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理论强调不能用强制的办法去剥夺小农;列宁要求通过农民自愿的合作化,把农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经济。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与农业集体化运动违反农民自愿原则,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对富农实行错误的过火政策,从而导致苏联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长期滞后。评价历史上的经济建设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务必坚持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必须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斯大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化理论,亲自领导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虽然借鉴了斯大林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但并没有囿于斯大林的理论观点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具体做法,而是把马列主义的合作化理论同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实行了一些既  相似文献   

3.
苏联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对我国影响的历史,并不会随之消失。面对我国农村正在兴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推动其健康发展,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开展对中苏两国农业集体化道路异同关系的比较的研究,比如两国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过程,为什么都在急速中完成;为什么中国的发展较顺利且农业生产在发展,苏联则经历了动荡且农业生产在下降;两国存在相同弊端的缘由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的合作化,是五亿多农村人口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对农村的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这个问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1894)一文中,列宁在《论合作制》(1923)一文中,都是讲得很明白的。斯大林并且把这个理论付诸实践,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农业集体化的胜利。我们搞农业合作化,是依据了马列的指示,也参照了苏联的经验的,并不是自己的新发明。  相似文献   

5.
匈牙刷农业体制的改革成效卓著,受到社会主义各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理论和实践均有不少独到之处。为篇幅所限,本文只就匈牙利农业所有制结构方面作一概略的考察。 匈牙利农业所有制结构曾经有过曲折的变化。从1945年全国解放到1956年“匈牙利事件”照搬了“苏联模式”。它在实行反封建的土地改革之后,接着通过农业合作化,将以小私有制为主的农业结构变为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结构。当时的拉科西政府采取了极“左”和过火的方式,提出在三、四年内使90%的农民入社的要求,对抵制“义务交售”的农民判处三年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集体农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农业生产组织,是苏联农业生产的主要支柱。应当承认,在斯大林领导的时鳓,集体农庄经济确有很大的发展,采取全盘抹煞的态度是不恰当的,但是,也应当承认,它的发展远未达到苏联党和政府预定的目标。苏联的农业始终是制约整个国民  相似文献   

7.
“英雄的工人阶级、光荣的集体农民……天才的知识分子”,这是勃列日涅夫制做的三顶帽子。这个无产阶级的可耻叛徒竟然颂扬起工人和农民来了,岂非咄咄怪事。大家知道:正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出卖了苏联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列宁和斯大林所创建的社会主义苏联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使苏联工农群众重新沦为资产阶级的奴隶,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事情很清楚,新沙皇颂扬苏联工人和农民是假,掩饰他们的叛徒行径是真。“天才的知识分子”,这顶桂冠可谓堂皇。然而,这顶高帽并不是赐给苏联广大的知识分子的。因为今日的苏联,广大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一样,遭受苏修叛徒集团的统治与迫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虽然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师,但两者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发展路径上,苏联集体农庄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政府意志;中国农业合作化过程是政府主导和民间需求相结合,更加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意愿。在所有制上,苏联集体农庄的土地和大型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且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则根据不同时期生产实际及时调整,并在公有化程度上逐步退却。在富农政策上,苏联主要通过暴力镇压方式消灭富农,并剥夺其全部财产;中国主要采取行政强制,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其留下了出路。在单干户政策上,苏联强迫单干户加入集体农庄;中国则是引导方法单干户入社。在生产管理上,苏联主要实行集体承包制;中国则采取包产到队的生产责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正处在农业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众多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探讨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的科学内涵,总结苏联农业合作化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在推动现代农业合作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农业合作化理论的研究并不断创新,中国的农业改革必须以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政府要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蓬勃发展,国内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苏联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本文不准备过多涉及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本身。仅想就开展全盘农业集体化的前提之一,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性质这一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再明确一点就是:20年代苏联农村生产关系是什么性质的?是旧的资本主义,还是新的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将直接影响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和评价,而且也会影响对苏联整个30年代政治和经济领域内斗争诸问题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第一次开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为迅速改变当时苏联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时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是不成熟的 ,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一场过早过急过快的运动 ,曾付出高昂的代价 ,留下深刻的教训。分析和研究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对于我们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在苏联农村展开了一场旨在消灭农村的资产阶级,将农民个体所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大规模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所谓农业全盘集体化。对此问题,前苏官方一直评价很高,苏共纲领指出:“苏联农村的大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经济关系、在农民的整个生活方式上一次伟大的革命。集体化使农村永远摆脱了富农的奴役,摆脱了阶级分化,摆脱了破产和贫困……千百年的农民问题得到了真正的解决。”[1]甚至把其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唯一成功模式加以理想化和规律化。即使指出其有错误,但…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原因新探章前明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农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场运动曾对苏联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直接促成了新经济政策的终止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而且对以后苏联农业的发展带来十分消极...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商品交换,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工业和农业间的经济联系形式,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相互结合的形式。列宁早就指出:“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化的”)工业的产品来交换农民的产品,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质,社会主义的基础”斯大林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指出:“为了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经济结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商  相似文献   

15.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下,到1937年,终于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它的完成,使苏联2500万个体农户走上了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道路,消灭了农村的资产阶级——富农阶级。但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集体化和机械化程度已相当高的时候,粮食问题还不能解决,农业生产仍然上不去,实在令人难于理解。苏联的农业是多灾多难的,农业上不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富农的过“左”政策,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一、联产承包制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改革以后,党及时通过农业合作化,把农民个体经济改造成为合作经济,实现了从土地私制到公有的深刻变革,引导亿万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 但是,由于合作经济刚刚建立,缺乏经验,高级社以及后来的生产队,相当程度上都沿用苏联集体农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和评工记分分配,使得农业集中过多,统的太死,搞平均主义。造成“瞎指挥”、“一窝蜂”和“大锅饭”的弊病。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集中劳动和工分制不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的积极性受到压抑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延缓了从自给性、半自给性的传统农业,转向商业性,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民主德国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及启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农业集体化发展.德国统一社会党结合本国国情,采取强制与妥协并举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较为特色的农业集体化道路.文章以民主德国1952-1960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基础、发展路径、所有制结构、农业价格政策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逐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国家农业补贴重点向合作社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苏联农业技术通过官方聘请苏联专家、派遣留学生、进出口贸易,以及两国侨民移居、兴办企业、边民往来等途经向中国转移,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经验和农业机械、良种等的技术要素。这些技术比较适合中国农业自然条件和生产需要,应用推广改造传统农业增产增收,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消费结构改善,促进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进而推进了区域农业近代化。同时,在一些方面为新中国初期引进与推广应用苏联农业技术奠定了初步基础,引进农牧品种改良地方品种,形成杂种群在新中国先后育成一批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在甘肃、湖南和贵州三省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回流农民农业经营决策和新型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流农民是否从事农业经营和能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受到个人禀赋、农业信息感知和乡土情结的影响。个人禀赋的影响表现为:教育程度较高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低;有培训经历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高;农业信息感知的影响表现为:惠农政策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也越大;农业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低;支农举措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越大;乡土情结的影响表现为:有土地流入经历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更大,爱农情结越深的回流农民越容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建议从改善农业经营金融扶持与农业保险体系、强化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业信息传播效果和激发回流农民乡土情结四个方面入手,吸引更多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培育更多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供给者的一些地方政府 ,在实际操作中 ,无视农民实际需求 ,没有引导农民按价值规律来调整农业生产行为 ,出现了农业结构调整有效供给短缺 ;而农村土地小规模经营、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结构调整所需的要素供给不足、风险大、比较利益低、机会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不足。解决农业结构调整的供需矛盾应围绕农民需求 ,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农业资源 ,优化农业结构 ,按需供给 ,增强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性 ;刺激需求 ,增加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欲望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