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民族志抒写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西方有关学校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部分新近研究成果,认为这些成果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朝晖 《民族研究》2005,1(3):94-102
本文回顾和反思了社会学和人类学对村落研究的经验,检讨了其中的理论得失和方法论上遭遇的挑战。文章认为,已有的村落社会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村落社会的民族志以及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对话。笔者认为,民族志研究要秉承三个原则,即民族志的“问题意识”、民族志的时空构架以及民族志的“人本问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未来对村落社会的研究应该在“超越乡土社会”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3.
人类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不直接表明的.人类学的诠释过程是民族志实践中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阐释也必须关照科学的传统,不能任由模糊的直觉来指引:运用认知科学,人们对于知识、对于行动的动机、对于研究对象的行动,都可以从一个明确与深思后的假设来分析;同时会让人们注意到田野中可能忽略的现象,或者至少可以做出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民族志以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为主体研究方法,强调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人类行为,分析人类行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及文化体系的关系.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工商世界便成为工商民族志,而在市场营销中应用民族志的方法,将能够大大地提升企业的业绩,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增强营销绩效的方法.讨论定性研究方法的价值及理论贡献,重点讨论民族志在工商世界的应用性问题,讨论民族志研究在企业文化或组织行为、消费者行为、民族、地区、国际性差异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体民族志重在揭示他者("被书写者")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寻求民族志者与他者之间的视界融合及其所依赖的共同概念基础,比照西方人类学学术史语境中的"民族志新本体论回归"而言,具有局部体现和路径补充的重要学术价值。在"后现代实验民族志之后民族志如何前行"这个关乎民族志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场域中,由主体民族志所集中体现出的包容民族志者、他者以及读者等各种主体诉求在内的"人志"走向,是民族志前行的一种代表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民族志方法是以田野作业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也是呈现田野作业成果的文本书写范式.民族志方法被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引为学科方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建立在田野作业基础之上的应用型学科,民族志对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文本书写尚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建构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志方法论体系,需从民族志研究范式和文本书写范式两个角度出发,将人类学民族志方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相结合,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独立的学科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7.
袁同凯撰写的《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是一部有关土瑶学校教育的规范的人类学作品,是国内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典范。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开阔的理论视野、精湛的写作手法和崭新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8.
旅游民族志     
通过旅游民族志研究对当代旅游人类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亦即不仅在旅游人类学范围内考察有关民族志问题,而且将这些问题置于人类学的当代实践之中,包括长期和短期的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田野作业的传统、民族志的时空策略、旅游民族志中的特殊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民族志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人类学展开了对传统民族志以"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原则的反思和批评,探讨人类学是否科学,是否承认民族志在写作过程中人类学家的"主观性"和"解释性".针对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本文集中从历史记忆、民族志范式、民族志修辞、民间戏剧、舞台表演、影视作品、仪式等方面对"真实性"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学"应该回归它原初的"研究人类的科学"的学术使命,重视其"人的研究"的内涵,故而,民族志也就应该执行"志人"的任务,从而成为"人志""人类志"。提出"主体民族志"的概念既是基于对科学民族志与后现代民族志表述困境的思考。主体民族志是研究作为主体的"人"本身的一种志书,"主体"是指具有目的性与创造性的人,对于民族志的研究与写作而言,是指创造了民族志文本的人,而创造文本则是由三种不同的主体共同创造的。因此,主体民族志是由三重主体共同叙事的民族志文本。  相似文献   

11.
桂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民族地区的地方学,同样具有学术研究的普遍性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现代学术范式特征.无论是广西桂学研究文献和地域文化资源,还是广西沿边沿海的区位,都暗藏着深刻的跨文化、跨地域比较的元素和特征.跨文化的比较文化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充分发现和掌握桂学的文化发展规律,彰显其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丰富性;有利于凸显桂学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章归纳和梳理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发展的三大主要理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理论,熔炉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民俗志基于民俗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一把利器,属于民俗研究的重要环节和结果呈现.民俗志书写不应只是一种资料汇集式的民俗记录,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追求,允许民俗学者的个性化诗性与美学书写.民俗志书写,更应贴近民俗主体的现实民俗生活,关注其民生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海外民族志研究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界对于中国海外民族志的发展历程未能仔细梳理,这制约了海外民族志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古代海外记述传统、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者在海外的实地调查及其著作、中国人类学界海外研究的早期案例、20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香港学者所作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陆人类学界的海外民族志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爬梳,以求勾勒出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史的总体轮廓,说明每一时期海外民族志发展的特点及研究重点的变化,为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1994年, 钟敬文先生指出:“田野作业……的经验缺乏必要的整理和总结; 理论上也缺乏比较深入、系统的阐发。这样的现实情况, 对于各地这方面 (田野作业) 的实践活动, 既不能产生有益的指导, 对于我国民俗学理论的丰富与提高, 也不能尽到应有的职责。这无疑是我们这方面工作的一个缺点。”①时隔九年, 董晓萍教授出版了《田野民俗志》一书。该书凝结了作者十多年来对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②全方位论述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学科地位、国际动态、阐述框架和操作方法, 结束了中国民俗学界较少系统介绍国外先进田野作业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16.
1960~1999年,中国土司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呈现了前为"浪谷"后为"波峰"的发展状态。此间,土司学的研究对象初步明确,研究主题逐步明朗,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凝集成了历史学本位的政治学和民族学核心层面,依托于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治的土司学,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体现了为民族自治政治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夏循祥  杨丹禾 《民族学刊》2022,13(5):67-76, 138
当代人类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局面,田野作业与民族志受到诸多质疑、反思与挑战。“深度”成为人类学与其他学科民族志之间的标志性差别。人类学的“深度”,涉及田野作业的深度和民族志文本的深度这两方面,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田野参与的深度、社会理解的深度、材料描写的深度、材料解释的深度、理论挖掘的深度。其中,前两者考量的是民族志者在田野作业过程中经验材料的收集,针对的是田野作业者作为主体所获得的主观知识。而后三者涉及民族志写作和理论思考的深度,是针对读者如何判断、理解民族志写作而言的客观标准。但作为学科的人类学,超越田野作业和民族志,在于文化批评和反思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对物的观察和研究一直是民族志的重要内容。人类学家通过物的存在和演变确认文明的进化,通过社会中物的交流和交换现象分析社会的外在功能和内部结构,通过对文物的分类、展示与分析衍生出博物馆专业性知识谱系和人类学应用性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一个藏东地区的农业村落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群格理论分析信息化交往媒介的引入如何同当地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同构,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化社交对于这个村落的结构性变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人际交往产生何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社会转型与村民文化自觉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