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们都知道,在藏族历史上,有一位最杰出的王子,他就是吐蕃王朝的缔造者,具有雄才大略的赞普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一生光辉的业绩,无论是汉文史料还是藏文史料都有大量记载,同时也有很多研究成果。由于本人学识浅陋,只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藏王松赞干布的经济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其目的是:以求教于诸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一、解题公元七世纪初,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在青藏高原上兴起了吐蕃王朝。吐蕃兴  相似文献   

3.
吐蕃时期是藏族历史上一段至为重要的时期。吐蕃王朝一方面由于松赞干布领导的武力强大而南征北战,统一了青藏高原,另一方面又因为松赞干布及各代赞普主政期间,思想开明、积极吸收周边诸邻国优秀文化而取得不断发展,其中,吐蕃的译经就是这种吸收众长的思想策略在当时的体现。译经不仅使佛教传入吐蕃,而且也把周边各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引进了吐蕃,从而奠定了藏族文化千百年来所特有的博大精深、别具一格、源远流长等特色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4.
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具有政治、军事天才的领袖。他目光敏锐,从长远战略观点出发,一生致力于对唐亲善,大胆内向唐王朝,不断引进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吐蕃社会向前发展。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奠定了吐蕃和唐朝二百  相似文献   

5.
《贤者喜宴■》摘译(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本译文接续前次译文(本刊1980年第四期)。在这部分译文中,《贤者喜宴》作者着重叙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事绩。作者巴卧·祖拉陈哇征引了详实的罕见史料,对松赞干布的一生作了客观而忠实的记述,通过松赞干布的各种活动,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上的兴起过程。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情况:松赞干布继承其父囊日松赞的风雨飘摇中的政权,首先内惩奸臣异已,外讨叛乱属部。政局稳定之后,立  相似文献   

6.
一、摩诃衍那传法背景吐蕃王朝时期的佛教,既受到印度、尼泊尔佛教影响,又受到西域和汉地唐朝佛教的影响。自从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时,佛教就成为汉藏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吐蕃历史上,有很多王妃为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松赞干布的汉地王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王妃墀尊公主以及墀德祖赞赞普的汉地王妃金城公主等。本文将重点介绍赞普墀祖德赞的王妃贝吉昂楚。她出生于吐蕃王朝崇佛贵族属卢氏家族,笃信佛教。她不畏艰险,和吐蕃高僧钵阐布贝吉云丹和定埃增一道远赴敦煌兴佛,组织并亲自参与了吐蕃在敦煌发起的规模宏大的抄经事业。藏经洞出土古藏文佛教文献留下了大量由王妃贝吉昂楚校对的佛教文献,本文将其所校对的吐蕃佛经题记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8.
恩兰·达札路恭是公元八世纪吐蕃史上的著名人物,为赤德祖 赞和赤松德赞两朝宰相,对吐蕃王朝的鼎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若言松赞干布时期 的著名宰相噶尔·东赞域松为吐蕃王朝的建制安邦立下了万世不灭之功,毫不夸张地 说,达札路恭为吐蕃王朝走向鼎盛立下了赫赫功勋。因此,赤松德赞亲自为他树碑立 传、大加颂扬、优渥礼待。所以,达札路恭一直成为吐蕃史研究的热点。藏学界的前辈 们各抒己见,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诸多考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使后人受益尤深。但 囿于史料,仍留下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达札路恭,笔者不揣冒昧,拟想在前 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就其生平、家族姓氏、名字和宗教信仰的转变几方面略抒管见,旨 在对这位著名历史人物之功过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 公元七世纪以前,古代藏族即散处在今青海南部黄河源头及通天河附近。公元七世纪上半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在划分军政区域、设官授职、创造文字、制订法律、统一度量衡的同时,又进一步向青、康拓展。公元638年,松赞干布率大军攻破青海东部吐谷浑,进而占领党项(今青海南部及四川松潘一带)、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大量的事实说明,早在七世纪,松赞干布领导的吐蕃王朝就是唐中央政权统辖之下的一个地方政权,西藏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7至9世纪间,随着吐蕃王朝的强盛与扩张,其疆域迅速扩大,尤其是安史乱后到吐蕃王朝灭亡期间,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些吐蕃王朝的占领区,当地居民遂成为吐蕃王朝所管辖的人口,同时,吐蕃还从唐境虏掠大批人口充实其占领区。这些因素使吐蕃王朝人口激增,成为藏族历史上占有人口最多的时期。保守估计,有唐一代仅吐蕃新占领区的人口峰值就接近300万。吐蕃所控人口的变化与分布,对当地的民族成分构成及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唃厮啰政权是吐蕃分裂割据时期在西北地区建立的一支强大的吐蕃地方政权,而有关该王朝的史料在藏汉史籍中都非常少见。唃厮啰作为青唐王朝的奠基人,在现存的藏文史书中却没有关于他明确的记载,在汉文史籍中也只是简约的介绍并没有详细资料。本文对相关藏汉史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唃厮啰的身世和名称加以考证,力求贴近史实。  相似文献   

13.
分析和研究赞蒙在吐蕃王朝中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了解整个吐蕃王朝的历史,尤其是王朝内部各派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权斗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奴隶制的吐蕃王朝时期。赞普是一邦之主,至高无上,统一掌管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权力。而赞蒙从形式上看她只不过是赞普的大小妃子而已,查阅《贤者喜宴》中载录的吐蕃官职品级,他们没有任何官阶和职权;但从王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看,赞蒙在王朝里很多时候却  相似文献   

14.
吐蕃自松赞干布统一以后,就频繁和唐朝交往。这期间有和平的交往,也有战争的交往,但对于总体实力弱于唐朝的吐蕃来说,战争交往理应对吐蕃不利,但事实是吐蕃采取了各种针对唐朝的措施对唐进行进扰,包括在作战的季节选择上都针对唐军的弱点进行了长久的战争,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季节对唐蕃之间的战争是有很大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论松赞干布的统一事业何耀华吐蕃对西藏的统一,始之于第31代赞普囊日松赞,而成之于其子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人物,他统一西藏的卓著功绩是永具生命,永具光辉,永具影响力的,值得我们永远传颂。他的统一为藏民族的形成创造了历史条件,为藏...  相似文献   

16.
<正> 提起青海地区的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寺院,一些人往往以为它们或者分布在牧区草原深处,或者分布在村旁山崖脚下。其实,就是在西宁城的闹市之中,也有数座在历史上曾兴盛一时的西藏佛教寺院。据《西宁府新志》卷三十五记载,西宁城中的西藏佛教寺院计有: “洪觉寺 在城南门内 汪家寺 在饮马街 金塔寺 在城南门内 藏经寺 在水眼洞街。” 毛家寺 在驿街脑 座落在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东边的弘觉寺街的弘觉寺,即是本文打算介绍的寺院。 藏族自古以来即活动于青藏高原上,公元七世纪初,吐蕃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统一各个氏族部落,建立起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正> 部落战争是古代藏族原始社会部落与部落、部落联盟与部落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形式,青藏高原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的暴力革命,曾在藏族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一) 有关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远古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生息,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原始人类居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聂墀赞普被雅砻悉补野部落推举为首领,进而又做“六耗牛之部”之王;从雅砻悉补野部落兴起到囊日论赞征服各部落而成为盟主;从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全境、建立强大的奴隶主政权到芒松芒赞、墀都松赞、墀德祖赞、墀松德赞等巩固吐蕃政权,古代藏族每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部落战争,都在《格萨尔王传》中得到反映。例如早在布达聂塞赞普时期,他就征服过阿豺王(吐谷浑王),香雄王(羊同王)等,将三分之二的小邦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囊日论赞征服过苏毗,松赞干布也与羊同进行过战争。后来吐蕃王朝还与门国、勃律、泥婆罗、党项(弭药)、粟特、突厥、回鹘、南诏、卡切、大食等交战,将其征服。  相似文献   

18.
青海地区藏传佛教与社会稳定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 ,其中藏族、土族、蒙古族和少部分汉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考察藏传佛教在青海地区的演变过程 ,搞清藏传佛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总结历代中央政府处理藏传佛教与社会稳定问题的经验教训 ,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维护青海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青海在历史上受西藏吐蕃王朝的重大影响 ,今海西、青南的一部分地区曾经由吐蕃直接控制 ,唐朝安史之乱时吐蕃势力进据海东河湟地区。据史籍记载 ,佛教最早传入吐蕃大约在公元 5世纪拉脱脱聂赞普时期 ,到了公元 7世纪时吐蕃王朝政治恢宏、国力强…  相似文献   

19.
试述萨迦派     
萨迦派是西藏喇嘛教诸教派的主要派别之一,它在西藏宗教史上占有显殊的地位。 公元七世纪中叶,祖国内地已进入了唐王朝时期,吐蕃王朝正值松赞干布当政。佛教从祖国内地和尼泊尔传入了西藏。经过漫长岁月,在西藏统治阶级竭力扶植下,同西藏原始宗教——本教在长期的斗争中互相渗透、融合,终于在西藏落地生根。形成和发展为具有西藏特点的喇嘛教。  相似文献   

20.
以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为开端的唐蕃友好关系,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唐蕃关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伴随着一幕幕军事冲突。友好交往和兵戎相见相交错,是有唐一代唐蕃关系的特点。李白有关吐蕃的边塞诗,主要反映开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