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逸与班固的屈原评价之争,焦点在于,班固以屈原为“贤臣”,王逸则强调屈原是“忠臣”。班固的读屈原,继续了自贾谊司马迁以来的“士不遏”主题,却变同情的愤怨为明哲的平静,于是带出了认为屈原过于激烈的批评。王逸的读屈原,则由士不遏的命运感伤而弘变为忠君眷国的道德表彰,从而也弱化了屈原的怨君疾世之情。他们转变了自贾谊司马迁以来士人阅读屈原而注重情感的接受维度,将理性的阐释放在了阅读活动的首位。并使士不遇的哀伤与忠君眷国的坚贞成为屈原阅读史上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2.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是东汉著名的史学与辞赋家。作为史学家,班固与司马迁齐名;作为辞赋家,班固与司马相如。杨雄。张衡并列为两汉大赋四大名家。由于班固既具有史学家的博识卓见,又具有辞赋家的文学眼光,因而班固的诗学观点不仅在汉代《诗经》研究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上也能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由于班固对司马迁与屈原的评价颇有微辞,有失公允,故长期以来学术界都确认班固为遵奉正统儒学的保守派,从而忽视了他对《诗经》研究的贡献。自80年代…  相似文献   

3.
班固30岁以前,精读《离骚》,得其神韵,著作《离骚经章句》一卷,称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这是班固的基本观点。45岁后将其献上时,增写后序一篇,猛批刘安,对屈原亦颇有微词。两序的差异,主要是作者生存状态的变化所致,但不足以动摇其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两千多年来,屈原作品篇数与具体名目问题一直歧说不断,迄无定论。文章基于《九歌》篇数探寻,认为“九”当为确数,故《九歌》篇数为九,参之司马迁的记载,从而厘定出班固所记二十五篇具体名目。此外,屈原作品的命名问题历来亦纠缠不休,笔者综合各说,采用“屈辞”一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两千多年来,屈原作品篇数与具体名目问题一直歧说不断,迄无定论。文章基于《九歌》篇数探寻,认为"九"当为确数,故《九歌》篇数为九,参之司马迁的记载,从而厘定出班固所记二十五篇具体名目。此外,屈原作品的命名问题历来亦纠缠不休,笔者综合各说,采用"屈辞"一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两千多年来,屈原作品篇数与具体名目问题一直歧说不断,迄无定论。文章基于《九歌》篇数探寻,认为"九"当为确数,故《九歌》篇数为九,参之司马迁的记载,从而厘定出班固所记二十五篇具体名目。此外,屈原作品的命名问题历来亦纠缠不休,笔者综合各说,采用"屈辞"一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汉代,最早提到屈原其人的,从现有文献看,是西汉初年的贾谊。《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记载:“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这就是著名的《吊屈原赋》。但贾谊只是伤悼屈原的不幸遭遇,而未曾涉及他的作品。最早涉及屈原作品的,是淮南王刘安。后来则有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的司马迁,以及刘向、班固、贾逵等。王逸《楚辞章句》云:“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这表明两点:(一)刘向、班固、贾逵等人曾为屈原作品做过注释解说。这些到王逸时还曾见  相似文献   

8.
关于《涉江》中“溆浦”问题的研究,过去有过争议,近来又有一些新的论说,再加上2007年11月溆浦县政府与中国屈原学会共同举办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暨屈原理论研讨会,因就相关学说加以整理,并略加评议,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些许资料与意见。  相似文献   

9.
《远游》是屈原所作。这是西汉大学者刘向所定的案,并得到东汉的辞赋家班固、楚辞家王逸的承认。目前史学界还有争议,如《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屈原赋选》(广东人民出版社)等对屈原作《远游》持否定态度。张叶芦先生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2期上撰  相似文献   

10.
论《离骚》是屈原的绝笔诗江立中(岳阳师专中文系)屈原研究,聚讼纷坛。屈原作品25篇,创作时间的轨行先后,就历无定论。这25篇的诠次问题,又突出地表现在《九章》与《离骚》10篇。关于屈原的绝笔诗,历来尽管持论不同,但都集中在《九章》与《离骚》诸篇。笔者...  相似文献   

11.
《天问》“授殷天下”节四句有多处误字,应予校正。此节闪烁着屈原反天命论的思想亮点,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屈原从怀疑天命论出发,对商纣王作了某种肯定,体现了诗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远游》之篇目,虽不见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然而自东汉王逸以来,学人便一直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记载“屈原赋二十五篇”,王逸则明确指出这二十五篇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存最早的屈原传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是后世文人学者勾稽屈原生平的重要文献,但仍存在叙事抵牾的现象,而这些叙事漏洞造成了屈原生平的空白,为后世留下多重解读其身份的空间,甚至出现了质疑其真实性的声音。为此,后世文人在创作中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如东汉刘向注重叙述细节,搭建完整的故事框架;班固、王逸、洪兴祖等人则依据不同的创作理念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以差异性改编,择取不同的材料对屈原生平故事进行区别化处理,从而共同推动了屈原生平故事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招魂》系论张叶芦一、论《招魂》的作者与被招者及其生死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被招者又是谁,自汉以来看法就有歧异。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认为作者是屈原,被招者未明言是谁;王逸《楚辞章句·(招魂)序》认为作者是宋玉,被招者是屈原。其后南朝梁...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屈原的自我悲剧李清章(天津电视台新闻部)庄周与屈原以其辉煌的思想和艺术在中国思想史及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的道论是古代思想家的探索和开拓的典范,其“道”论的最终归宿,实质上是论述他的人生态度,“是他对社会政治问题看法的一种哲学概括,他的...  相似文献   

16.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诸子十家,将“小说”一家排除在“可观者”之外。轻视之意甚明。后人多认为小说受轻视在于其为“丛残小语”,带有传闻性质。此观点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也不够全面。班固轻视“小说”的真正原因,应在于小说非士大夫“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7.
汉代屈原论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汉代初年至西汉宣帝时期,第二阶段为西汉元帝年间至东汉和帝时期,第三阶段为东汉安帝时期至东汉末.汉代士人对屈原的论争体现出汉代学术观念的变迁:第一阶段以黄老之术治国,此阶段士人对屈原持肯定态度;第二阶段为儒学独尊时期,此阶段扬雄、班固、贾逵等人对屈原持批判态度;第三阶段为经学的中衰时代,王逸、应劭、荀悦等人又极力提高屈原地位.汉代屈原论争在三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可以从今本《楚辞补注》的作者情况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列出具体篇名。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有限,而且屈原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有着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二十五篇之篇目迄今尚未论定。有几个争议较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篇目的确定:《九歌》的篇数问题;《远游》的作者问题;《大招》和《招魂》的作者问题。在综合文献考证和前辈学者论述的基础上,本文对"屈原赋二十五篇"篇目做了初步考订。  相似文献   

19.
论班固之死     
论班固之死孟祥才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系于洛阳狱中的大史学家,一代文章圣手的班固在悔恨交加中死去,时年61岁。与他得以寿终的父亲班彪,弟弟班超相比,他的下场是十分悲惨的。虽然,他之死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既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也不无冤枉之处,...  相似文献   

20.
《屈赋创作论》采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重点探讨了屈原创作的心理、情感动力、创作过程及创作成就,这在历来的屈原及其辞赋研究中,是较为薄弱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