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以智《东西均》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矛盾思想。他的“尽天地古今皆二”、“合二而一”、“交、轮、几”等光辉命题,充满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一定侧面反映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向近代实证辩证法转型的过渡形态,在中国辩证法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东西均》是方以智晚期哲学的代表作,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以象数易学为核心,三教兼容,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二重性。《东西均》哲学有着卓越的理论贡献和严重的思想局限,它对有清一代及近现代学术和学风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东西均>认识论思想丰富而深刻,包括"学天地"的认识原则、"学而后知"的认知观、"善疑"的认知方法、"以实事征实理"的真理检验标准、"随、泯、统"的认识过程、内外统一的"道艺观"等基本内容,对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明末清初的学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认识史上应占有一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五均六筦”是王莽依据儒家经典而实行的国家对工商业管理的重要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是为了实现“齐众庶”、“抑并兼”,更是王莽对儒家经典中所记载的治国思想的实践.尽管这一政策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却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因用人与管理不当等因素而沦落为各级官吏、富贾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的剥削手段,由此引起百姓强烈的不满与反抗,不但“五均六筦”政策以失败而收场,新莽王朝也随之败亡.  相似文献   

5.
确定性是笛卡儿认识论哲学所追求的目标,笛卡儿通过“我思”主体的确立,建构起一套通达确定性的方法。直观、演绎与通观既是笛卡儿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形而上学设定,同时也是追求确定性的基本方法。笛卡儿“我思”哲学的方向、起点与方法都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独断论的痕迹,认清笛卡儿哲学的困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哲学反二元论的倾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言学转向和历史意识的兴起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结合其家传之易学,提出了"太极不落有无"说。"无极即在有极中——无即在有中——先天即在后天中"和"太极即在无极、有极中——太无即在无、有中——中天即在先、后天中"这两组命题的交互融合构成了"太极不落有无说"的基本内涵。"太极不落有无说"是方以智"统泯随,交轮几"思维模式的运用,或者说是其"统泯随,交轮几"与"不落有无"的圆融。  相似文献   

7.
方以智“通几”与“质测”管窥关增建“通几”与“质测”是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1611—1671)提出的一对命题。对于这对命题,学界多有研究。但这些研究常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对这两个概念的由来、它们的具体含义、二者之关系等因素的讨论,都还可以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探索恩格斯在实现两个转变过程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于弄清恩格斯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并向唯物主义历史观前进是很有裨益的。本文是对恩格斯在1842—1845年春的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概况,特别是他与“哲学共产主义”的关系作一个简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东西均》是方以智的哲学代表作,形成了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并具有完整性、集大成倾向和鲜明的经世色彩。《东西均》代表着方以智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度总结,对中国近代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仁”和“礼”到底谁高,这是孔子思想中一个久有争论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争论总是伴随着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想把孔子向上抬一抬的人就大讲其“仁”,以“仁”为孔子思想之核心;想把孔子往下压一压的人则大讲其“礼”,把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归结为“礼”。“仁”和“礼”好象成了抬高和压低孔子的依据,这是极不应该的。我认为:“仁”与“礼”就其实质而言不存在谁统摄谁的问题。“仁”是属于孔子伦理学的范畴,而“礼”在通常情况下则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我们知道,处在不同学科中的两个概念是不能比较谁高谁低的。然而“礼”在有些时候又同“仁”一样作为一伦理范畴出现,这就是“礼”作为外在的强制又可以化为内在的自觉,从而影响、控制个  相似文献   

11.
马复初(德新)是明清时期“以儒诠经”的回族穆斯林经师之一,他不仅继承了王岱舆、马注、刘智的哲学传统,而且结合其游学天方伊斯兰世界获得的最新成果,把这场“回儒对话”推到了一个崭新高度。马复初哲学思想中的“全体大用”借用朱熹的概念,但与宋明理学认知宇宙本质的直观知识之认识有所不同,被赋予了伊斯兰教天堂和后世的理性。  相似文献   

12.
黎族太古风致哲学思想主要由原始的神话巫术、崇尚自然的生存哲学、诚信为王的处世哲学、大同社会理想等构成。由于海南岛孤悬海外,加上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其文化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原始状态,但人之初,性本善的本色犹存,当儒学来到海南便受到黎人的追捧,儒学也在海南大放光芒。对黎族太古风致哲学思想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哲学的生成与演变逻辑,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哲学中的“心”“意”关系,有道德意义与境界意义两端,前者为源为主,后者为流为次。就道德意义来看,道德理性将自己表现为意念动机,并通过对意念动机的觉知来把握自身。就境界意义来看,作为情绪主体的心在各种具体的情绪中获得实存,并通过对拘泥于具体情绪的扬弃而回到本真存在的状态。两种意义上的“心”“意”关系既有区别,又统一于良知概念之中,共同表征出即体即用、即存有即活动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方以智“∴说”是理解方以智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图像并非方以智所自创,它来自佛教,“∴”的思想与《易》和《论语》也有关。尽管方以智“∴说”一文已佚,但是通过对《东西均》和《周易时论合编·图像几表》等的解析,我们还是可以理解“∴说”的大致内容,并剖析出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如本体论思想、“尽天地古今皆二”的辩证法思想、“三为约法”的方法论、集大成与三教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项基本课题,就是对“真”、“善”、“美”的诠释,揭示它们的理论意蕴和现实指向。马克思在对基督教思想、唯心主义、传统唯物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就“真”而言,实践是真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内容;就“善”而言,“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意识形态,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善”的内涵各不相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善”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美”来说,实践是“美”的源泉,只有劳动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16.
“均输”解     
“均输”是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根据桑弘羊的建议、和“平淮”同时实行的一项重要的经济管制办法。但“均输”究竟是怎么回事,现在不少历史书却含糊其辞,未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们先看下面这条史料:  相似文献   

17.
18.
围绕钓鱼岛主权的斗争,反映了中国政府高超的斗争艺术及其哲学智慧。这当中主要体现了正确把握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在日本企图窃取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尖锐形势下,正视矛盾,敢于斗争,掌握斗争的主动权;正确利用和把握几对哲学范畴,充分揭露日本右翼的反动实质,处理好情感与理性、和平与军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利用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法则,争取国际社会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贾谊通过对老庄以来“道”这一哲学范畴的扬弃,立足社会现实,给“道”赋予了新的哲学内涵:首先,“道”是万物的根本;其次,“道”是认识万物的根本法则;再次,“道”是人生的境界;最后,“道”是天地万物始基的真实存在。这界定有极其丰富的哲学意义和实践意蕴,为他的认识论、伦理观、历史观和治世观,乃至礼法结合的思想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形上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明同《易》文化所张扬的精神气质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从《咸》范式入手,对《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尝试一种后哲学解读,由此,或许可以观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