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月细 《社科纵横》2012,(10):142-144,148
道德叙事被引入德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既表明了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然而,道德叙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因它过分强调德育的生活化而无法实现道德的超越性价值,不能完全承担起道德教人追求真善美的使命。本文认为,道德叙事与理论灌输各具合理性,各有利弊,人类德育史上道德叙事与理论灌输方式交替进行。高校德育,应该在叙事与理论之间。  相似文献   

2.
杜向民 《唐都学刊》2005,21(2):53-56
推进大学德育创新是新世纪高校德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德育理念创新是大学德育创新的先导。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信息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新世纪大学道德教育应确立以下新的理念: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德育应具有开放性、服务性,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等等,以促使德育过程系统化和德育终身化。  相似文献   

3.
方法和途径是德育发挥效能的具体形式,是一个亟待开掘和认识的领域。本文通过对德育方法、途径形成的条件以及功能特点,鉴别标准的分析,联系高校及大学生的实际,提出了改革完善当前高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浅谈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对高校德育对象有负面影响 ,对高校德育的内容、方式、德育工作者素质也提出了挑战 ,如何应对网络对高校德育带来的冲击 ,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德育 ,本文做了分析思考 ,提出应高度重视网络德育 ,培养一支精通网络技术的德育队伍、搞好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活动 ,以提高高校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储著斌 《社科纵横》2013,(7):157-161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学德育,在"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开展总路线教育以及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背景下得以加强,通过确立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方针、规范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召开1955年全国大学校院长座谈会得以推进。这一时期的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强调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为现实基础,以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渠道,以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为基本形式,以改进大学生课外活动增强思想性为有效途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德育特别是2004年中央发布的16号文件,更是对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批判继承和现实发展。  相似文献   

6.
闫彩红 《社科纵横》2011,26(3):136-138
高校德育的部分缺失在于忽视了对大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关注。结合红河学院"三生教育"状况问卷调查,通过反思现代德育中"三生教育"价值凸显与"三生教育"缺失并存的矛盾,探索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构建策略,促进德育理论和"三生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改善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环境在有机体中的重要地位、社会有机体构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重要特征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本质。它不仅是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研究高校德育社会化问题的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十分有益的方法论。实现高校德育社会化,必须树立德育系统工程的理念:高校应发挥其协调、控制、导向作用,推进德育社会化工作的开展;家庭应发挥其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促进德育社会化工作的推进;社会传媒应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使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心性品质;各级党委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与法制规范的保障作用,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理念。并且,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质要求在高校德育社会化的进程中重视实践因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社会实践必修课、建立参与社会实践的考察机制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将理想和现实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学校与社区德育的不同特点出发,论述了学校与社区德育的互动必须遵循强正减负、整体优化、主体建构等原则,并对“三项原则”的内涵、原因、具体做法以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10):13-16
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详细查阅了相关经典著作,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剖析与建构,从学理上探究生态德育理论依据,这些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德育重要的理论基础、借鉴的思想宝库和生态的智慧源泉。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研究,用以指导生态德育,用以指导生态实践,特别是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0.
曲士英  张辉 《学术交流》2006,46(12):183-187
当前我国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德育理论水平的提升,还是德育实践的有效进行,都要求我们对德育过程中理性的价值、功能和力量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理性教育在德育过程中何以可能的根据、意义和底蕴进行哲学思考,是理性教育存在的哲理性依据和它的实践的自觉性前提。理性的力量就是理性在追求、实现德育目标过程中所呈现、发挥出来的功能和力量。理性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德育要在理性与情感的交融中寻求合理张力,反对和防止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成为高校德育的新阵地。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提供了优化德育资源的有利机遇。加强网络德育资源建设,成为高校德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12.
姜岩 《社科纵横》2010,25(3):137-138,142
和谐道德建构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以和谐道德为动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当前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应将和谐道德的构建作为重点予以关注,并作为德育的长远目标、质量工程进行思考,更新道德观念,改变不合理不和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设计出面向现实、面向学生、面向现代化的理想的道德教育方案。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立足点,从道德建设这一核心和根本问题入手,结合高校德育目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探讨和谐社会这一新的背景下的高校和谐道德的构建途径问题,对促进高校德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周礼春 《社科纵横》2011,26(6):146-147,153
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德育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促进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权威的消解,形成了开放、透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育新格局。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产生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高校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认真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积极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9,(10):128-132
就德育观而言,对"主体-客体论"理论预设、"双主体论"理论预设和"互为主客体论"理论预设进行学术反思,使得具有"理解网络"、"视界融合"和"共生意识"性质的交互主体性德育观成为可欲的课程范式。在交互主体性德育观的视域下,经由"对话"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视界融合"、知识探究者角色定位及其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合作学习者角色三种建构路径,亲历性课程范式得以确立。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社区发展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华南农业大学参与所在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为例,明确了高校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探讨了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原则、平台和途径,并试图揭示高校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杨杨 《探求》2005,42(6):75-77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存在着一些盲点和误区一是对德育内涵理解上有误,二是高校德育教师自身人格素质方面存在缺陷,三是缺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作用.德育工作要有新的突破,要对德育的内涵进行重新认识,切实提高德育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同时要让互动式教学方式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宋启林 《探求》2006,(4):73-75
高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教学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方式,而德育教学实效直接影响整个德育实效。本文从分析影响德育教学实效的有关问题入手,以改进德育教学方法为切入点,提出“三导向”德育教学法,试图找出一条提高高校德育教学实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研型党支部建设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雄辉  向良忠 《社科纵横》2007,22(6):138-140
构建高校科研型党支部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科研单位特点的基层党支部考核工作体系,是科学确定和有效实施党支部工作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障。本文构建了一套高校科研型党支部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了详细的绩效评估指标并提出了评估过程中遵循的程序和原则,为创新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评估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葛喜平 《学术交流》2004,(9):168-173
德育是目标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德育的有效性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了高校德育的难度,这些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运作系统相关要素的模糊不定或功能缺损。具体表现为:由于教育者对德育定位、德育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价值取向上呈现泛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致使德育内容的设计过于理想化、绝对化,缺乏时代精神;在德育实施方法上表现为智育化、强制化和形式化。增强高校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必须建立多层次、可持续性的目标导向,确立由重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的教育理念与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由封闭性教育向开放性教育转化,以期形成整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德育网络,形成内外协调一致的合力体系,从而实现德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6):23-27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滞后于时代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以及大学生存在相悖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等突出问题。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注重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学生生态建设主体作用、强化生态文明实践育人环节和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新时期新阶段深入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始终坚持主体性和创新性原则,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养成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还应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