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萧军、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带给中国文坛一个全新的场面。它们把边远的东北和东北文学带给现代文坛,使人们对东北不再陌生,使东北文学和整个新文学接了轨;他们具体地描写了反帝斗争题材,展现了东北“血淋淋现实的一个缩影”,给全国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他们较早地表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题材。他们的独特贡献,在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现代文学史册也应重重书写一笔  相似文献   

2.
在东北现代文学中,短篇小说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许多当时的和后来的读者,正是由短篇小说而了解东北文学的历史的。东北现代文学的短篇小说创作,涌现出不少名篇,影响深远,余韵长存。本文对东北现代文学的短篇小说创作进行了总体的审美回顾,并按照东北新文学、东北沦陷区、东北作家群、东北解放区等不同创作阶段,对短篇小说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创作成就,给予了透辟而独到的历史审美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早期清华的校园文学极为发达,出现了一大群享誉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文章就清华文学的繁荣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关系、清华校园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清华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现有教师六名,其中教授两名、副教授两名、讲师两名,均为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中国新文学学会等学术团体成员,并担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一职。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个性与风格研究、现代文学流派研究等。九十年代以来,他们主持、参与撰写了《中国新文学发展史》、《鲁迅作品赏析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学作为生态学与文学的交叉学科,所研究的范围是生态系统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以生态文学的视角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分析现代作家从不具有生态性到无意识的生态性到有意识地创造生态文学的过程,探寻中国现代文学生态性的意义及导致生态失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始建于50年代的渤海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历史传统悠久,学养积淀深厚,是中文系教学和科研充满活力,并有一定实力的学科之一,目前为学校重点扶持学科。该学科现有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个教学单位,萧军与东北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研  相似文献   

7.
开辟草莱构筑广厦──评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览》张永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以二肖(肖军、肖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是一个热点课题;.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东北文学则几近空白,有许多人甚至认为东北古代文学构不成史,只是零零星星地有几个作家、一些作品而...  相似文献   

8.
东北现代家族小说母题模式是在家族文化对现代文学题材走势的话语传统影响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家族小说的启唤中,特别是在异族高压下民族文学的发展与民族作家的创作文化心理的多重要求之下得以发生,是东北现代文学的必然发展和流变。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2012年,我们将继续以专栏的形式集约刊发"当代辽宁作家研究"的相关学术文章。我们坚持对当代辽宁作家整体创作情况和个案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并秉承历史赋予的使命,坚持客观纯正的立场,发扬严谨务实的作风,高举"辽宁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发展"的旗帜,承接东北作家群研究的传统,开辟新时代研究新思路,探讨当代辽宁文学发展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区域文学研究的新创获——《东北现代文学史论》专家笔谈高擎洲彭定安徐翔王向峰张大明钟林斌孙绍振由张毓茂任主编、高翔任副主编的《东北现代文学史论》一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最终成果,1996年8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后...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使萧军蜚声文苑的作品是《八月的乡村》。这部受到鲁迅称赞的长篇,不但使萧军成为东北作家群的翘楚,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成名之作不一定就是成熟之作。萧军自己就曾说,《八月的乡村》“只好算一枚还嫌太楞的青杏”。那么,代表萧军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他的长篇小说《第三代》。撰写这部力作,萧军化了十三、四年的时间。全书共分八部,长达八十万字,称得上宏篇巨制。1937年,当它的第一、二部问世时,就引起评论界的重视,曾被誉之为“雄浑、沉毅、庄严的史诗。”(常风:《近出小说四种》,载1937年6月《文学杂志》1卷2期)可是,十八年后,1955年当全书以《过去的年代》为名出版时,却遭到评论界的冷遇,不仅印数极少,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思潮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文学团体、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表现得尤为充分。因而想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正确理解其作家作品,就必须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而,近70年的中国新文学史,除了李何林先生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之外,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魏绍馨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思潮史》),以其全新的理论角度,系统深刻地论述了现代文学思潮的演变,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过去由于“左”的思想的影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中国现代小说篇幅浩繁,变化巨大,要想准确而又概括地描述它的发展过程,确是一项不算容易的课题。现代小说史的写法,大都是按历史顺序、时间顺序逐个地写作家作品,基本上是作家作品论,而没有一个东西把它们串联起来。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问题的学术讨论有了进展。流派是时代要求、文学风尚和作家美学追求的结晶,它不只表现在个别作家身上,而是表现在一群  相似文献   

14.
吴立昌,江苏镇江人。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工作。1979年回母校任教,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着重研究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率先撰文论述精神分析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后出版著作《精神分析与中西文学》(1987年)、《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1989年)、《施蛰存小说欣赏》(1992年)、《1900-1949:中国现代主义寻踪》(主编,1995年)等。尤其是对沈从文研究,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80年代初在《复旦学报》撰文首…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然而 ,在仔细阅读现代文学中有关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时 ,我们很难找到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全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也很难感受到作家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热烈欢呼和现代理性精神烛照下的乐观与自信。相反 ,作品一再表现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工业文明压抑下人性裂变的创痛感 ,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工业文明的惶惑和排拒。基于此 ,对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的基本判断应该是 :中国文学虽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但现代性尚未完全到来 ,现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现代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实现文学的现代性任重而道远。现代性问题是现代文学研究界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岩 《南都学坛》2013,33(1):45-50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现代作家之所以会创作古老的神话,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现代作家在对新文化的积极建构中,对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汲取;第二,现代作家的神话题材作品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关切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指向;第三,创作神话题材作品的作家大都表现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异域文化的多方关照,他们既是新文学的巨匠,也对包括神话在内的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积累。对于现代作家创作神话题材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也丰富了对于现代文学多元性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复杂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研讨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的"第三者"乃是一个现代认识装置,它是现代婚恋观念的普及及其制度化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现代文学场域中的"第三者"可以归结为两股叙事潮流:一是以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为代表的启蒙文学潮流;一是以蛰居上海的现代主义作家叶灵凤、穆时英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潮流.二者之间偶有重合之处,它们所蕴含的价值、道德、伦理判断依然泾渭分明,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8.
延边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前身是延边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研究所。朝鲜语言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8年1月,下设文学研究室和语言研究室。2003年12月,朝鲜语言文学研究所划分为朝鲜文学研究所和语言研究所。同年,延边大学语言研究所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语言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新的延边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所根据中国朝鲜语言文字的重大问题来选定研究课题,并根据研究课题的具体情况聘请相关研究人员,现有2名在编研究人员和4名兼职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制度是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体制,它制约、规定着文学的意义和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生成背景中,新式教育、大众传媒和都市空间为现代文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推动了现代作家的职业化和文学传播的大众化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月报》的评价传统中,1921年茅盾的革新是一条前后期泾渭分明的"界线",导致《小说月报》研究中出现了断裂性和含混性。这条"界线"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研究中"新与旧"、"现代与非现代"的既有框架相关,更关系到现代文学话语体系的建立。从当前的《小说月报》研究趋势来看,质疑这条"界线"的声音不断出现。要破解当前《小说月报》研究中的疑惑,获取新的学术增长点,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回到"民国文学"的时间概念不失为新的思路。在"民国文学""返回历史现场"的倡议下,"民国文学机制"更加关注作家生存空间、作品传播机制及作家精神空间的保障,为"如何返回历史现场"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操作路径,从而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态度、方法、内容及旨归上的启示,为包括《小说月报》在内的现代文学期刊研究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