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草原的日益退化,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形势严峻,牧区的生态移民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并在我国许多牧区开始实践。该文对牧区生态移民的成因和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我国牧区人口已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许多牧民已经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草原。草原封育需要牧区进行生态移民,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牧区生态移民;政府要用宏观、开放的视野指导牧区生态移民,不能局限在一时一地解决这一问题;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改革牧区的第一产业,发展牧区的第二、三产业,为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减轻向系统外移民的压力;向农村和城镇转移,实现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向系统外移民。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牧区生态移民后续发展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移民是国家为改善生态环境、消除区域性贫困而实施的重要战略。中国西部牧区是该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由于其生态环境修复难度大、移民规模大、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得移民的安置及后续发展问题成为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关键。本文分析西部牧区生态移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迁出地生态环境恢复,以及迁入地移民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在保障移民生活富足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生态建设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因此,对西部生态建设进行补偿,进而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西部生态补偿应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多方参与的生态补偿投入机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确定生态补偿标准,要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利用青海省牧区455牧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认知对政策评价影响。研究表明:(1)政策内容认知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评价。当政策内容认知提高1个单位,政策生计效果评价提高0.211个单位,政策生态效果评价提高0.175个单位。(2)政策执行认知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评价。当政策执行认知提升1个单位,政策生态效果评价提升0.283个单位,政策生计效果评价提升0.18个单位。因此,应加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宣传,规范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执行程序,提升政策执行中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以此调动牧户参与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新疆哈萨克草原生态民生互动的科学实践过程,是新疆各族牧民对待草原的默会态度和规范其行为规则的一套意会技能。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对于统筹解决好新疆草原牧区生产生活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长治久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新疆哈萨克草原生态建设绿色科学范式、生态产业绿色科学资本、生态民生绿色科学实践三个层面,对生态民生互动实践过程的规律性进行了探索和实证分析,以期达到对新疆生态草原和现代畜牧业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三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牧区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牧业增产不增收、牧区经济发展落后、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三牧"问题逐渐显露,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三牧"问题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牧区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关系到广大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局.制定和调整解决西部民族地区"三牧"问题的政策措施,寻求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草原生态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生态补偿有利于减轻种养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推动区域整体发展、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认为,应以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形式将项目区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生态补偿机制视为整体进行构建;在框架设计方面,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作为补偿客体,以资金补偿、政策补偿、技术补偿以及智力补偿等作为补偿方式,科学确定补偿标准;在配套措施方面,应保证生态补偿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资金补偿措施,加强地方政府间横向协调,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实现生态补偿的代际分配。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当下的洞庭湖区发展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在构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时,应注重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体系,突出产品环保;打造生态城镇体系,实现人居和谐。实施中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完善项目资金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生态建设;实施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科学调控水情。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天祝县在实施国家草原补奖政策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政策经验,包括科学的组织协调及分工体制、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以及规范的绩效考核评价。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实施中仍存在制度问题,如缺乏草原生态补偿的明确立法和规定;现有地方法规和规章无法全面指导草原生态补偿地方实践;补偿标准过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不足;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进一步完善天祝县草原生态补偿,应当做好顶层设计的改革;处理好《草原条例》《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禁牧办法》三部规范性文件的关系;完善不同层面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均衡性社保、教育等制度,尤其是向贫困地区和草原生态脆弱区域倾斜。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的草原沙化问题不仅使我国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且草场完全失去放牧价值,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危害.为提高当地牧民生活水平,实现草地资源持续利用和草地向良性化发展,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不少牧区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着草畜平衡的模式.本文介绍和总结了社区草畜平衡的不同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维护草原建设,提高牧民牲畜出栏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内蒙古牧区非自愿生态移民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模型对非自愿生态移民生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对其生计状况持满意的态度。其中,男性要比女性满意度倾向性高;非农收入、看病方便程度、安置区治安条件、生活状况自我评价、生活习惯性以及生态移民政策评价显著影响着非自愿生态移民的生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生态移民的调查,本文探究了生态移民返迁意愿的群体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牧区生态移民中年轻人的返迁意愿比老年人的高。究其原因,就业与社会交往是造成这种群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政府在制定移民政策及安置移民等工作中对老年人应以生活照顾为主,对年轻人应以促进就业为重心。  相似文献   

13.
长期延续下来的传统经济模式 ,是牧区生态 -经济恶性循环关系链的基础 ,是导致牧区经济贫困落后和草原生态急剧退化的共同根源。由于现有的大部分政策措施都只针对已经浮现出来亟待解决的牧区经济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并未触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 ,因而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解决牧区生态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传统农牧业经济模式 ,使其向可持续发展的牧区生态经济模式转变。构建以草原生态牧业、草原生态工业、草原生态旅游业为主体框架的生态经济模式 ,是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治理草原生态退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四川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分布比较广泛,其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所以,四川生态脆弱地区在建设生态功能区的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来协调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包括促进发展的财政支持体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适度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和生态产业、适度进行生态移民以及相关评价指标和绩效考核体系的健全.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甘肃省相继实施了国家的退耕还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以及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并制定了诸多与此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包括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规定。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中,甘肃省建立了与各个政策工程体制框架相应的运行机制。这些规范性文件和体制机制的保障,使得甘肃省草原生态补偿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制度层面,甘肃省草原生态补偿有关的政策法规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亟待从制度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另一方面,在如何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体制和政策层面的,也有技术和操作层面的。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将直接关系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能否持续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7.
西部少数民族牧区面积广袤,却位于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解这一区域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生产问题,笔者对川甘青三省少数民族牧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生产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牧区草畜矛盾尖锐、草地超载严重、退化普遍,牧民生产技能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效率低下是当前牧区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生产投入不足、经济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牧民自身素质和生产习惯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加强草原建设,控制放牧数量;培育新型牧民,提高畜牧生产效益;增加资金投入,实施生态补偿是解决牧区发展与保护的协调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是保障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自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补偿政策试点以来,民族地区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补助年限偏短、补偿标准偏低、组织考核以及配套政策问题.因此,本文建议:促进民族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实施盯住粮价的浮动补贴机制;在直接补偿的基础上,转向以可持续能力补偿为主;除了国家补偿外,还应对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实行区域之间、流域之间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库移民补偿政策演变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60年来,中国水库移民补偿政策大体经历了以土地互换为主补偿,依靠行政手段低补偿,初步规范土地征用补偿,实施开发性移民,规范移民补偿,以人为本、建设移民和谐社会等六个阶段的演变;针对水库移民补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水库移民补偿政策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通过调节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取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制度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关系,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河南生态补偿发展现状,探讨河南当前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所面临的形势与主要问题,提出构建河南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