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皇位继承制度都说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宗法制的核心要素。但是纵观中国古代史 ,以嫡长子身份当了太子并顺利继承皇位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矛盾的根源是由于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特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秦汉以降的封建社会 ,只有宗法观念或者说是宗法精神 ,而无完整意义上的宗法制。连宗法制都不存在 ,在封建社会又何来嫡长子继承制呢 ?所以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只能是父子相传的皇子继承制 ,它最符合“君天下”的专制体制  相似文献   

2.
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职责。然至春秋,家臣势力逐渐增强,由西周“事保厥家”的“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执国命”的“陪臣”。伴随着春秋时期权力下移,家臣权力上升、职能增强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家臣制源于宗法制,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摆脱宗法制的约束,逐渐发展成为后世帝国时期官僚制的雏形。同时,家臣选任及流动的自由冲击了宗法制下世卿世禄的原则,也折射出宗法制下传统社会观念的演变趋势,最终影响到后世“家”“国”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形态上,同西方社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东汉农村社会形态的具体分析,说明从古代农村公社衍变而来的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形式,宗法血缘关系是中国封建制度社会组织的纽带,等级——阶级寄寓于宗法关系之中。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无不受到宗法制的制约和影响。而西方的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残余不断被冲破,社会的发展基本上没有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从而造成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特点。这是东西方社会发展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中国封建社会以帝王、家长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 家族法的产生,应该追溯到原始的氏族公社时期.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男系或女系大家族内部萌生的"家族法"还属于自发性质的习惯法,当时还没有来自外部约束的成文法.最晚到西周时期,才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家族统治网--宗法制度.陶希圣先生认为:"西周以前没有完整的宗法,封建制度(此指分封制)正盛的西周到春秋时代,也正是宗法的时代,而宗法乃是封建贵族的亲属组织.春秋时代以后,封建制开始瓦解,宗法制度也开始变迁."[1]2因此,自西周至秦汉,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被历史淘汰,但宗法观念和宗法组织并没有随着周代政治躯壳的残破而消亡,而是以一种次生的形态即以家长为本位的家族制度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奴隶制国家是在漫长的氏族战争中,通过暴力的征服而形成的。它在天然的地域范围内,以氏族的兼并和血缘的吸收来划分居民,并经过一系列阶段而发展成为以中国农业文明和血缘宗法关系为坚固基础的次生国家形态,即一种氏族国家。而宗法制潜埋在中国政治结构的深层,在中国国家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为国家的亚政治结构。它与中央集权制的主体结构共同支撑着古代中国这一独特的亚细亚形态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正>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如何结合?改革的十年来,我国作了不断的探究。对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形式,提出了不同理论观点,设计了种种目标模式。有的主张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块,分别由计划和市场来调节。这就是所谓“板块结合法”。有的提出“渗透结合法”,认为“社会主义的计划性和市场性是互相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①何建章等同志也认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按比例发展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本来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  相似文献   

7.
试论宗法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法制是对我国上古社会 (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制度。本文认为 ,宗族是氏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与氏族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区别 ,它并不与氏族制同生共长。在我国上古时代 ,宗法制与分封制有着不解之缘 ,甚至可以说 ,如果没有分封制 ,也就没有宗法制。宗法制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政治内容 ,这方面的内容与氏族制所固有的血缘关系构成了宗法制的两弦 ,并使这把上古社会结构的胡琴奏出永恒而美妙的乐符。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 (如西周、春秋、战国 )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法制都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新婚姻法公布以来,离婚案件与前几年相比,有明显上升,对此,社会产生了种种反响。有的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有的惊呼“这标志着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责怪“新婚姻法不符合中国国情”,“是离婚法”等等。究竟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那,是中古印度逻辑之父,法称则是继陈那之后的又一逻辑大师,近代以来,国际上一度形成了法称因明(主要是《正理滴论》)的研究热潮,并逐步影响到我们国内。早在20年代,欧阳竟无在其《正理门论叙》一文中就认为,因明研究“应祖陈那而宗法称”,“后有作者,必胜于前”,又认为二者之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是“克实”和“求备”之异。吕澂著有《佛家逻辑——法称的因明说》专文(刊于《现代佛学》1954年2—4期),霍艳晦论文《陈那以后佛家逻辑的发  相似文献   

10.
<正>父子关系,是家庭成员间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古代中国实行宗法制,而宗法制必然强调父权,提倡以孝维护宗法制度。父子关系是与君臣关系相应的,提倡父权便是提倡君权。天子是最大的地主,即使他是个小娃娃,那也是天下的大宗,是普天下人的“父亲”。提倡“以孝治天下”,“也就是教人要‘资于事父以事君’”。因而,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无不把君臣关系看作父子关系的扩大,提倡父子间的这种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尤其是强调父权和父子间的尊卑等级关系,希望借强调父子间的尊卑等级秩序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尊卑秩序。  相似文献   

11.
1994年4月底,广东省、广州市“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理论研讨会在番禺市举行,现将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观点述要如下:一、坚持用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与会同志认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关于“两手抓”有无结合点以及结合点是什么的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两手抓”必定有结合点,如何理解结合点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领导素质是结合点;有的认为有关机制是结合点;有人认为民族素质是结合点;也有人认为人的素质是结合点,这几种结合点最终都会落到人的素质上.广东、广州在“两手抓”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这是与会者一致肯定的.但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片面地看待“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有“自然论”、“代替论”、“先后论”、“无关论”、“无用论”、“敷衍论”、“畏难论”、“等待论”、“贴钱论”等观点;行动上的问题主要是重口头轻投资、重突击轻平时、重眼前轻长远等“九重九轻”的失衡做法.这些认识和行动虽然不是普遍问题,但也极需逐一加以改进和解决,否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女青年结婚难找对象的现象。对这种现象,学术界各有各的解释。有的认为在于现在的女青年择偶标准高了;也有的认为是由于“插队落户”引起的青年男女比例上的不平衡。这些因素确有影响,但是我们还认为要进一步从本质问题上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守仁心学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理解和特点的把握,学术界尚存在许多分歧。如有的人认为王学即禅学,和禅学一样以一种无根无着的“孤明”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虚幻不实;有的人认为王学与英国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类似,都是用“存在即是被感知”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论证心外无物、感觉外无物;有的人认为王学与德国谢林的唯心主义泛神论类似,主张精神是看不见的自然,自然是看得见的精神,二者完全同一;有的人认为王学只是一种;伦理的心一元论‘在理智上并不否认感觉对象的实在性。我们认为,这些看法都值得商榷,王守仁心学首先是本体论、认识论诸领域的主观唯心主义,这种主观唯心主义与神学、贝克莱主义和谢林泛神论都不相同,在哲学历史上独具一格。王守仁心学的  相似文献   

14.
邪马台国的性质问题,虽然不象其位置问题那样众说纷纭,但也是关于邪马台国问题论战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学者之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邪马台国“发展到国家以前的过渡期的小国联合”(井上光贞语′);有的学者认为邪马台国是“以亚细亚共同体为基础的初期专制君主权力”(上田正昭语)。在我国史学界也有多种见解,有的说邪马台国是原始民主制;有的说是奴隶制国家;有的说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等。本文主张邪马台国是带有普遍奴隶制性质的早期国家,以下试从社会、阶级和王权三方面述论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运用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有力地鞭挞了他们的贪婪、昏庸与无耻;与此同时,还着意塑造了一些人间与非人间的清官形象。《聊斋志异》全书专写清官的近二十篇,写其他题材而涉及清官形象的也不少。对这些清官形象,在我国评论界有过这样那样的评论,但大多采取否定的态度。在近年出版的一些文学论著中,仍然是一片责难之声。有的认为,这是“宣扬超阶级的正直、仁爱”;有的认为,“这削弱了他的小说的批判力量”;还有的认为,这是书中“封建性糟粕”,是作者“阶级局限”的表现,等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不少哲学史工作者都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体系问题。有的同志认为: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两者辩证统一的认识史”。也有的同志认为:“哲学史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围绕着对某些基本的概念或范畴的解释展开,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参阅陈俊民:《论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汤一介:《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这些看法给我们很大启发。我认为应该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需要再补充的一点…  相似文献   

17.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之一。本文不想全面论述这一原则,而是要讨论“各尽所能”的含义及其内容。理论界对“各尽所能”争论多年,分歧至今仍然存在。如: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翻译本身就不正确,是“误译”。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含义是:劳动者应该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同时,社会主义的国家和集体应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并尽可能使劳动者能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所以这种观点认为“各尽所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在为谁劳动的问题上,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劳动者尽其所能地劳动只是“为  相似文献   

18.
(一)太平天国避讳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避讳在太平天国,既是重要的礼制,又是盛行的习俗。探讨这种礼俗,是太平天国文化史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太平天国实行避讳制度,原本出于农民进行反清王朝斗争的需要。但是这种礼俗,植根于宗法式农民经济的土壤,浸透了封建宗法与三纲五常的毒素,表现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者思想意识的落后面,很快就成为建立新王朝的一种手段。太平天国明文规定避讳字样,始见于辛开元年(1851年)十月二十五日《永安封王诏》。“天父”才是真神,才是上,才是帝,才是爷,“天父天兄”才是圣。其余不得僭称;呼称天王洪秀全“为主则止”,不宣称上称圣,免致“冒犯天父天兄”;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也不得称为王爷,乃分别封为东、  相似文献   

19.
前二时期,有的同志离开历史唯物论,离开生产力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来理解生产力标准。提出了错误的主张,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其一,是把生产力标准“自由化”一提出坚持生产力标准,在改革中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主张;其二,是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只从物质条件和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把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作简单的类比,得出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其三,是把生产力标准;“庸俗化”。即把生产力标准等同于赢利标准、赚钱标准。如此等等,要澄清生产力标准问题上的理论是非,必须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基地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做好村委会选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河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的《河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规定:“组织选举时,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召开选举大会,介绍侯选人的情况,由侯选人发表治村演说,并回答村民的询问。”对这一规定,人们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搞不搞竞选演说无所谓;有的认为搞竞选演说弊多利少;有的认为对正式侯选人的宣传介绍活动,应主要是组织介绍,不搞或少搞自我介绍等等。结合本地换届选举实际,笔者认为,这一规定非常必要。我们应在思想上认真领会,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