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位不远万里来中国学说相声的“洋大山”,曾在电视上就名牌问题侃过一通“大山”。其中不乏惊人之语,警人之句。 比如,说到外国人对名牌的看法和态度,他觉得就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中国人认为,名牌就是牌子响、价格高、豪华气派、大家都认同的产品。像汽车就认宝马、奔驰等等,衣服就认皮尔·卡丹之类,并且将名牌也排个一二三,非要追求使用最好的不可。而一般外国人则认为,我喜欢什么牌子、哪种产品对我适用,哪种产品便是我心目中的名牌。比方说,我喜欢坐夏利车,那么夏利便是名牌,管你什么奔驰500、600。  相似文献   

2.
义和团的评价问题,是近年来史学界引人注目的争论问题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认识和评价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斗争。有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对外洋事物一概排斥、毁弃,对洋人“要不加区别地杀完”,将与洋人、洋物有联系的中国人“分为十等,谓之十毛”,十毛之人,“必杀无赦”;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同时,还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学习上,可以说我既没有受教于多少“洋”教员,也从未喝过“洋”墨水。中国学英语的人千千万万,究竟有多少人能喝“洋”墨水,在“洋”环境里泡出来呢?难道大多数人不是都像我这样土生土长,靠自己奋斗吗?如果说我还有所成就,可能更多的是得益于自学。  相似文献   

4.
刁昱文 《国际公关》2024,(3):185-187
“晕轮效应”时时刻刻发生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的认知交往中,对方的某个突出特点或品质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这个人的整体评价,这种错觉有利有弊,严重时会产生不良后果。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践,深入解析“晕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的影响,并就大学生如何避免“晕轮效应”所形成的交往障碍和认知偏差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义和团的评价问题,是近年来史学界引人注目的争论问题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认识和评价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斗争。有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对外洋事物一概排斥、毁弃,对洋人“要不加区别地杀完”,将与洋人、洋物有联系的中国人“分为十等,谓之十毛”,十毛之人,“必杀无赦”;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同时,还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使近代中国摆脱停滞状态和被奴役地位的“最根本最必须的条件,但它却遭到义和团的殊死  相似文献   

6.
名牌,对中国人来说,初看似乎仅是个消费问题。但是随着国门打开洋货汹涌而至,中外品牌在华夏大地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市场争夺战时,一种深藏在国人心中的民族情结突然之间被重新勾起:洋名牌何以风行神州?谁吃了中国名牌?街亭失守责任谁负?中国名牌究竟该如何重振雄风?……焦点报道中的一组文章对此展开了多层面透视。  相似文献   

7.
金发碧眼,笑靥如花,性感迷人。当一群靓丽洋妞从上海虹桥机场走出,立即吸引了过往行人的眼球,她们就是东航从美、法、意等国招聘的洋空姐。近两年因竞争激烈,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纷纷聘请洋佳丽“助阵”,这些异国女郎的出现,无疑成了中国航班上一道夺目风景线。据说她们拥有惊人的高薪,其中一些洋美眉还做了“中国媳妇”,她们对付性骚扰的绝招令中国空姐大开眼界……果真如此?让我们走近这些神秘的“空中洋宝贝”。  相似文献   

8.
媒体链接     
洋学生盯上清华MBA曾经仅仅是一种“舶来品”的中国MBA教育开始树立起自己的品牌。目前清华大学的MBA学生中已经有21位外国留学生。经过几个月的适应期,清华大学MBA办学的国际化程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这些外国留学生普遍感到: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此外,他们对中国的发展潜力也都持乐观态度。目前这些洋学生最主要的“功课”是把自己“本土化”,利用清华效应逐步拓展在中国的人际网络。(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9.
林小榆  陈纯 《国际公关》2023,(19):158-160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探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新媒体时代下活跃在海内外社交平台的“洋网红”在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其跨文化传播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结合跨文化共情传播相关理论,分析“洋网红”的跨文化传播特征,以此表明借助“洋网红”让中国故事“出圈出海”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的有益尝试与可行路径,应挖掘培养更多的优质“洋网红”成为他者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与传播者,同时积极在海外社交平台开展交流合作,让中国声音在世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读者广场     
洋名怪名光怪陆离 汉语文辞汇极其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适当吸收外来而又符合朝流气息的辞汇,无可厚非。但如果老凭洋名、怪名作装潢,以“洋垃圾”打扮作“雅士”,那就是祸害了。 许多城市的商店、大楼,洋名、怪名的泛滥触目惊心。在首都北京,明明是中国人经营的商店,却偏偏要挂上一个洋招牌,如“英斯泰克”,英文原意是“仪器”,却有一家卖女性用品的商店居然以此  相似文献   

11.
“洋打工”向你走来 近几年,当羡慕国外月亮的人们争相出国之时,中国大陆这块被洋人誉为“东方的黄金海岸”,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异国“打工族”。 请看一组数字: 辽宁的“洋打工”超过5000; 海南“洋打工”已逾6000; 广东“洋打工”至少达到8000; 在首都红桥“国际自由贸易市场”、在上海浦东开发区。放眼“洋摊”、洋人少说也上万; 在黑龙江、新疆、广西、云南这些近年来边贸迅速发达的省、区,境外各种来“扒分”、行商、就业的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学习生活已经一年了,在这段学习生活期间感触最深的是英国人的礼貌。虽然随着英国的发展及日益的国际化,英国人已经不再是那整天一套深色西服、腋下夹着雨伞、头顶圆顶小礼帽,在暗灰色的天空下不苟言笑的“绅士”形象了。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却不曾根本改变。不经意间,体会同绅士面对面的感觉问路初到英国时,人生地不熟的我时常会迷路,手边又没有地图,只好频繁地问路。英国人少,特别是在小巷  相似文献   

13.
昆茨信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学生想上一个好的学校,毕业了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内地的同胞想到沿海扎根,近来又耳闻不少台湾同胞愿把自己称为“来自台湾的上海人”。而上海的年轻一代呢,有不少更想去海外工作。不同于上一代的“洋插队”,他们的愿望,是去加拿大,去英国,是学以致用,在新世纪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但我们发现,许多想去这些地区工作、读书的中国人老是找不到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4.
在老子之前“天”是至上之神,统辖人间万物,自然现象、伦理、道德、灾祸等无不在天的主宰下。在这样背景下,人的存在境域非常狭小,一切都在天的意志之下展开他们的生存价值。道家哲学的出现将人同为“域中四大”,将人与天放在一体的位置上,逐一消解“天”的宗教神权性质,还天以“自然”。道家哲学对人境的这一开拓,为将大自然和万物纳入了人的审美视域提供了厚实的哲学基础。人的存在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之外,走出了一个不同于儒家的生活形态,从而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上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15.
民巍 《社区》2001,(Z1)
在当今的都市社会,要想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住区中寻求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似乎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奢侈。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和空调构成的空间里的人们,忽略了四季的变化,淡化了时间运行的自然差序,在生活形态上已经接近在环行轨道上连续运转的机车。 “以展示为目的”住区日益恢宏而人愈加渺小 近年来,新建居住区越来越强调绿化环境,这着实让百姓特别是想买房的人乐开了怀。“拥有上万平方米社区中心绿地”等等,已成为各个房地产项目宣传和招徕客户的一大卖点。然而,实地感受一下一些小区的大绿地,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漫步这些动辄上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极目望去,平平坦坦的地面上,大面积的草坪、花坛,间或雕塑、水池点缀其间,甚至瓷  相似文献   

16.
她说:“现在大家都很国际化.很多中国人都有国外生活背景,很多外国人也都在中国居住了很多年,在文化上和做事风格上都已经能互相理解。”  相似文献   

17.
老北京的小吃享誉中外,历史悠久。元散曲中所提到“养麦面饸饹”,就是后来北京小吃里的“河漏”。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北京小吃足有一百多种。小吃的风味各异,还有许多品种创成了超群的品牌。例如:亿禄居的大薄脆、致美斋的白肉饺、普云楼的清酱肉、一条龙的炸三角、大亨轩的鸡油烧饼、九龙斋的果子干等小吃。可惜这些名牌小吃已经绝迹多年, 然而很多老北京人每一提到这些名牌小吃,无不夸耀  相似文献   

18.
网红这一“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而“洋网红”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已参与到新公共外交的实践中。针对当下炙手可热的“洋网红”现象,以抖音平台上8名“洋网红”为研究对象,对“洋网红”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李蕊娟 《社区》2011,(12):47-49
在这个追逐时尚的年代,新职业层出不穷。继“播客”、“威客”.“拍客”。“纠客”之后。如今又出现了“摆客”—族,并迅速风靡都市。与普通摆地摊者纯粹为赚点钱不同,这些人多为社会精英分子。他们或通过出售自己的创意。在人们的赞美声中收割成功的惊喜;或边旅行边“练摊”,体验生活中的另一种浪漫和激情。还有一些洋MM在夜市卖货。仅仅为当一回“吉卜赛女郎”。这些潮人的生活,令我们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20.
近来的一些日子,我突然“迷”上了“韩剧”,原来不太喜欢看电视的我,这一“迷”还真有些把握不住了。除了对剧情的牵挂外,还有一种由衷的敬慕,敬慕韩国人人人都说的那种敬语。说敬语在韩国人生活、学习和交友中已经成为一种习俗,更确切地说,它代表韩国人的人格魅力和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