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社会培育的法治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之争,主要表现在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目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是否能形成相融合作的关系,持否定观点的认为这种相融合作只会破坏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学术伦理道德以及各种关系.一些学者关于两者相融合作是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的相互需要会使两者相融合作程度越来越强.两者相融合作.会使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有别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无论是在学术性还是商业化方面都将显示出新的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6.
<正> 自然科学在不同社会制度之下的交流与合作,无论从其必要性或可能性来说,恐怕没有人会有疑义.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本性决定了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下自然科学的共性是主要的.至于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在不同社会制度之下的学术交流,其价值何在呢?社会科学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与经济的各种影响.正因为如此,通过社会科学的交流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一个社会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这种交流对双方增进了解,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本身的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有着客观的原因 ,即社会共同利益的二重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 ;但直接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的 ,则是依据现代经验科学原则而确立的真理观。因此 ,惟有反思现代社会科学的科学基础 ,确立新的科学原则 ,才有可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合理化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都是某种知识,都具有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社会认可三个共享的思想要素。当某种学术观点不仅被学界认可而且也被全社会所认可的时候,这种学术就会变成意识形态,而某种意识形态也无非是某种学术观点不仅解决了学术问题而且也能够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就经历了从科学探索到社会思潮、再到政治制度的嬗变,也是从某种学术观点上升为意识形态的。从这个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的思想库,意识形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合力。因此,意识形态来源于并超越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自由探索。当某种意识形态能够包容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的时候,这种意识形态就具有作为社会核心价值的先进性;但是,当哲学社会科学自由探索超越了现行意识形态的时候,这种意识形态就被更能包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意识形态所替代。因此,任何意识形态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前意识形态(学术的自由探索)意识形态确立(某种或某些学术观点上升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反常与滞后(现行意识形态与先进学术观点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变革(代表先进思想的学术观点替代了旧式的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这种/些先进的学术思想经过全社会的认同特别是政治家的重建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意...  相似文献   

9.
郭忠华 《江海学刊》2023,(5):164-173+256
概念是建构知识大厦的基础,社会科学概念建立在情境和价值因素的基础上。不同性质的概念体系形成不同性质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构建符合中国情境—价值的概念体系为出发点。中国社会科学有着特殊的历史发展路径,移植性概念对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以本土情境—本土价值为基础对移植性概念进行改造,成为本土概念建构的重要路径。依据移植性概念与本土情境—价值的符合程度,以若干政治学概念为案例,可以提炼出七种改造策略。除对移植性概念进行改造之外,本土标识性概念建构更加根本,体现在概念提炼、概念发明和概念归位三种策略上。近年来,对构建本土化概念体系的强调,表明中国现代性发展路径的转型,也使中国更有可能为世界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贡献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0.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价值选择与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和原则性问题。为了促进社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在完整准确理解社会科学价值属性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界定其价值选择规范和价值中立规范。社会科学具有价值生产、价值需求和价值禀赋等多维价值属性,它所要求确立和遵从的价值规范具有多元整合与协同互补性。就价值选择和价值中立而言,两者并非完全排斥、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不同环节和层面、不同时空和语境条件下可能适用不同的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学的建构与发展在当代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 ,社会科学自 19世纪  末始直到今天得到了迅速发展 ,出现了多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 ,显示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功能 ;另一方面 ,当今中国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甚至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远不如自然科学家那样倍受青睐。这在客观上要求构建和发展社会科学学 ,而且也只有建构和发展社会科学学 ,才能使中国社会科学的地位得以重视和提高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科学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体现为哲学指导经济学研究和对经济学研究作哲学提升这两方面的统一。其主要内容包括 :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为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通过把异化劳动理论发展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基本经济问题的分析 ;确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为建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 ;揭示货币 (或经济 )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阐述自然界与人和经济发展的同一性 ;论述社会运动形式的时空关系等。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 ,对于批判地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 ,建构新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等当代理论和现实问题 ,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之争主要表现在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目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是否能形成相融合作的关系,持否定现点的认为这种相融合作只会破坏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学术伦理道德以及各种关系.但笔者赞同一些学者关于两者相融合作的需求会越来越强,是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通过论证对否定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并进一步对两者相融合作的社会需要和必要性以及深层次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之争主要表现在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目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是否能形成相融合作的关系,持否定观点的认为这种相融合作只会破坏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学术伦理道德以及各种关系.但笔者赞同一些学者关于两者相融合作的需求会越来越强,是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通过论证对否定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两者相融合作的社会需要和必要性以及深层次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之争主要表现在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目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是否能形成相融合作的关系,持否定观点的认为这种相融合作只会破坏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学术伦理道德以及各种关系.但笔者赞同一些学者关于两者相融合作的需求会越来越强,是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通过论证对否定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并进一步对两者相融合作的社会需要和必要性以及深层次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是基本价值体系建构的过程.基本价值的逐步确立、全面化推进和体系化,基本价值与现实情况结合为目标体系,以及价值实现途径的形成和完善,构成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基本要件.中国发展模式既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断发展的积淀,又是中国发展的结构性框架,因而是理解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本线索.中国的发展首先是在价值建构中把富强作为基本价值确立起来,形成小康的价值目标和相应的价值实践体系.此后,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建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历史指向,这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中国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推动价值建构全面化进程,进一步解决民主文明和谐基本价值的实现形式问题,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康之 《齐鲁学刊》2005,(2):111-115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合作和信任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背后,包含着人类走向后 工业社会伟大变革的内涵。在后工业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方式建构和行为模式规范上,都需要基于合作和信任 来进行。而且,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也将会证明合作和信任是共同体生活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研究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科学要想获得自然科学同样的发展水平与速度,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研究方法的改进,首先是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吸纳和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这种吸纳、借鉴与移植将产生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改变社会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二、使社会科学发展呈现数学化的趋势;三、导致交叉学科大量涌现。但方法移植与借鉴有条件与规范的限定,把握得好就会成功,滥用则会产生弊端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认识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的社会科学发展长期落后。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科学共同体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进步。制约社会科学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即有科学共同体内部因素,也有科学共同体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可否突破“两部分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形成一个怎样的体系,是每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如果头十年来讨论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未免操之过急,条件还不成熟,许多问题还不能看得清楚。今天来讨论这个问题,是不是条件很成熟了呢?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有的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没有的变革,体系的建构自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就大多数学科来说,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改造,以及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革新,联系当前中国的社会实践,讨论并实际地建构一个学科体系,应该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体系的建构标志着一个学科的发展和成熟。我们许多学科过去大多承袭的是外来体系。当然,没有借鉴和继承建立不起自己新的学科体系。但是借鉴,和继承终究不能代替创造。中国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只能由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来构建。 本刊前不久在长春召开部分学科专家座谈会,讨论了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这里发表的有的就是那次会上的发言,为了切实地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体系的建构,我们打算把这个栏目长期办下去。希望作者和读者支持我们,为本栏目撰写文章。长短不拘,谈普遍性的原则或就某一学科体系的建构提出自己的设想,都是我们所欢迎的。 愿我们共同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