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人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常州博物馆青少年观众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功能与青少年的学习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探索博物馆如何进一步发挥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职责.我国博物馆办馆策略走"学校路线"具有当然性和必然性.博物馆要采取多种措施落实"学校路线",使博物馆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对学生群体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博物馆以收藏、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遗产,系统展示我国各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使命,是各民族文明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各民族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场所。民族地区博物馆是国家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博物馆或文化设施无法替代的。有关民族文化高水平的展览,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有效的教材。面向青少年、面向未来办馆,是民族地区博物馆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挖掘博物馆的育人功能,重视其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重视博物馆对整个教育的参考,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必将增强博物馆的功效,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的实物和环境对未成年人教育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博物馆培养未成年人的文化素养和探索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调查发现影响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对博物馆参观的要求、孩子自身的兴趣、家庭的影响、社会文化机构的影响以及博物馆自身建设水平等五个方面.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具体提出从这五个方面形成教育合力,提出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的相关路径,提升博物馆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是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有陈列、收藏、保管、研究和教育等几大职能.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文物研究的目的及博物馆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新形势下,应从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向以人为本的博物馆转变.广大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的基本对象,是博物馆的受益者和支持者.现阶段如何把握观众心理,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不断拓展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应充分结合博物馆馆藏特点和展览特色,进一步转交观念,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指导思想,指导博物馆工作,强化服务理念;全面加强博物馆讲解接待宣传工作;围绕馆藏特色,不断更新、丰富展览,广泛接纳更多的观众,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做好研究工作,以研究促发展;举办经常性各种学术讲座,向社会大众普及藏品知识,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机构的职能,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与青少年观众",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为2006年"国际博物馆日"选定的主题。博物馆要认真看待儿童观众对其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认识上早已答成共识。然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个别博物馆,在初期建设及中后期维护改造过程中,为儿童观众服务变成了依据空洞无物的口号,没有在实际中作出任何改变。本文试通过德国多个博物馆成熟案例,从空间角度探寻能使儿童享受博物馆体验的设计手法,进行一定思考。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这已经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这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因素造成,是我国应试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根本目的以及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各方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认识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学校作为青少年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有着重要责任和义务.在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应该从目的、方法、手段等层面进行反思,结合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发展规律和新时代诉求,从课内、课外进行改革,探索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闲暇教育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青少年闲暇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对推行青少年闲暇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传统文化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却面临着严重缺失.其主要的社会背景在于近一百年以来的两次文化运动、经济基础的转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上,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不仅是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内容,同时也是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之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