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世昌与清末东北文化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世昌在东三省任总督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采取改革教育行政机构、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东三省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东三省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辛亥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东北的活动辛亥革命前,东北三省是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异常严重的地区.从甲午战争,到沙俄入侵,到日俄战争,帝国主义对"满洲"的争夺日益加紧.反动腐朽的清王朝,对内加紧压榨,对外一再屈膝.到一九○五年,东北实际上成了日俄分割的半殖民地.一九○七年,清廷派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在东北搞假"维新"、伪"立宪"."借维新之名,行苛政之实",积弊未除而捐税  相似文献   

3.
徐世昌与清末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7年,徐世昌以东三省总督身份领导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他从清理财政、整顿金融入手,力图打开局面。继而着力振兴农工商业,促进三省经济结构的近代转型。事实证明,徐所施行的种种举措不仅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近代化的历程,为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三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抵制了日、俄的经济侵略活动。  相似文献   

4.
《东三省政略》系清代末年国务大臣徐世昌主修的一部大型政书。前此,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之时,适值日、俄帝国主义在东北角逐呈虐,霸道横行,而积弱窳蔽,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是左支右绌。为了挽救大厦将倾之势,他苦心孤诣、惨澹经营的种种擘画举措,均可在本书中找到影迹。该书“以篇为纲,以纪为目”,举凡边务、蒙务、交涉、军事、官制、财政、旗务、司法、实业、咨议厅议案等十二卷,250万言,是一部翔实、赅备的近代东北  相似文献   

5.
刘建封是清末的候补知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受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命,踏察长白山及三江之源,写出著名的<长白山江岗志略>.安图设治后,任第一任设治委员,在任期间,移民实业;开辟河渠,修建官道;发展邮政,开化边民.受辛亥革命影响,在安图建大同共和国,虽未成功,但其反对封建专制,寻求民主的思想和业绩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6.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沙俄趁机派兵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01年1月,清政府任命驻俄公使杨儒为全权大臣,与俄进行交收东三省的谈判。谈判从1月4日开始,到4月6日告一段落,历时三个月,共分三个阶段。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杨儒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与沙俄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机智勇敢的斗争,使之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野心最终没有得逞,为中国收回东三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7月4日日本与沙俄再次订立协定及密约,就维护两国在我东三省的特权采取共同措施,以对抗美国及其他帝国主义的争夺。8月29日日本正式并吞朝鲜。1月16日(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六日) 各省咨议局代表向都察院递呈请愿书,请速开国会。清政府不许。  相似文献   

8.
吴大(氵山王攵)溅(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进士,授编修。后曾任陕甘学政、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广东、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期间,曾两次受命来吉林办理防务和会勘边界,对加强吉林边防、开发祖国边疆以及收回被沙俄蚕食的国土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一、“移民实边”,开发边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我东三省的经济、文化侵略,尤其沙俄利用与东三省毗连的自然条件,不断蚕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切实有效地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认为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引导教师以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是"两课"教学落实"三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外蒙第一次"独立"和"自治"期间,曾经设立了由上、下议院组成的、具有咨询性质的两院制"议会".国内外史学界对其设置时间大多语焉不详,抑或错误地认为,1911年12月底库伦政权纽建的同时,在沙俄的操纵下即行设立了该议会.俄国外交文件表明,其设置时间应在1914年4月中旬或下旬.与传统的论断恰恰相反,它并非在沙俄操纵下成立,外蒙政权组建议会的目的之一,旨在对俄国在外蒙谋求铁路和电线优先权等意图采取拖延政策.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5.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