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韩传喜  孙妍 《学习与探索》2020,(12):186-191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播技术的迭代革新和网络书店的迅速崛起,使实体书店面临前所未有之困局。在作为"第三空间"代表性场域的实体书店中,作品的表达、传播空间和读者的阅读、消费空间因传播环境等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反映出读者群体参与需求的强化、阅读体验感的亟待改善和消费心理的复杂性,实体书店的空间重构成为其应对空间转变、满足目标消费者需求的必然。对读者参与空间、体验空间、心理空间需求的洞察与建构是实体书店实现空间重构的重要途径,亦是实体书店在媒介融合时代探索突围之路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陈文峰 《社会福利》2011,(11):50-51
对于大多数初次接触多感官室的人士而言,其最直接的印象应是视觉的震撼,从感官接收顺序来看,视觉感官讯息是各个不同感官讯息中,除平冲感官外最直接进入脑部神经系统的感官讯息,而且不管是在闭着眼睛时所看见的黑色,  相似文献   

3.
由于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成为美国艺术教育领域的新思潮。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将传统的艺术教育内容由高雅艺术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重点关注当代视觉形象及其语境,使学生具备对当代消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能力。美国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显示出一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教育思想,它不仅在理论层面实现了对现代主义精英式艺术教育的反拨,在实践层面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品 《社科纵横》2010,25(6):87-89
空间研究成为近几年城市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城市社会学空间知识史的回顾与总结,整理出空间理论的核心基础,使之呈现出社会学的学科属性,同时认清空间转向的作用和影响,确定未来空间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对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论《到灯塔去》的空间叙事艺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之作,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别具匠心,从空间叙事视角展现小说故事与人物的物理和心理空间,通过意识流手法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索变动不羁的物理世界、着重剖析波澜起伏的人物内心世界,伍尔夫小说的空间叙事技巧既是对传统叙事的创新,也是对全新写作手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尽管马克思有强烈的地理和空间直觉,在城镇与乡村的对立中隐晦地表达了对空间的某种程度的强调(在<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里体现得最为充分),但是,马克思忽略了历史进程中空间的自主力量,空间只是被视为诸如生产处所、市场区域之类的自然语境.  相似文献   

8.
兰一斐 《唐都学刊》2011,27(5):73-75
从理论上讲,任何题材的电视剧创作都应该有足够的艺术创造空间,从实际操作情况而言,不同的国别和社会体制对于影视制作播出有不同的政策要求,因而导致产生不同的艺术创造空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在选题与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把一切困难都归咎于相关政策完全是错误的,回避现实题材创作更是消极的。策划人与创作者应该研究相关政策,明确现实题材的艺术创造空间,结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方法与技巧,寻找突破的手段,创作出真正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问题探讨中,哈维的有关研究以一种空间哲学作为支撑。这种空间哲学强调空间的社会性,强调资本主义发展中空间的有限性和资本的积累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虽然空间修复是解决矛盾的努力,但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内在的危机倾向。在近年来哈维的著作中,追求城市权是解决空间矛盾的一种值得重视的动向。  相似文献   

10.
空间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理论家宣布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文学家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空间性探索,在叙事学研究中掀起了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热潮.从空间叙事视角重新解读爱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可以看出"空间"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和形式在<日常用品>中得到了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丁芮 《社科纵横》2013,(6):39-41
随着地铁1、2、3和轻轨9号线全面运营联通,天津轨道交通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天津交通出行进入了新时代。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是处在轨道交通与城市之间的中介,其功能涉及多个方面,但天津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的出入口空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出现多个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轨道交通出行的热情。通过实现城市交通无缝换乘、加强标识系统的引导功能、完善人性化设施、注重安全疏散功能、强调地域历史文化的体现等拓展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的社会功能,将会使其作为重要市民空间对市民生活产生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那瑛 《学术交流》2007,4(7):116-121
中国是以空间来建构社会的,世俗秩序是生命空间的仿制,是"天上人间"的同构。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源于对天地运行和物理形态的感知与思索,以"北极星"为中心的组织严密的天体秩序和四方隔绝的地理位置启迪了中国人,"天圆地方"、"天尊地卑"成为对生命空间的抽象概括。空间秩序成为社会结构的模板,"天人合一"成为社会建构的"元叙事"。空间的垂直度体现为天、人、地的排列,"天"成为掌管"人"和"地"的至上权威,反映在社会设置上就是等级制度的建立:皇帝、官僚、百姓形成了垂直的社会等级结构。空间的水平度体现为"尚中"观念的确立———皇权为最高权威,"中国"成为华夏乃至世界的中心。以"尚中"与"差序"为核心理念,中国人建构了从物质空间到理念空间、从政治空间到文化空间、从私人空间到社会空间高度一体化的空间秩序,实现了社会的高度整合。中华文明的孕育、产生与发展都与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密不可分,对空间观与社会秩序二者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国社会的原初形态,从而借助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元素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既是一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战的背景下,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应运而生.他认为,现代社会是由时间体验主导的,后现代社会是由空间范畴主导的,特定的空间转换可以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进而言之,现代主义是时间性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空间性的.由此,在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詹姆逊对空间尤为关注,形成了其后现代空间理论.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强调空间优位,有其自身的形态和特征,能够以"认知图绘"加以把握,为我们研究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富含多元文化的生存土壤,其开放、包容的理念使得街头涂鸦能够较早在此出现并逐步发展。但涂鸦行为的空间私用本质挑战了公共空间的既有规则,与城市治理脉络格格不入,也因此被建构为都市问题,给超大城市北京的城市治理带来挑战。对此,应当注意北京街头涂鸦问题的在地化特色,以更加宽容多元的治理理念看待涂鸦现象,提升治理的精准度与效果,对北京街头涂鸦的健康发展进行适度引导,营造宽松氛围。  相似文献   

15.
陈蓓丽 《社会工作》2009,(20):13-15
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外来女工在车间和宿舍的生活体验之叙述,指出车间内的主、副制度和空间位置对女工的影响,并指出宿舍是车间空间政治的一种延续。同时,宿舍和车间的空间政治能重新锻造外来女工的习性和兴趣等。  相似文献   

16.
17.
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从晚年列斐伏尔到大卫·哈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列斐伏尔在晚年由对日常生活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空间问题研究之先河.列氏在他那具有巨大理论效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开篇就批评了近代以来将空间理解成一种严格的"几何学概念"这种笛卡尔主义式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城市空间的持续扩张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两大图景。立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背景,通过将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置于总体性城乡空间秩序与空间再生产的体系中进行考察,分析这一群体空间区隔与权益剥夺的现状,并从空间生产的逻辑中透视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权益区隔与结构化的机理。研究发现,城乡空间分工的制度壁垒导致了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身份结构化,空间再生产的资本逻辑加剧了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区隔,城市空间扩张与规划中的权力介入强化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弱势地位。因此,要以共享城市空间为理念,以空间正义为核心,提高空间权益的开放性,增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权益。  相似文献   

19.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