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音的各要素之间的配合、协调达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语言乐音美。通过分析2014年巴西世界杯部分比赛现场直播解说词的语音材料,语音修辞美在世界杯赛事解说词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调和谐美、语速快之节奏美、音节整齐匀称与声调平仄相间之韵律美。同时对语音修辞美的效果进行探讨,从而引起人们关注语言交际中的语音修辞。  相似文献   

2.
成语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汉语固有特质的影响。具有汉语固有的音律特点。汉语不仅是言简意赅的语言材料,同时也是具有突出的语音修辞功能的语言材料,它具备构成语音音律美的诸多因素。成语的运用,可以表现出语言的匀称美、抑扬美和重叠美;成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汉语音乐美的表现力,是表现语言音乐美的有力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赵树理文集>小说卷中的绰号为语料,以现代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礼貌原理、间接言语行为的美学理论及语言视觉修辞理论为理论依据,简明扼要地分析了绰号修辞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 沈从文小说语言的乡音美,不仅表现在他对湘西方言俗语的妙用上,还表现在他对小说语言声音美的追求上.他的小说语言调动了一切语音修辞手段,或押韵,或拟声,或直录乡音,其作品“皆以柔和的调子入耳,无炫奇处,无生涩处.”用“散文诗”“诗化了的小说”来形容他的小说,是再恰当不过了的.这是因为他的小说语言“运用平常的文字,写出平常人的情感”,“写出难言的美”从音乐的角度看,这种美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阅读效果是小说家修辞必须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读起来不费力”的可读性效果,才能使小说成为能够影响最多数作者的文学样式。赵树理以时代、地域环境为背景,本着写农民生活、为农民大众写作的语言艺术观,用概括、清晰,生动的农民语言创作了故事性强的《小二黑结婚》,作品可读效果强,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的小说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时至今日仍拥有自己的读者,究其原因,是因为赵树理小说主题包含有诸多母题,如家庭母题、婚姻母题、斗争母题和成功母题,这些母题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形式,赵树理对之进行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所以他的小说至今仍可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7.
通俗简朴的说唱语言是赵树理小说成功的一大因素,他在地方性与普遍性之间找到了最佳的语言结合点。从语言的基本特性即审美性、情感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对赵树理小说进行探究,以便于更进一步深入理解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莫言小说的语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从词语在词形、词义以及搭配上的变异创新来看《生死疲劳》小说的词语变异修辞,进而体会小说语言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比喻的喻体美汪金科,丁全修辞是讲究语言美的。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细腻。意境优美,使人感到清丽优雅,柔情一片,如同莱宰所说的有一种“媚的美”。形成这种美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美的比喻。其比喻之美又主要在于巧设喻体,形成喻体之美。将本体设...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文化视角,就是自觉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代言人的姿态来看待与描写乡村.近年的部分现实主义乡村小说从多个方面体现了赵树理乡村小说这一文化视角,这些方面包括:作家作为"农民代言人"的身份立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传统以及鲜活的农民语言和喜剧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外号,是他作品人物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之一。他的作品人物外号,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十个之多,特别是主要人物差不多都有。赵树理十分喜欢并擅长运用“外号”这一修辞方式。有次记者采访赵树理时提出,您小说中的人物外号又多又很有趣,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他说:外号啊!有人说太多了。不过我想外号这东西很好,它便于人们记忆,譬如水  相似文献   

12.
文艺语言和科技语言风格的不同,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本文运用抽样调查和统计方法,试图就这一问题作些尝试性的探讨。本文调查的材料:在文艺作品方面,主要是现代白话小说。我们以五个作家的十万字材料(各选两万字)作对象,对小说中的对话、各类通用词语(除形容性修饰语外)、非语言的表达手段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作品是:《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读》(以下简称《鲁》,见哈尔滨师院1977年,23--88页正文)茅盾《子夜》(简称《子》,人民文学出版社3--33页、152页176页)赵树理《李有才板话》(简称《李》,人民文学出版社1--17页、64--66页、87--100页)杨沫《青春之歌》(简称《青》243--260页、  相似文献   

13.
修辞过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修辞是人与人的一种广义对话.语言只存在于交往中,没有人与人的交往,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话语的有效性是言语表达者追求的终极目的.没有接受者的心理反应,对话就失去了前提.因此,修辞话语的美学价值正在于其效果.话语美和情感体验美是有效修辞的主要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4.
运用对比方法,探讨鲁迅、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之反向互补特性,认为创作立场、创作目的、时代环境、个性才情等因素之差异,鲁迅、赵树理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反向互补特性:前者旨在救赎灵魂,后者重在观照问题;前者力求洋为中用,后者刻意古为今用;前者为形而上的描神,后者是形而下的画形;前者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后者洋溢出扑面而来的喜剧情调.鲁迅、赵树理所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可谓是物之两面,反向互补,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5.
汉语修辞可以分为语法修辞,语汇修辞和语音修辞。语音修辞手段的运用叫炼音。炼音可使作品具有音乐美,音乐美是由音韵的和谐、节奏的匀称、乐律的回环跌宕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诗词语言也讲究音乐美。诗词语言的音乐美是语句的音流、声韵、节奏等符合乐律的安排形成的。高尔基说: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据语言学家称,赵树理的语言是决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盖过鲁迅。那小说是山西味很醇的普通话……”汪先生一语道出了赵树理语言的特点:他的小说语言是“山西味很醇的普通话”。这种语言是相当规范的,“决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而且,这个定论是以研究语言为职业的专家认定的。这里,汪先生讲的“山西味很醇的”语言,大概就是赵树理语言独特的艺术风格;所说的“决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普通话,当属赵树理语言的准确、纯洁的特征。如果把赵树理说成是当代的语言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统计与对比的方法,对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小说中的比喻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分别把赵树理的比喻与其他三位作家的比喻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了赵树理比喻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取喻的地方化、大众化,用词用语的口语化,是他的小说比喻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上,在汉语中,诸如音节的顿、韵脚、平仄、叠音、双声叠韵,以及某些相同的语音成分,它们都可以是形成节奏的“可比成分”。由于它们连续交替地出现,方才构成语言的音乐美。本文讨论形成语言音乐美的各种可比成分及其作用。较之于音乐,语言形式缺乏音乐旋律中音程、和弦等表现手段,故要使语言具备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便要求尽可能多地调动语音中的可比成分,表现语言“交响”合成的节奏美。文中还论及语言节奏美的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19.
汉字修辞是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文章以汉字修辞的语言事实,从美学的角度考察了汉字修辞格的审美功能,讨论了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汉字修辞所创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趣美和变异美。  相似文献   

20.
铁凝,作为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有着丰富的语言张力,叙事方式别具一格。小说语言呈现形态美、声音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读者从中可以体悟到作家对生命的热切关照。铁凝在“情景交替、虚实互补”中实现叙事的升华,向我们展示出小说由形式到内涵的内外俱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