录》、《读朱随笔》、《读礼志疑》、《三鱼堂文集》等。雍正二年从把孔...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礼学朝鲜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一大批礼经汉籍,这些礼书在域外汉学中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但却未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庆星大学校(KyungSung University)韩国学研究所近期编纂的《韩国礼学丛书》全面整理了朝鲜王朝从15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500年的礼学研究成果,洋洋大观,是汉学界迄今规模最大、收录最多且最富代表性的一次礼经汉籍的整理工作,不仅能为东亚礼学研究者提供取用之便,也可为重新认识东亚儒教文明提供充足资源。  相似文献   

16.
范宁为东晋著名经学家,其所撰《春秋穀梁传集解》为现存《穀梁传》最早的注本, 与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并称,是中国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书汇集众家之说,并陈三传得失,书中体现出的“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治学态度,更是开启唐宋学者舍传求经,自由研讨的风气。此外范宁对《尚书》和礼学也有相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礼经学》为清末礼学大师曹元弼受洋务派代表张之洞所托编纂的经学教科书.张之洞嘱托曹元弼著《礼经学》,欲以传统礼仪达到收挽民心,强学力政,抵御外侮之目的,仍是“中学为体”政治思想的表现.此书为曹元弼广采众家学说汇编而成的教科书,其主要内容多取自别家,其中张惠言《仪礼图》即其所引书之一.张惠言为乾嘉时著名经学家,精研易、礼之学,《仪礼图》为其礼学代表作.此书为图解体,曹氏《礼经学》之图表多引于此.曹氏引张氏礼图,因其礼图绘制切合经义,图文精审,优于前人.  相似文献   

18.
《西藏志》著者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西藏志》非果亲王所撰,《西藏见闻录》与《西藏志》实为一书。本文以为,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仍不能否定《西藏志》为果亲王允礼所著,萧腾麟所著《西藏见闻录》与《西藏志》并非同为一书,萧也并非《西藏志》著者。  相似文献   

19.
明清徽州作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会,“村无稗俗,家存礼让”,素有“东南邹鲁”之誉。不仅有乡邦先贤朱子《家礼》的在地化施行,使其成为近世中国颇为典范的“礼仪之邦”,而且还有一大批徽州学者致力于经典礼书的考证与阐释,对于传统礼学的发展及乡规民约的转型与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明清礼学生态的考述,可以从中窥见地域礼学发展的世俗化和实用性,同时也彰显出时代学术由“理学”到“礼学”的思想嬗变与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的形成以其早年教育为主要背景,集中体现在《教学通议》一书中,以尊崇《周礼》为其鲜明的特色。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继承了儒家经世致用的政治传统,并孕有近代维新变法的政治因子,是康有为戊戌时期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