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志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79-385
网络问政是公民问事、问责于政府和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是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和互联网政治而兴起的政府与公民互动的新形式。对网络问政兴起的原因进行追溯从而提出网络问政发展历程新论——问政酝酿阶段、启动和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成熟的网络问政不是一个单纯的政府与公民互动的平台,而是一个系统。在此基础上找出推进网络问政持续发展的路径:一是继续推动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二是网络问政系统自身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政就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过问与提问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党政部门及领导人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网民个体或群体通过网络向社会或党政部门及领导人提出、表达各类诉求和意见。论述网络问政在中国蓬勃兴起的原因,分析该现象的优势与缺陷,并提出其可行的发展路径。指出在网络时代下只有正确应用互联网并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才能使这种新型的问政方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曹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7-39,44
网络问政是近几年最时髦的政治术语,其诞生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政府治理方式的出现。网络问政在中国的发展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网络问政的兴起、网络问政的渠道、运行机理和实施等4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把握这场现代化政府技术的革新。既要看到网络问政在现代中国政府治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它的弊端,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建议从政府官员和网民的结合、问政和施政的结合、网络问政和网下问政的结合等3个角度来完善网络问政。 相似文献
4.
巩玮琦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2):23-2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网络问政这一新兴的问政形式在解决民众民生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网络问政存在虚拟性、隐匿性,使得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本文针对网络问政的理论研究、现存问题及未来改进进行了着重探讨,以期更好地运用网络问政,不断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徐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
网络问政时代来临,政务微博平台使得政务公开的渠道更加广阔,信息透明度提升,与民众交流更为顺畅,是政府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突破口和宣传推广政府形象的舞台.这些年政务微博的发展,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创新理念更好推动政务微博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昉荔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1):46-49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党的群众路线仍然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在网络政治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该把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构建领导与群众互动平台,推进网络问政: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扩大群众基础;提升领导干部素质,促进科学决策;借助网络创新工作机制,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制度化建设,构筑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创新中赋予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彰显其当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曲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03-205
网络问政是网络民意的表达,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媒介接近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的行使与表达,受法律保护,具有神圣的不可侵犯性.为使权利能够正常行使,且不受侵犯,需要公权力作保障.用权力认可权利、用权力保障权利、用权力制约权力是维护社会上每个公民权利实现的最好方法,也是实现网络问政价值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网络问政:开启民生的新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贵成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61-64
网络问政是指政府通过收集网络舆情了解民意、汇集民智、解决民生,以最终实现科学决策的一种问政方式。网络问政拓展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提升以人为本的执政新理念,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网络问政是新事物,尚存在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健全:让政府网站实至名归;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以理性态度倾听网络民意;汇聚民智进行科学决策;建立长效机制激发持久行动力。 相似文献
9.
王栋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109-112
网络问政的兴起深化了政务公开,强化了权力制约,优化了政治生态,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助推器。但是当前网络问政存在着诸多问题,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必须树立"网络问政也是政治"的理念,强化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处置;加快网络平台建设,确保网络问政广泛、畅通、互动和及时;强化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权力制约功能;加强网络监管,着力培育理性网民,进而构建监督和约束权力运行的长效机制,形成预治腐败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封雨晴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254-255
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贯彻落实,创新出许多行政手段和执政方式,网络问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公民参政渠道,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政府理应把网络问政放在新的高度,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湘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53-59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坚持和完善国家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 ,又必须健全人大代表制度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程湘清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5-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保障、建立有效权力制约机制的保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保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卢正涛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4-6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搞好国家政权建设、按照国家政权建设的要求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目前的情况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改进执政党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延长人大常委会会期、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对提高当前我国人大代表素质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47-5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和完善,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人民代表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环节。人大代表的素质是指其履行代表职责所必须具有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其核心内容包括知政、参政、议政和督政等方面的能力。它直接制约着各方面人民的利益,通过其选出的代表集聚、表达和实现的程度,影响到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权力机关权威的树立和作用的发挥,因而构成人大代表素质的核心内容,是我们提高人大代表自身素质应抓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李应森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24-27
人大代表旁听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 ,既是人大代表了解情况的有效途径 ,又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行监督的重要方式。又可以防止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过多干预。目前 ,人大代表听审活动急需立法的推动和规范。人大在进行有关立法时 ,既要保证人大了解情况和监督目的的有效实现 ,又要保证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6.
人大代表的公职身份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私人身份所代表的私人利益之间有可能存在冲突,这种冲突是人大代表腐败的主要根源.人大代表的利益冲突是一个不能也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它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分析,而且也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现实.随着人大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人大代表的利益冲突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采取有力措施防治人大代表的利益冲突也成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协商性政治,并形成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联,经历了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过程.协商性政治逻辑上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协商制度独具的政治权能,有助于完善政治制度体系、拓展政治参与渠道、调节政治关系、整合政治意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应该继续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龙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2):46-48
监督法作为一部系统规范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施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阐述了监督法施行以来,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可喜变化,指出存在值得重视的问题,认真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结合地方人大工作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家刚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2):9-17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例如民主法治建设、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公民社会培育、民主意识与文化的形成,以及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等。但是,中国的政治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协商民主理论,作为现代政治理论的最新发展,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陈建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2):94-99
国民党六全大会是国民党在大陆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民党六全大会的选举进行政治分析能发现国民党政治的衰微.这种政治衰微具体表现在六全大会与会代表名额分配是CC系、三青团等派系争斗与蒋介石直接干涉的结果.六全大会与会代表选举过程中存在着公开的不民主、舞弊和贿赂.六全大会与会代表的产生和六届中央执监委的选举过程中存在着鲜明的派系斗争和选举操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