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制度含义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和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等关于"制度"的界定存在缺陷,主要是他们把"制度"仅仅界定为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则过于偏狭,笔者认为,将制度界定为"规范人与组织的行为规则"更全面,它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解决新、旧制度经济学家围绕"组织"是不是制度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制度与制度文明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结合社会学与经济学理论,简述了制度的含义,提出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间接地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它包括正式的、有形的、成文的与非正式的、无形的、不成文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扼要地界定了制度文明的内涵、制度文明的基本规定性及建设与实现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3.
活动是人得以成为人的根据 ,在活动中生成社会关系。制度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以正式规则的形式体现社会关系。随着活动的进展 ,通过分工的演进揭示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的典型表现在于共产主义制度的提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期,学者们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开始致力于制度与伦理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制度伦理概念,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制度与伦理的交叉与融合。在制度伦理的具体涵义界定方面,伦理中心说、制度中心说与二元结构说三种学术观点并存,但三者并未在制度与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给予阐述。从制度伦理视界看,制度与伦理的价值基础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调整利益为自身的责任;从认识论视角来审视制度与伦理的关系时,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作为它们之间的现实连接桥梁,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它们共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效率的产权长期得到保护的结果。只有在产权清晰  界定并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中 ,旨在降低交易费用的信用和金融制度才可以确立起来 ,资本交易也才可能是有利可图的 ,长期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低成本资本供给才可望得到保证。本文提出“产权——资本市场——效率”假说 ,认为只有先界定产权 ,才有真正的资本市场 ,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下被界定为就业弱势群体,为缓解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应运而生,其制度价值在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从而缓解这一社会问题。然而,该制度的实际运行不乏有与现有法律法规相冲突之处,见习制度参与主体双方法律关系难以界定引发的见习期报酬保障、见习期间争议解决途径难以确定,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在对成都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实施情况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该制度的规范化运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视角下的制度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已有的关于制度有效性涵义的理解,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角度界定制度有效性,即制度有效性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下,制度因获得了制度相关人的认知和遵守而实现了其预期效果的制度状态。系统阐释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这一界定特征,研究制度有效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初步界定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涵义的基础上 ,从社会变迁、制度缺陷和利益诉求三个方面研究、分析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 ,指出 :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因 ,制度以及制度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缺陷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因 ,而对制度创新预期净收益的诉求则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直接动因。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才得以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9.
制度公正的抑恶扬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制度的制约、塑造和影响,制度对于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塑造和教育功能。制度和制度环境不仅决定社会道德秩序的遵守,同时还决定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和道德践行的价值取向。对人的善恶行为而言,制度主要是针对人的恶行的,制度决定人的善恶取向。制度公正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是一定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的实体化、具体化。制度公正具有“底线”特征,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要求,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抑恶扬善。  相似文献   

10.
香港的体制优势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向先进体制学习有助于消除制度变迁的时滞,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减少制度变迁中的无形损耗,使政府在制度变迁中更快地走向成熟、理性,并学会具有服务社会与民众的职业人的价值取向。对转型社会而言,政府职能的转变必然构成了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政府的文明程度决定了制度的文明程度,从而决定了社会政治生活的文明程度和开明程度。  相似文献   

11.
新制度经济学派是西方重要的学术流派,它的主要贡献是对制度以及对制度创新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诺思则把国家理论与产权理论结合起来,使制度创新理论更加完善。对诺思的制度创新理论加以研究,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设中的制度风险与制度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中存在着由于制度自身功能发生偏差而产生的制度风险,它见于现实生活,也为默顿等人的社会学理论所佐证。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制度与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冲突是制度风险的客观根源,理性主义的专家式认识是制度风险的主观根源。规避制度风险的最佳选择是实现制度与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间的制度协调,这既需要专家式认识与常人式认识的体、用结合,又需要在制度协调时树立风险意识,不断反思风险并勇敢面对风险。  相似文献   

13.
王新喜 《江汉论坛》2006,2(12):52-55
无论是中国的人性善与人治,还是西方的人性恶与法治,从逻辑和实证上分析,都是不能成立的。人性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包括制度在内的社会环境决定人性的善与恶。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这一论断揭示了制度与人性的本质关系,是关于制度与人性的最经典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西藏和平解放后,经济发展呈现出独特的非典型的二元结构,其主要原因在于藏传佛教传统观念、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缺乏初级行动主体,信众财富积累异化。要实现西藏经济的腾飞,必须对藏传佛教进行适应性改革,并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弥补人才匮乏。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化解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的本质与根源是制度矛盾。只有从制度关系着眼才能明确把握社会矛盾的发生与演化,也只有从协调制度关系并且用制度安排来协调社会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形成持续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理性化的正式制度同感性化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矛盾,是广泛存在并且难以协调和化解的社会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重视作为文化传统存在的各种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也要借鉴中国古代社会以感性化方式实现制度协调、社会稳定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不可能直接作用一国的竞争力,单一的文化分析视野过于单薄,说服力远不够。但是基于一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制度———政治和经济的体制的建构最终影响和制约了一国竞争力的演变及其在历史上的命运。一国制度是否合理,并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可供选择,制度生存的背景和环境也最终决定了制度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机会主义的制度诠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会主义的引入使新制度经济学更加贴近现实 ,其机会主义假设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特定社会环境中 ,机会主义呈现出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特点。认识机会主义和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致力于制度建设 ,对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 ,降低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制度的正义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性是有效率制度的基础,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可以作为制度正义分析的基础.在我国转型时期.基本制度环境和大多数制度安排是公正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制度安排的非正义一面,主要表现为非亲贫性、掠夺性和等级性等三个方面.这种制度的非正义性有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甚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如等级制),有的是一些改革的滞后和公共政策的失误造成的(如非亲贫制度),有的是新旧体制摩擦的产物(如掠夺性制度).推进我国制度公正性的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要重视制度公正性的理论研究;探讨制度公正性建设的机制和保障条件;强调基础性制度对次级制度安排的权威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企业制度及市场经济下实行会计委派制是十分必要的。会计委派制的实行并不否定会计主管制,二者各有所长,相互补充,不可替代,关键在于如何更好运用。  相似文献   

20.
张苓 《理论界》2014,(3):14-17
制度公正该如何是好?从哲学层面研究制度公正在于探寻问题的本真,寻求制度公正的原点;关注现实,追寻一种合理的价值实现方式,是制度公正的政治路径;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是制度公正的伦理话语。制度与人原始的相互缠绕,使得制度公正本质是人自我的公正;幸福是人自我公正的价值诉求,缘此,制度公正本质还是一种求善之举。公正是人类普世的永恒理想,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