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翻译的文化研究理论为诗歌翻译开辟了新视角,使诗歌在不可译争论的困境中展现了生机。诗歌"移植"研究认为,诗歌并非不可译,却需译者将诗歌从语言符号中解放出来,为诗歌的种子寻找适合的新土壤,使其自然成长、开花结果,进而成为目的语文学系统中的奇葩。本文通过研究庞德诗歌译本中的文化"迁移"现象,说明诗歌翻译的"移植"策略:在目的语中寻找空白,确定诗歌移植的适合土壤;解构诗歌组成要素,确定首要还原要素成为移植种子;深入体会原诗诗境,采用有机翻译过程,令译诗自然成形,成为形神兼备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翻译协调理论是一种指导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求同减异,作好沟通的翻译理论.本文以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例,结合诗歌鉴赏的标准,具体论证协调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得出结论:能否翻译好诗,首先要看译者和原作者之间能否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其次是译者如何最灵活有效地采取变通协调的手法,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中译者风格的研究——以李白诗歌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格批评一直是翻译批评中的一个重点.通过自建语料库,从风格研究的三个层次,即语体、体裁和译者自身入手,对李白诗歌及其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剖析.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译者风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同一作者的风格在不同译者笔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体现,译者风格的发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5.
论诗歌翻译的详略度——以李白三首诗歌英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有关详略度的研究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对比李白诗歌《送友人》、《月下独酌》和《长干行》的不同英译文本,探讨了详略度对诗歌翻译的制约。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原诗详略度的制约,而且译者应尽量实现与原诗的"详略度"对等。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于原作。“忠实”标准适用于诗歌翻译时会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朗费罗的一首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截然不同翻译表明,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对诗歌的各种内容与形式因素价值评判不同,“忠实”这一标准的取向是多元的,译者对这一客观标准的主观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译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以E.Dickinson的作品Wild Nights——Wild Nights以及江枫的汉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对比考查原语文本、相应的译语文本的音美特征及其与作品意美构建之关系,讨论在诗歌翻译中,音美的转换对表现原诗意境、风格和特征的贡献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服饰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外译对其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作用。《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文学性百科全书,书中着墨对人物服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在文化翻译观视角下,通过分析《红楼梦》中服饰源文及其杨译,探讨在进行服饰翻译时如何更好地体现中华文化,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诗歌意象美的传递——以唐诗英译为例看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意象为诗歌美的重要体现形式,而意象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原诗美的传递.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着眼于诗歌"意象"的定义和审美特征,阐释了诗歌的意象是人的存在形式通过"赋比兴"等手法而进行的诗意的表达,而人的本性和事物的异质同构的特点使诗歌意象的翻译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唐诗英译的例子,通过对译本分析并总结出,诗歌意象翻译中对原诗意象和意象背后的意境的理解是关键,在实践中还要结合译入语境对意象作阐释或调整,这些策略对诗歌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必要又无法避免,而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选取了网上流行的短诗《见或不见》的几个比较盛行的英译本片段,从译者身份和创造程度的把握上讨论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1.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诗英译始于一个多世纪前,随之而来的译文评论也从未间断过。本文尝试从达内西和莫利卡(Danesi&Mollica)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对古汉诗英译进行评论,通过分析和比较李白《送友人》原诗的蕴涵与译诗的蕴涵,从而得出无论是词汇层面还是句法层面译诗都应尽量与原诗的概念底层结构相匹配,给译文读者带来与原文读者相类似的感受,这样才能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概念流利。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歌中存在大量数词。数词的翻译因此成为李白诗歌翻译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将李白诗歌中数词的入诗形式依其结构分为六类,分析许渊冲对李白诗歌中数词的翻译处理方法,总结各翻译方法的具体运用情境,并归纳出英汉翻译中制约数词翻译处理的六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英语诗歌中的陌生化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阅读难度,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和审美体验。在翻译英语诗歌时,译者可采用类比翻译,模仿原文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再现原文中的陌生化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是我国的文化珍品。这就使得古诗英译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跨越时间和空间造成的文化障碍,在目的语中再现原作的文化精神和美感。  相似文献   

17.
朗费罗的著名诗歌之一是《箭与歌》.对于这首小诗的理解,关键的地方是要弄清楚“箭”和“歌”的象征意义.“箭”实际上象征着“恶”;“歌”象征着“善”.只有体会到了这一层意思,才能理解到诗人的道德情操,才能体会到该诗的美感,才能把它翻译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8.
诗歌翻译从理解"言"开始,不可得"志"而忘"言"。译诗之道在于用译入语还原原诗,力求形神兼备。"译诗民族化"能兼顾两端,使二者结合起来。因此,译者如果能正确把握原诗的"言"和"志",再辅以正确的翻译理论,应该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本文所举四首译诗就是把"正确理解诗歌的‘言’和‘志’"与"译诗民族化"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始终占据首要位置的文学体裁,早在十六世纪就被翻译介绍到了英国及其它欧洲国家。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不仅使得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学、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对西方部分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早的古诗翻译,大都由西方学者完成,十九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加入了这一文化传播的工程。本文旨在通过对由许渊和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创作的《游子吟》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试图阐释中西不同文化影响下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诗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诗歌翻译既是一项跨语言, 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诗歌所涉及的文化有表、中、深三层之分.在文化表层,全人类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因而翻译方法以横向移植为主.在文化中层,两种文化可能会出现文化并行或空缺现象,翻译应该着力于沟通.在文化深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隔离现象,主要表现为语言的隔离和心理的隔离,在这一层面翻译所面临的难度较大,译者首先应对此有所认识,然后灵活应对,以便跨越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