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教缘起论的理论主题是存在论。与西方哲学存在论相比较,佛教缘起论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特征。佛教缘起论的存在论内涵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生存境界缘起、存在的缘起性、缘起整体性三个方面。生存境界缘起是佛教缘起论的主体,它从主体自身的价值立场、认识思维方式探讨人生痛苦的根源、形成过程和解脱方式;佛教缘起性空思想则揭示了存在的缘起性,它从存在的关系性、过程性、整体性和无限性消解存在的实体性观念;缘起整体性是中国佛教对缘起论的发展,它将超越境域与现象世界本身的存在统一起来,将现象世界看作由无限事物相互关联、相互涵摄、相互映照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义学源于印度佛教的传入,以及基于佛教本位的翻译、诠释、讲说与造论,其真正的开展始于明确佛教本位之时,即从格义佛教走出之时。这意味古代中国佛教义学可分为明确佛教本位的初期确立阶段、学派并起的全面开展阶段以及宗派成立的最终成熟阶段。从中唐后进入衰退与萧条阶段,其间只有不多的短暂复兴。到现代,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普世、强劲的传播,现代佛教义学从明确佛教义学的性质与原则出发开始初创,出现了欧阳竟无、释太虚、释印顺等大师,为佛教义学的现代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4.
美国的中国佛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目前是西方佛教研究的学术中心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中国学者不无裨益。在中国佛教领域 ,他们与中国学者一样 ,偏重于北宋以前的佛教史 ,特别是以禅宗为主的隋唐佛教宗派。而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 ,他们则引入社会史、人类学等方法 ,特别是在明末清初、近现代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 ,出现了较具启发意义的新视野。本文还关注美国学者在“佛教中国化”、“儒释道三教关系”等问题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方式、文化生活乃至法律意识均深受佛教的广泛影响。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佛教影响及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佛教对传统法律渗透的多元性、佛教影响传统法律内容的复杂性以及佛教影响传统法律进程的曲折性等方面。中国传统法律对佛教亦存在一定的制约。由于统治者控制佛教的企图与努力不断增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及其特征只能被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中国佛教茶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揭示佛教与中国茶及茶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佛教对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回顾百年以来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进展与成就,涵盖汉传佛教研究、藏传佛教研究、南传佛教研究三个方面。采用历史分期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成历史分期、主要成果、未来展望三个部分展开叙述。以历史分期为线索综述其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再辅之以方法论的总结与反思,以展现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成就和未来可能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轴心文明时代,三大文明即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不约而同的实现了一个转变,即由对神的关注变为对人和人生的关注.随着理性的觉醒,"认识你自己"成为了人类关注的主题.分析了处于轴心文明时期的早期佛教对神和人的不同侧重,揭示了早期佛教重视人生的这一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凸现,佛教作为一种普世的伦理思想资源,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一些大师、居士、专家、学者从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中发现和挖掘出与当前社会思潮相适应的伦理思想,为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新的解决之道和新的思维视角。这些论述主要从佛教的一般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思想、全球伦理思想、经济伦理思想等方面来进行,本文就这些观点作一个总结与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新学科的建立,都需要几代学人的努力和学术成果的积累。中国佛教文学经上个世纪近百年的研究,已蔚为一个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和中国人文学科的重要分支。但佛教文学与中国佛教文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有何异同?如何把握佛教文学与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趋向?仍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约请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就佛教文学学科建设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组笔谈,使学界在一些理论认识上达成共识,以进一步推进中国佛教文学的学科建设和整个佛教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慧远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在出家沙门与国家政治、佛教律仪与世俗礼制、僧人整肃与社会协调、佛学理论建设与中国化方式、内外合明与究极境界,以及精勤修持与山林僧团六个方面,慧远都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慧远根据印度佛教的义理、制度、律仪结合中国社会的政治、礼制、儒道学说所做的佛教中国化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2.
僧祐虽然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史家,但其著述佛教文史的目的与方法,著述中包含的佛教史观,对于后来的佛教史家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他的佛教史观包括本迹史观、感应史观、业报史观、像法史观等四个方面。本迹史观是一种独特的佛教历史本体论,主要阐明佛教历史的源流问题;感应史观是佛教的历史发生论,重在揭示佛教历史的发生机理;业报史观是佛教的历史因果论,旨在说明佛教历史遵循的因果法则;像法史观则是佛教的历史分期论,主要分判佛教历史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精神文明与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佛教传入中土并扎根、传播、进而中国化的概述,提出了由《周易》奠定,经儒道显学的阐发而形成的中和之道,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合点的观点。文章着重分析了佛教精神文明的内容和本质,指出佛教精神文明在强调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更注重个人对全社会人类的奉献。其所奉行的道德修养教条,集中反映了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指出,由于佛教脱离了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实际,其所要建立的精神文明带有明显的理想和空想以及消极性质,但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批判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印度佛教比丘尼僧团之所以长期消沉并最终湮没,原因首先在于八敬法对比丘尼的严格要求,其次在于古印度社会对比丘尼的排斥。南传和藏传佛教之所以未能长期、大规模建立比丘尼僧团,根本原因同样是由于八敬法的制度性限制。而在汉传佛教体系之内,中国化的佛教为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首先,佛教的中国化突破了八敬法对比丘尼的限制;其次,同样受益于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传统社会对比丘尼长期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由此可以充分看出佛教中国化所具之独特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宗法制度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深刻,从庙产传承可见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从僧侣的姓名可见魏晋门阀谱牒和宋代宗谱的影响。宗法制度是深层的民族意识,这使得佛教在中国遭遇到这样的本土文化后不得不主动改变自身来迎合它。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建筑对佛教在汉地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与修建佛教寺庙建筑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建筑对佛教在汉地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在汉地的传播 ,与修建佛教寺庙建筑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佛教与文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孙昌武教授是用力最勤、造诣最深的学者之一。在这个领域中,孙先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文章详细地评述了孙昌武先生的学术成就,并将其概括为“描述”、“思辨”和“综合”三大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