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与“私”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是对立的,“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规律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反比例关系;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过程,“公”与“私”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使人具有了不同的道德层次;“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贯彻于人的一生,“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规律说明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启蒙思想家严复对"私"的看法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袭传统与汲取西方文化的结果,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变化。严复肯定"私",认为"私"是人的自然本性,是西方富强的原因之一;主张"公""私"协调,反对"因公害私"和"以私害公";提出通过人人"私其国"来"爱其国",从而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就如何达到人人私国的目的,严复提出了通过实行西方民主制度,达到人人私国的政治主张。严复的"私"观所蕴含的精神和原则在现代社会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帝制中国的政治制度背后隐含着两种不同的“公““私“观和制度设计原理,一则肯定君权的绝对性,以是否满足君主个人意志以及皇家利益为“公““私“标准;一则以是否符合儒家式“天理“与“民心“价值观、是否符合较为抽象的国家共同体利益为“公““私“分野.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演变史,可谓两种“公““私“观相互摩擦、渗透的过程.尤其是儒家式“公““私“价值观对专制制度的濡染与重塑,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某种平衡、约束君权的机制,使得专制国家往往能够逸出“私“的原初目标而兼具公共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宪政改革”的特点是:建立了所谓的“总统集权制”;逐渐背离“一中”原则。尽管经过7次“修宪”,台湾地区现行“完政”秩序中仍然存在“一个中国”的基本结构,这是国家统一的希望和基础。台湾地区从民主化进程一开始就存在着“宪政困境”:在国家统一之前,以台湾地区居民所拥有的部分“制宪权力”进行“宪改”,属于“违宪”,不具备合法性。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坚持所谓“台湾是主权国家”,这个“宪政困境”无解。“公投入宪”尽管设置了未来“修宪”的高门槛,但为“台独”分子彻底毁弃“一中”原则提供了可能性,这就是危险之所在,有可能会将台湾地区的“宪改”引向歧路。  相似文献   

5.
<正> 一、“公犯”与“私犯”《十二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它的规定,既立足于国内,又吸取了国外的先进法制,曾以平等、简要和适应当时奴隶社会的需要而驰名于世。该法虽制定于公元前五世纪,距今已2400多年,但其内容仍常为后世学者所援引,其中关于“私犯”的规定,尤有研究借鉴的价值。古罗马把“违法行为”(delicta)分为“公犯”(delicta publica)和“私犯”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揭示了邓小平的“标准论”与我国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之间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邓小平确立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们从“两个凡是”、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扫除了思想障碍,廓清了前进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女性史学者引介西方女性主义的“公私二元批判理论”,目前该理论已成为我国现代性别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接受“公私二元论”的关键是“男/外,女/内”与“男/公,女/私”的对应,二者之所以能对接起来,除了“二元划分”的形式契合这一原因,亦是我国性别理论的累积结果,关键步骤有两个:一是20世纪初以粱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们,在秉承“家国同构”、“女正国治”的传统政治理念的同时,有意忽视女性传统的实际经济贡献和政治经济功能,将具有丰富政治含义的“内”转化成现代经济意义上的“非业”(非薪酬工作);二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激进学者,在依照马克思主义史观解释中国古代史时,不得不压制“个体家庭”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的独特重要性,从而使古代中国明显的宗族社会形态与该理论中的基础概念“个体家庭”并存不悖。这两笔性别理论的遗产,有可能是“公私”与“外内”对应的源起,亦是“公私二元论”成为我国性别研究“重要分析工具”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朱熹“义”、“利”思想的现代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朱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朱熹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义”和“利”进行了阐释,指出“义”是“天理之所宜”,是“心之制”,“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不仅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把“重义轻利”思想与“理”联系起来,对其作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意义就在于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利”,也要重视“义”,当“利”和“义”冲突时首先要取“义”。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0.
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项基本课题,就是对“真”、“善”、“美”的诠释,揭示它们的理论意蕴和现实指向。马克思在对基督教思想、唯心主义、传统唯物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就“真”而言,实践是真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内容;就“善”而言,“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意识形态,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善”的内涵各不相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善”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美”来说,实践是“美”的源泉,只有劳动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11.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难度大的章节为“集体与个体”以及“公私观”。这两个问题从理论上乍看起来似乎难度并不大.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要使这两个问题获得正确和科学地解决,难度却不小.所以如此.是因为:1、随着改革开放的格局的加大、加深,价值观念的更新.“集体与个体”、“公与私”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歧意、变得相当复杂;各种新观念的不断参入,予以反馈,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混乱;2、原有教材虽注意不断吸入一些新的材料.但基本的体系、框架未变,因此已难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在此两点上所产生的各种疑虑与问题.但是,“集体与个体”、“公与私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在学生的思想上又是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因而如何讲授好这两个节目,就成了品德课(包括《科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私小说”中的忏悔与佛教忏悔不同,它基本上是西方基督教体系内的,但“私小说”很快又扬弃了纯宗教性的忏悔,转向了伦理的、道德的告白。基督教和卢梭《忏悔录》构成了日本近代“私小说”中忏悔主题的两个影响源,二者在日本传统文化的接受和变异下,促生了“私小说”独特的忏悔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日本“私”小说的诸多定义中,大都涉及到了作家的自传或具有自传性的特征这样的概念。但实际上,“私”小说与西方自传存在着文体上的根本差异。“私”小说的自传性特征也只能说是通过作者构成“私”小说作品的一部分,从而在读者与作者和作品之间建立起阅读的契约性关系,在整体上巧妙地发挥了日本独特的文艺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从“民国机制”的角度考察现代游记的“社会相”,主要立足于民国历史场域与文学风貌的恰切同构:“社会相”的生成与民国时期旅行之风的兴盛、“风景”的社会化、近代交通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宪政理想与现实时局的矛盾,触发现代游记的社会关怀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批判倾向;而民国疆域的破碎性,则使现代游记的“社会相”涵容着不同的空间体验和价值取向;此外,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所营造的“车厢社会”,成为了游记作者管窥现实社会的“西洋镜”。  相似文献   

15.
“三资”企业大面积亏损成为我方利用外资工作中一个突出问题。调查分析表明,相当多的“三资”企业中的外商运用“转移定价”于段将企业利润转移至境外,致使企业境内亏损,外商境外盈利,即企业“虚亏实盈”,严重侵害了我方正当权益。建议借鉴国际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鲁迅的早年生活进行新的阐释,论述早年鲁迅所体味的人间之“爱”,所展露的“自由”天性以及这一天性所得到的最初应和与强化,提示人们关注这两种最初的人生感受、生命意欲在鲁迅整个生命世界中的深层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和”在先秦时期作为政治概念是最根本的。谈论“和”的主体主要是帝、王、公、侯,而他们谈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通过“和”的手段“成其政也”。实现“和”的主要手段就是“乐”。“乐”并不诉诸于乐美,而是“乐正”。真正的“至乐”就是能使人静心、“纯德”。这种“乐正”之“和”其实质就是帝王治国之术。作为审美范畴的“和”是有其限度的,它只是康德所说的“审美的规范观念”,而不是“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关涉多样统一、相反相成的“和”的问题,但这并非常态。审美创造恰恰是不断偏离“和”,不断破“格”,而呈现为独异的、光怪陆离之美。“中和”作为“僵硬的合规则性”本身就含有违反审美趣味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曾繁亭 《东方论坛》2008,(4):36-43,47
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表现形态已经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性格典型”,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气质类型”。这既是传统“性格典型”开始瓦解的起点,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叙事中那种往往体现为“心态”的人物“类型”的开端。在传统西方文学叙事所带来的卡通式的人物世界,里面满是傀儡、木偶般的“英雄”“巨人”;在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英雄”陨落了,“巨人”坍塌了,西方文学在人物形象内涵上的现代演进,显然也是从自然主义文学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历史表明,分封制所期望的“血亲屏藩”是一把双刃剑,始终存在着“内讧”的危险。虽然自秦代起郡县制成为历代王朝的基本定式,但一个疆域庞大的帝国单一依靠郡县制存在着极大的管理困难,故而,既能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又能兼顾“亲亲”之道的“两制并存”和“两制综合”的出现便成为必然。关于分封与郡县的争论,还经常涉及“公”或“私”的伦理评判,尽管争论者观点各异,但其中他们对历代君主莫不以“公天下”的名义而成就一己之“私”的揭露是深刻的。纵观郡县与分封的历史演绎,在君主专制下,唯有君臣权势悬殊,才能上下相安;而实行分封制又必然导致君臣彼此猜忌、对抗与仇杀。因此,如何把握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释校训“公诚勤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 0 2年 1月 2 5日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确定 :沿用 1938年 10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第 4 5次会议提出的“公诚勤朴”校训为西北大学校训。其具体出处和注释已不得而知 ,这里仅据有限资料和字面涵义予以解释。公 ,即公正 ,公平。《新书·道术》有“兼履无私谓之公 ,反公为私。”《礼记·礼运》也有“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后者被孙中山先生赋予革命的新意。公正或公平 ,是人们从既定概念出发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和理想的社会状况。它反映社会生活中人的权利和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