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西北人口》2014,(3):33-36,42
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自然及人文两方面的影响,胡焕庸线成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线。本文以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201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分析各级人12密度空间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剖面图可以发现,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人口密集区用接近2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接近80%的人口;东南-西北两部分人口比重为93.77:6.23,胡焕庸线仍然是2010年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相似文献   

2.
《人口学刊》2018,(6):62-74
本文利用民国北京人口统计档案资料对民国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做出动态分析。民国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的最大特点是分布不均衡、密度大及人口性别比高。北京内外城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远大于四郊,各区人口密度相差悬殊,北京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人口密度增长呈现明显的圈层式特点及差异性变化。北京内城外围各区人口密度及其增长均大于中心区域;外城内侧区域人口密度大于边缘区域,但内侧区域人口密度增长却慢于边缘区域;东郊区、南郊区的人口密度及其增长大于西郊区及北郊区。总体上北京各区人口密度增长表现为内城快于外城,外城快于四郊。北京城郊区人口分布格局并非静止不变,内城人口密度呈现出由低于到最终高于外城的变动,外城人口数量也呈现出由少于到最终多于四郊的变动。民国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北京城市居住格局的改变、公共机构的建立、城市商业消费中心的北移及外来人口的聚集等。民国北京男性人口一直多于女性人口,因此人口性别比一直较高。北京男女人口城郊区分布不平衡,外城人口性别比最高,内城次之,四郊最低。民国北京人口性别比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外来人口以未婚男性青壮年居多,大量过剩未婚男性人口成为婚姻市场中的被挤压对象,也是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甘肃省各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分别计算各县区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密度。首先应用Arc GIS软件分析老龄化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重心计算均衡点;其次应用Geo Da软件对老年人口分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从人口、经济、社会角度探索性地分析导致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老龄化现象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扇形模式,老年人口密度呈现以兰州市及周边地区为圆心的同心圆扩展模式,老龄化重心位置逐渐向兰州市靠近;老龄化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的自相关性;老龄化空间分布差异与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主要根据数学模型,对1990~1997年间上海中心城①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该期间,上海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基本符合负指数函数分布模式;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中心点人口密度下降40%,人口密度斜率减小约35%,城市半径上人口分布的“重心点”由离市中心点3公里向外推进到4.6公里;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变化,在时间上以1995~1997年发展速度比较快,在空间上以东、西两个方向,特别是向东方向的推进力度比较大;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均衡化”、合理化变动,将进一步为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开创新的“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分布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包括广东及广西共11市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且地区差异显著;低、中、高值地区人口密度的年均增长量上升,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的趋势,且不均衡状态加剧;Moran’s I值不断增大,珠江—西江经济带地区人口密度不断集聚,分布的空间相关性也不断强化。在分析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水平都对经济带人口分布产生正向影响。因此,要想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人口合理分布,可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带内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人口重心移动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的人口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娟 《人口学刊》2007,(1):16-21
通过对1964、1982、1990、2000、2004年人口重心的计算,得到福建省40年的人口重心变化趋势,发现福建省几何中心在尤溪境内,人口重心始终在德化境内;人口分布一直处在不平衡状态,人口密度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人口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经历了先向西然后向东的过程,而南北方向上则始终向南移动;40年来人口重心移动路径大约是16公里。我们通过进一步分解人口重心公式,发现福建省1990年人口重心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新增人口;而2000年主要影响因素是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尺度上即圈层尺度、地级市尺度以及区县尺度利用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近10年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变动.10年间,长三角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密度进一步稠密,反映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不断增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从圈层变动来看,人口向核心层集聚特征明显,圈层分异特征明显.从中级尺度来看,10年间除了上海的高速增长外,最主要的特征是苏州的高速增长,其年均增长甚至超过上海,此外,苏中三市人口减少形成了长三角北翼的人口塌陷区.从微观尺度而言,上海及其周边增长快速,人口增长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市构成的廊道上,各个城市核心区集聚效应明显,表明各城市仍处于向心城市化阶段.未来,根据长三角的发展特征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长三角的次核心城市将进一步发展,长三角人口分布的多中心趋势将会显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四川县域尺度人口聚集格局及层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四川省人口分布变化明显,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四川省1993、2003及2009年县域人口数据,采用人口相对增量分析了县域人口序列变化;利用热点分析及引力模型,划分了人口分布的聚集区、区域人口中心及其空间层域组合。结果表明,1993—2003年93%的县域人口相对增长,11个相对减少;2003~2009年92%的县域人口相对增长,12个相对降低。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集中于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区;人口热点区趋向集中、冷点区减少,形成热点—过渡—冷点区的圈层构造。区域人口形成东西两大分区,西区成都市为一级体系中心,涵盖成都、乐山、西昌、会理及绵阳、三台等二级体系;川内的其他县域形成包括达州、南充、巴中、泸州及宜宾等在内的众多二级分区,东区一级分区的中心城市尚未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对四川省人口空间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首先运用圈层距离法和GIS分析软件,在全国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提取并获得上海市街道(镇)人口分布数据。基于多个测量人口分布的函数模型模拟,在对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及产业结构等空间分布及其变动情况作进一步的模型分析和曲线拟合比较后,发现测量上海市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的最优函数模型并非负指数函数,而是Cubic函数。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民勤县人口空间分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年民勤县分乡人口统计资料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人口密度、人口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和论证,并对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民勤县99.7%的人口分布在民勤县不足20%的绿洲区内,区内人口密度达到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6.7倍;发现民勤县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并为民勤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0—2010年甘肃人口分布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亚辉  张岩 《西北人口》2014,(6):104-109
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区域,以2000、2005、2010年的县级常住人口数据为依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性、人口偏移增长、人口重心迁移及不均衡指数分析甘肃近10年来人口分布特征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分布处于极不均衡的状态,表现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特征,近10年中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逐渐增强,人口重心有向西北移动的趋势,各地区集聚人口的能力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人口压力评估指标及定量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军  田英  张艳伟 《西北人口》2009,30(5):111-113
在对传统人口压力评价指标体系评述的基础上,将无形资源纳入人口压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06年甘肃省统计资料。对全省8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人口压力进行赋值与量化。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压力量化值呈正态分布.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都丰富的地区人口压力较小,人口压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实现甘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人口压力区域差异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13.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的甘肃省适度人口及人口再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居玲华  石培基 《西北人口》2010,31(1):120-124,128
主体功能区划促进了人口迁移和人口再分布。文章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分析了甘肃省人口数量变化和空间布局特征.并利用P-E—R模型计算了重点开发区适度人口容量,进一步提出了人口再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金川区、嘉峪关市、兰州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强,适度人口容量大,而永登、榆中等9个县(区)的人口容量偏小,最后得出发展绿洲城镇、兰州都市圈、天水一陇南和陇东四大人口密集区的人口再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区域研究中的常用人口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胡科  石培基 《西北人口》2009,30(1):94-98
人口是一国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准确的人口预测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文章以甘肃省为例,介绍了线性回归模型、马尔萨斯模型、Logistic模型和GM(1,1)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包括模型的建立、参数的求解以及精度检验。并分别用这几种模型对甘肃省2006—2020年的总人口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几种模型的拟合精度都比较高,预测值比较接近。取几种模型的预测平均值作为甘肃省总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几种模型的平均预测结果为:2010年甘肃省总人口将达到2745.84万人,2015年将达到2840.91万人。2020年将达到2934.23万人.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社芳 《西北人口》2010,31(2):119-122
为了解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利用SPSS软件对2005年我国大陆31个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了聚类分析.将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做了比较后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慢于全国近5年。在此基础上。对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的未来做了短期预测,预计到2016年,甘肃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0.12%。届时甘肃省将发展成为典型的老年型社会。  相似文献   

16.
提出并评述了关于人口分布传统研究的三个衍生问题:空间尺度不同可能产生"人口分布悖论"现象、空间相互独立的假设不尽合理、特定空间区域人口分布的复杂性。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川西高原高山区人口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全局Moran's I值为0.7404,指示川西复杂地形区人口分布有十分显著的集群特征。以川西48个县域单元为对象,建立人口密度与相关影响因子的OLS估计、SLM估计和SEM估计,经空间依赖性检验,发现空间计量回归模型明显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表明考虑了空间依赖性的估计方法能更好的刻画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经相关判别检验,确立SLM为最优模型,其纠正了OLS模型总体上高估自然环境因子而低估经济社会因子对人口密度影响的缺陷。并以SLM估计结果为基础分析了川西人口分布特征,特别解析了川西"人口分布悖论"的事实和原因。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effect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the reproductive rate of a population was examined by applying an approximate equation to several data based on the entomological literatur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aggregation generally reduces the equilibrium level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f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not very hi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