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唐文》收录有两篇《牡丹赋》,其中舒元舆《牡丹赋》作年无考。本文结合相关史料,主要运用排除法和推论法,推断这篇赋创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暮春,即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发生前半年。该赋集中体现了舒元舆参与文宗及李训、郑注密谋诛杀宦官行动因而得到升擢的特别心态。  相似文献   

2.
大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一个带有神奇象征色彩的意象,自庄子《逍遥游》始,于古代诗文、小说、戏曲中频繁出现,这一形象对于华夏民族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士子文人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具有重要影响。从佛典中追溯其渊源及形象演化,也可以看出外来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鬼魂形象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学表现形态,它与中国传统鬼魂信仰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元杂剧中的鬼魂形象大致可分为冤魂、忠魂、义魂、情魂和债魂五类。这些鬼魂形象是元代社会、民俗信仰和艺术创造的同构体,既具有传统鬼魂形象的一般特性,也是隐喻元代社会黑暗现实的一面镜子,同时又传达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它们在思想价值和文学意义方面较传统鬼魂形象均高一筹,表现出全新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笔下的妓女形象个性鲜明,神采各异,其间透射出关汉卿对妓女的深切同情。但因囿于所接受的儒家伦理文化,剧中又时而流露出文人的清高意识和对妓女的狎玩心理。这种矛盾心态揭示了一代浪子才人的道德困惑。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文化中,牡丹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明代传奇《牡丹亭》从传统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剧作家汤显祖笔下,女主人公杜丽娘有着牡丹一般的艳姿淑质,牡丹一般的悲剧命运,牡丹一般多情而坚贞的品性,显现了浓厚的牡丹文化元素。而美丽高雅、多情动人的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正是明代中后期人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失乐园》中的撒旦均是反抗封建主流社会的叛逆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同处,但由于两者产生的时间与文化背景不同,在反叛的目的、手段、结局等方面存有差异,因而属于不同的类型形象,从而昭示着中西社会、文化及民族心理等层面的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8.
论唐人诗歌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为世人所喜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对象.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们写下了数量众多、美不胜收的咏牡丹诗,这些诗歌或直接赞美牡丹的形色之美;或描述了当时社会有关牡丹的习俗与风尚;或借牡丹抒怀,表达诗人们的思想情感;或通过牡丹反映出阶级差别,谴责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唐代牡丹诗歌入手,结合唐代的习俗及风尚,探讨富有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情结及意蕴.  相似文献   

9.
鹦鹉在古代被视为异域的灵鸟俊禽,寓意祥瑞和智慧。同时,在佛本故事中使其具有神异的特性,且在与中土文化的结合过程中,赋予其仁义、孝顺等文化内涵。而鹦鹉赋通过铺陈"鹦鹉"这一名物的形貌、特性及遭际,观物赋德,托物言志,或抒发生不逢时的愤懑,或感慨羁栖流落的坎坷,或借以赞美"英才",或譬喻君子德行,或颂扬君王懿德,或规劝世人谨言慎行,或感叹生离死别,抑或阐释佛理等,使其文化意蕴更加丰富。此亦反映了鹦鹉同题赋深刻的道德观照及与儒家诗教的关合与疏离。  相似文献   

10.
试论《牡丹亭》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亭》充分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情美、人性美。剧中主人公杜丽娘形象有光彩,有深度,最具美感魅力;全剧以爱情为主线,以民族矛盾为副线展开情节,浪浪相推,高潮迭起,冲突尖锐,戏味颇浓;其诗性化、个性化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以美感;其空灵、飘逸的梦幻之设,实现了“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的美学思想;它还弥漫着物与意、客体与主体相对应的象征之美;其总体构思深刻独异,具有创新价值,也使作品显现出强劲的美感力度。  相似文献   

11.
《花间集》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与“玉”相关的意象尤为突出。《花间集》中的“玉”意象共出现159次,涉及18位词人的119部作品。玉意象在《花间集》中如此频繁且广泛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道教文化对花间词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牡丹的色、香、态等生物属性契合盛唐大国景象及其社会文化心态,因而能集唐人的万千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某些微妙变化,而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牡丹诗则反映了各个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13.
论后稷形象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稷作为周人始祖形象的出现 ,不仅本身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而且在这一形象的衍变中 ,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呈现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蕴。后稷这一形象对于当年教稼园所在地 ,今天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来说 ,无疑具有了新的时代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4.
在主题意蕴上,《牡丹亭》在以言情为主的爱情故事中,高度赞扬杜柳爱情具有个性解放精神的以情抗理追求。同时,在《牡丹亭》以政治为副的抗金故事中,又深刻批判了杜宝等思想僵化、御侮无策的正统理学之士。因此,对封建正统理学之士与正统理学之教的共同批判,方是《牡丹亭》主题意蕴的深刻性所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唐代舒元舆的《牡丹赋》、唐代李德裕的《牡丹赋》、宋代宋祁的《上苑牡丹赋》、宋代蔡襄的《季秋牡丹赋》四篇唐宋牡丹赋作对牡丹的体物和描绘特点的分析,以及对于牡丹所承载的士大夫个人仕途、国家命运、道德与友情等意识形态内涵的叙述,认为唐宋牡丹赋作在赋家之迹和赋家之心方面均深得赋体之要。这不但显现了牡丹赋的文体意义,而且文学叙述与历史真相,政治与士大夫精神的复杂关系也可由此角度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图腾到国家形象,中国“龙”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也在世界格局和文化体系的扭转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龙的解读纯属一个历史的误解,也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无论当时是否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互动,今天的中国龙在经历天朝帝国、殖民主义、民族独立和民族觉醒的阶段后,开始由西方的文化解读转变到让西方按照中国的文化语境去认知,这不仅是龙的文化蕴涵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改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角度试析唐代牡丹与佛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会 《南都学坛》2008,28(3):66-68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繁荣昌盛时期之一,士人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乐观浪漫的精神,牡丹花以其丰盈华贵的自然特性迎得士庶喜爱;而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和自由活跃宽松的思想环境也使佛教在传入中国几百年后发展到顶峰,牡丹文化和寺院文化碰撞出斑斓的火花,牡丹花在寺庙的佛事供养、佛教典故方面受到僧人的青睐,对牡丹的种植、培育,更成为增加寺院经济收入和吸引士人学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并非汤显祖独创的作品,此前已有类似结构和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同一深层结构和主题的不同处理,分别依附在各自所处时代的文化之上,其嬗变演化过程揭示出一个原始题材和结构的价值转换。本文试图运用文化结构主义批评方法,讨论其共同的主题与结构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