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点石斋画报>是中国第一份新闻学意义上的画报,关于该报的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点石斋画报>的研究纠结于其在新闻史上的定位与画报的终刊年代之类的问题;80年代对该画报的研究趋向系统化;90年代后开始形成几大主流观点.步入21世纪后,对<点石斋画报>的研究从单一领域发展到多个专业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学、文化学、管理学、科技史、妇女史、风俗史、宗教学、传播学、图像学、印刷史、医学等.近年来,<点石斋画报>在美术学上的研究价值也慢慢显现出来,这正是学者的关注点由画报内容向画报形式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20世纪20~40年代,<良友>画报从不同的方面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在中国画报史上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从真实的时事报道、立体的都市生活、丰富的西方图像、时尚的女性形象等几个方面,对<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进行探究.对于揭示"良友遍天下"的原因,研究中国现代报业史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都市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际舞风行于工商业发达的大都会.以<北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媒体,积极推介、宣传交际舞,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北洋画报>对于舞女群体有着颇多呈现,其以舞女群体为对象,向社会大众呈现出都市消费与两性关系的异化,进而实现了画报媒体与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祥异事件"在<点石斋画报>中占据相当大的篇幅.撇开事件的历史真实性,专注于事件传播者的社会导向性,不难发现:所谓"异兆"不过是"天人感应"的民间表达方式,<点石斋画报>因势利导,意欲在民间世界构建起与精英社会相通的自然认识论,并使之成为其他社会导向的依据;<点石斋画报>着意强调"异兆"中的凶兆,视之为社会罪愆的征兆,慨叹世道之陵夷、人心之陷溺,意在影响人们的时代认识,同时又以预示性吉兆粉饰太平世相,暗示皇权存在的合理性;<点石斋画报>喋喋不休于"异兆"的因果示戒之功,力图左右世人的人格取向并使之付诸生活实践.整体暗合于"祥异事件"中的命运观表达,让人们明显感受到<点石斋画报>浓重的传统底色及其沉重的现代步履.  相似文献   

5.
1823年在巴达维亚出版的<三字经>是新教传教士麦都思撰写的第一种布道手册.作者虽然在创作形式上套用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的文体结构,但并不是简单地将欲要传达的基督教教义构建在一种有韵有序的中文三字结构中,其创作过程内含了一个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转化过程,是对当时既有的问答体布道手册的一个形式上的突破.同中国传统<三字经>带给华人蒙学教育的影响一样,基督教<三字经>仿照中国传统<三字经>的文体形式并因袭其文本的社会功用,成为一种适合在学校使用的宗教启蒙读物,并给新教在南洋地区所面临的文化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一面.麦都思的<三字经>不单在形式上有效缓和了中文口授与识字水平之间的对立,在内容主旨上也充分体现出新教传教士对异文化的一种观察视角,以及在与异文化对话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凤凰杂志>是19世纪一种关于中国及东亚重要的英文杂志,以介绍中国及日本、印度、缅甸、暹罗等东亚国家的文学、历史、地理、宗教等为主要内容,是一份强调直接性、学术性及资料性的综合性杂志.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和介绍是<凤凰杂志>的重要部分,它既为其读者提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直接样本,也作为西方了解中国人习俗和生活的重要参考,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译介,扩展了西方对中国及其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由教育部直属的"211"大学长安大学主办的"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究会于10月7日-9日在西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韩国、巴西、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香港的70余位学者.<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人文杂志>、<社会科学辑刊>、<山东社会科学>、<唐都学刊>、<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陕西日报>等杂志和媒体也参加了会议.这次研讨会涉及的领域比前几次关学研究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有所扩展,其规模远大于前两次关学与南冥学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华裔学志>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西欧天主教人士在中国创办的面向西方的汉学杂志,至今这本杂志仍然位居当代国际汉学最重要的学术杂志之列.这份杂志发展的最初时期正值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阶段,在13年的前期历史中,尤其得益于辅仁大学一些著名学者如陈垣、沈兼士、张星烺、英千里等人的鼎力支持.<华裔学志>在其前期历史中为中西学术文化交流所做的一切,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华裔学志>试图继续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以其关注中国古老文化的"纯学术性"来获得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美国发行量最大的老年杂志<现代老年>与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老年杂志<老同志之友>的对比分析.找出我们和国外老年期刊在办刊、经营管理及发行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借鉴国外老年杂志办刊经验、扩大受众范围、提高读者关注度及增强杂志营利手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5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人文杂志>承办的"全国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高层论坛暨人文杂志创刊50周年庆典"在西安唐华宾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1.
白岩 《西部观察》2002,(1):74-77
在中国数以干计的期刊之林中,单以数量计,文学杂志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在一段时间里,其对人们思想感情的影响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都超过了其他任何类型的期刊.回望20世纪80年代,那时文学杂志拥有的读者之多,一篇佳作产生的轰动效应之大,以洛阳纸贵、万人争睹似不为过.那份辉煌,即使与当今办得最好的时政、财经、生活等类杂志相比,也是不曾有过的.其中,尤以最受读者喜爱的<收获>、<当代>、<十月>三大名刊,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上海时期蕴涵着诸多社会文化现象.<青年杂志>刊物的命名蕴涵着中国现代性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历史关系,它的更名象征着近代民族国家主义潮流向现代个人主义潮流的蜕变,它的社会生产方式再现了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社会力量.这些构成<新青年>上海时期的历史特征,反映了中国现代性文化所遭遇的诸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翻译、校对、出版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1995年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编译工作,相比之于过去的版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95年版的<选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对此展开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区别于以民族解放为妇女解放之目的和归宿的晚清女权启蒙主流话语,<中国新女界杂志>从女性的角度关注和探讨女权问题,重视女性的主体地住,形成了以本土女权理论意识、温和的女性立场和科学启蒙意识为主要特征的独特女权思想.<中国新女界杂志>的女权思想不仅丰富了晚清女权理论,同时也为晚清以来中国女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三<颂>的主导思想倾向是颂人而非颂神,颂时王而非颂前王.<颂>诗的宗旨在于颂"今",而不在颂"古".<颂>诗的根本性质是颂美时王之盛德、成功.<周颂>31首诗只有4首可视为颂神,余皆主颂人.<商颂>大体作于殷商后期,亦主颂时王.商、周之<颂>皆以颂天子盛德、成功的方式告神,<鲁颂>纯颂时王,无告神之意.对<颂>诗所颂对象性质的认定是阐释、研究<颂>诗的基础和出发点.以三<颂>所颂对象为考查重点,在此基础上总结<颂>诗的性质特征和创作规律,以揭示<颂>诗的本相.  相似文献   

16.
1932年4月,施蛰存被现代书局聘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在<现代>的编辑工作中,施蛰存一方面遵循张静庐的办刊宗旨:一、赚钱,二、保持中立;一方面实现自己的理想,把<现代>办成"一切文艺嗜好者所共有的伴侣".作为编辑的施蛰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他超前的编辑意识和开放的编辑思想,使他主编的<现代>成为当时最"现代"、最畅销的现代杂志.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语言从文言到白话的变革经历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东方杂志>作为贯穿这一时段的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刊,对中国语言的变革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不仅为讨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国语言变革的过程,而且杜亚泉也代表<东方杂志>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和变革立场.<东方杂志>早期的语言观与"五四"主流的白话语言观是对立的,虽然坚持文言显得保守,但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担保制度为融资提供保障,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于开始实施后,其对以<担保法>为主体的我国担保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和完善,这必将深刻影响担保公司在我国的经营方式.因此,有必要研究物权法对担保行业的影响、如何为担保公司的经营策略改进提出法律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颜湘茹 《社会科学》2008,6(4):168-176
处在20世纪30年代杂志和广告共同繁荣时期的<现代>杂志,以自己独特的办刊方式赢得较高的销量和众多的商品广告.<现代>杂志的广告通过消费的提倡,暗示一种获得新型身份的路径,其中传统审美意识的广告图案,既流露都市化工业化给人带来的现代焦灼,又再现了传统审美意识的牢固.这些广告作为杂志文本之一,构成了<现代>现代性想像的复杂多义,并为日后考量<现代>以及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设置了重重迷雾.  相似文献   

20.
《三言》中的进步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 《船山学刊》2005,(1):132-135
明代作家冯梦龙编辑加工出版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不仅是我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宝库,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三言>对社会生活进行了多侧面全方位和生动形象的反映,表现了作者早期民主启蒙倾向.这些使它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