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得真诗在人间”——论钱秉镫的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秉镫,字幼光,号田间,桐城人。在明末清初“以文章气节,著声海内”。方苞兄弟早年尝亲承謦欬。方宗诚在《桐城文录叙》中曾说:“桐城之文,明三百年至钱田间先生渐就博大……虽未尽雅清,而已开方、刘、姚之渐矣。”刘声木也认为“其论诗文实开桐城诸老之先河。”钱氏不仅能文,“诗尤杰出”。刘大櫆《历朝诗约选》遴选汉魏至清初著名诗人的作品,于本邑只录钱氏一人。因此若要全面地研究桐城派的诗文,就不能不首先注意到这个“振于有明晚季”的著名作家。 幼光生于明万历辛亥。知事之年,正值明王朝内外交困,“冬雷”震震的时候,祟  相似文献   

2.
忆得诗有初婚牧石先生示诗。有日成博议几千行之句敬和诗。家世节录先君文词夫之获见者赠处士陶公万梧文注夫之妻父。刘明遇譔陶孺人墓志铭陶孺人产衡阳千畝侯赀累钜万作合于青灯布缕之孝廉而不挟富以骄其夫家。夏从牧石公读史曳塗居。忆得诗有夏日读史曳塗居闻松声怀夏叔直先生诗。家世节录仲父和易而方介恬于荣利博识工行楷书古诗晚築室坰外号曳塗居莳花植药怡然忘物每谓漆园吏东皋先生去人不远牧石公孙敏生。玉之公五子字幼重号卓枫行八。  相似文献   

3.
高丽朝佚名文士专选唐代七言律诗编成的《十抄诗》,首录“诗豪”刘禹锡之诗,独具慧眼。美中不足羼入白居易诗一首。名僧子山撰《夹注名贤十抄诗》(以下简称《夹注》),勾稽中国经史子集,旁及佛、道典籍,对两国文化交流贡献颇多。然而,“徐侍郎中”,不删一衍文,便难辨侍郎、郎中之官职。于“吴季重书”,“书”前不补“答东阿王”之夺文,便难于理解文义。《夹注》频引《文选》诗文,然节略过甚,如“辟,召也”。三字,要在十数万字中复查,谈何容易,幸赖有多种“津梁”在。  相似文献   

4.
我与饮冰室主人有相似的癖好:“生爱朋友,又爱文学,每于师友之诗之辞,芳馨悱恻,辄讽诵之,以印于脑。”说到原因,任公本人以“丰于呢者”作解,而在我则往往是慕其人兼及于诗文。向峰先生是我素所钦仰的学者,多年前  相似文献   

5.
诗苑“立”字风韵捃华赵明德过去有人把“文”看成“言之精”,把“诗”看成“文之精”(杨慎《升庵诗话》)。诗比文更加浓缩,更加精美。因此古代不少诗人词家很讲究诗词的遣诗造句。他们认为:“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人活则立,用笔...  相似文献   

6.
对于诗歌史上以文为诗的艺术现象,宋代以后,学人多有论述。如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黄庭坚语: 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陈善《扪虱新话》云: 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文中有诗,则语句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可见对于以文为诗的评价,历来就有迥然不同的意见;同时,批评家们认为,以文为诗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如同杜甫的以诗为文,最突出地表现于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清人赵瓯北进一步认为: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更将以文为诗断为昌黎之首创,并开宋诗独特风貌之先河,所谓“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似成定论。然而,“韩昌黎生平  相似文献   

7.
释臣     
《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甲骨文、金文臣字皆作竖目形。研契诸家释其本义为奴隶,但殷商人何以必用竖目形示意奴隶,诸家说则颇纷纭。郭沫若先生以为“人首俯则目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为此也”①。于省吾先生则认为:“臣字的造字本义,起源于以...  相似文献   

8.
<正> “桃之夭夭”一语,二千余年来绝未有致疑者。而《大学》引之,字亦正作“夭夭”,似其语初不容再有问题发生。至于古书,多所变易,然历来说者皆释夭夭为“少好貌”。则按之文理字义,实悉不可通,更无论其于全诗体例之未有合矣。盖古人制字原理,一字止代表一义,绝不容有一字而能代表两义以上者。如此文“少好”字,少则少,好则好,少不必即好,好亦不必即少。少好二字乃判然两义,初不得并为一谈,且特制一字以专属之者。若谓夭夭为“少好”,则老好又当作何字?壮好又当作何字?反之,而老丑、壮丑、少丑又当作何字?何类此之字皆无之,乃独于少好二义,而特有此怪异之词出现耶?《诗》三百篇无不由比、兴、赋三者之所构  相似文献   

9.
目夷考     
青铜器中带有“孤竹”铭文的 ,今知共有 6器 7铭。关于“孤竹”的考认 ,李学勤先生已撰二文。若关于“孤竹”的考认不误 ,则据《史记》记载 ,“孤竹”二字旁之合文徽号应即“目夷”。总括“夷”字的字义有“人”、“仁人”、“东方之人”、“持弓之人”、“平”5种。大概“夷”字为东方夷人所自造 ,所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夷”字与“人”即“仁字可通用 ,而与“尸”字完全不同 ,学界向以“尸”通“夷” ,是由于二字易于相混之故。史书中目夷族又记作墨氏、墨台氏、默怡氏 ,当以“目夷”为本字。  相似文献   

10.
先生姓王氏。讳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明之遗臣也。少举乡试。时流贼寇衡阳。执质其父。欲招之。先生刺肢体舁往易父。卒脱于难。孝声动四隣。甲申之变。先生以累世朝臣故。痛宗社覆亡涕泣不食者数日。作悲愤诗。已从严起恒瞿式耜走广西图恢复。而悍帅弄权。内竖倾陷。瞿殉节于桂林。严遇害于南宁。大势既去。缅甸闻变。明祚终绝。先生遂决意林泉。杜门著述。孤忠已矣。传学将来。是其志矣。筑室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先生于学无所不通。大抵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旁及屈宋辞章。进窥老荘玄学。于诸经有稗疏。乙部有读通鉴论宋论。诸子楚辞均有注  相似文献   

11.
应制诗,制,据《史记·曲礼下》“士死制”,郑玄注“制,谓君教令,所使为之。”又,《史记·秦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顾名思义是应帝王之命而制作的诗,应制文如之,后世有称这类诗文为应制体。提起应制诗,一般学者都认为是专门谄谀帝王、歌功颂德之诗,连权威辞书《辞源》上释“应制”也说是“唐宋人诗文有以应制为标题的,皆是应皇帝之命而作,内容多半是歌功颂德,蹈袭陈言”。我查阅唐宋人应制诗,多数根本就没有歌功颂德,极少数的诗文歌功颂德成分都微乎其微。查《全唐诗》中众多诗人写过应制诗,皆应皇帝之命而…  相似文献   

12.
粤诗诠粤学———翁山述白沙之学与诗刘付靖于粤籍名卿硕儒之中,翁山极推张九龄与陈献章,他说:“知天下于一国,知一国于一人,此一人者,其出则必如文献,处则必如文恭者也。”①文献之行事乃所作《金鉴录》,堪称一代忠臣义士的楷模;文恭修身论道,使岭南之学在“...  相似文献   

13.
子敔述亡考曾刻本作先子船山大人。曾刻本作府君讳夫之。字而农。别曾刻本无别字号姜斋。中岁称一瓠道人。更名壶。晚岁仍用旧名。居于湘西蒸左之右船山。自为之记。蒸湘人士莫传其学。间有就而问字者。称为船山先生。所评選。有汉魏六朝诗一帙。四唐诗一帙。古文一帙。绪论一帙。皆(?)时尚辨伪体。名曰夕堂永日。人士之赠答者。又称夕堂先生焉。王  相似文献   

14.
先秦至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观由先秦人文化成的文化观向两汉注重章句之学的经学观、魏晋 六朝注重文章之学的审美观演进.这一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以赋<诗>、论<诗>等言志为主到有意识地探讨为文审美技巧的品评诗文;二是由先秦文化意义上的实用与审美的并重,经两汉的文化阐释,到魏晋六朝侧重审美的过渡.从文化视域对这一时段文学批评观的演进给予学理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教学活动本是一个动态统一过程,具有不同的方面、层次和阶段,"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也当如此观。"文、行"是孔子所教的学习内容,亦即"博文"、"约礼",蕴含"文、武之道"的《诗》、《书》、礼、乐是其具体所指。"文、行"各有高低、本末、内外等层次和方面,并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递进上升。"忠、信"则是孔子所教的为学方法,作为一种合内外之道而贯穿学之始终,由此决定了孔门"为己"之学的品格,是学有所成和学者自身主体自觉、独立人格得以建立的保证。"忠、信"之"质"与"文、行"之"文"统一于"好学"、"崇德"的过程中而文质相成,"徙义"、迁善作为为学的外在原则实现了为学的由情入理、情理交融。  相似文献   

16.
船山先生传     
船山先生。姓王氏。讳夫之。字而农别号姜(?)。故明之遗臣。清朝之逸民也。明既亡。先生隐于湘西蒸左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云。其先世本扬州之高郵人。明永乐初。官衡州卫。遂为衡州之衡阳人世以军功显。及武夷公始以文学知名。中天啓辛酉副榜。先生即武夷公之季子也。先生颖悟过人读书十行俱下。一字不遗。年二十四与兄介之同应崇正壬午科湖广乡试。俱获隽焉。以道梗不赴会试。越明年癸未。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文体相当繁多。大体而言,有诗、文、骚、赋、乐府、骈文、词、曲、小说等。对于众多的文体,古人并非平等对待,在他们的观念中,文体有正变、雅俗、高下之分。例如关于文体正变,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凡例》中说得很清楚: 四六为古文之变,律赋为古赋之变,律诗杂体为古诗之变,词曲为古乐府之变。《文章辨体》分内集、外集。内集收正体、外集收变体,内外有别。又如吕祖谦《文章关键》、真德秀《文章正宗》凡变体诗文,皆摈于集外。姚铉的《唐文粹》,“赋惟取古体而四六之文不录,诗歌亦惟取古体而五七言近体不录。”(《四库提要·总集》)这反映出选家们颇为普遍的心态。以几种常见的文体而论,诗、文与词、曲相较,诗文品位较高,词曲则被视为旁门变体。胡应麟《诗薮·内篇》云: 四言为得不变而五言,古风不得不变而  相似文献   

18.
孙楷第传略     
孙楷第先生是在国际、国内都有特殊影响的学者,他以辛勤的劳动,对现代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特别是戏曲和小说的研究,建立了卓越的创始者之功。一简历孙楷第,字子书,河北省沧县人。生于一八九八年,现年八十六岁。一九二八年,孙楷第先生毕业于北平师范  相似文献   

19.
自六朝以降,学者普遍认为《同声歌》为张衡所作,或托于君臣美人兴寄说,或言此为张衡突破汉代经术藩篱的爱情诗,观看《同声歌》之诗文,内容行文露骨,描述一位女子初为新妇的艳情诗作,然而考就两汉道德束缚与张衡性格操守,此诗不大可能为东汉之人所作,亦不可能出于张衡之手。近来宇文所安与木斋先生,对古诗之作者与创作年代皆提出怀疑之新说,此诗应为甄后写给曹植的情诗,而此诗最有可能作于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东征孙吴之期。  相似文献   

20.
保鉴,字镜如,清咸同时平番县七山(今永登县七山乡)人,幼年敏悟,过目成诵,被称为“才子”,曾任七品京官,咸丰进士,通经史,善诗文,著有《春晖草堂诗集》。据说其为诗也举凡“世运之兴衰,时事之得失,与吾生出处离合之故,悲愉喜怒之端,有难以语言争者,无不可发之于诗,转觉抑谁语中,得一放谈法,有触即吟,无事不书”(《春晖草堂诗集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