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胡适的孔子研究是其"整理国故"的一次具体实践。借鉴西方现代学术方法,胡适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其西化视域下的孔子研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梁漱溟的孔子研究基本上是回应胡适之论而起,但其结论往往针锋相对。梁漱溟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他对胡适的孔子研究的批判,恰是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文化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刘长林合肥工业大学社科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中外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加剧,迫使人们思考用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处理种种人生和社会问题,为此开展了批判和重估孔子人生之道的思想运动。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  相似文献   

3.
此文从辩证法的新视角探讨孔子的矛盾观, 并从“叩其两端”、“既……又……”、“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颇有新意, 令人生趣。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用儒学的话语和思维模式阐释了民主观念。他将民主理解为“承认旁人”的精神态度,认为它与儒家的忠恕之道具有相同的精神实质,是践行于人伦关系中的一种道德情理,平等、自由都由这种道德情理推演而来。他所构想的理想的民主社会,是一个由贤人领导的、以道德情理维系的、以教化统摄政治的礼俗生活共同体。梁漱溟的民主观念是立足于本土文化消化吸收外来观念的一种尝试,这虽然把握到了儒学与民主的某些共性,却又摒除了作为自由主义民主根本基础的个人主义和权利观念,回到了儒家将政治道德化的传统思路上去。  相似文献   

5.
宋山林 《晋阳学刊》2003,(3):106-108
一“义”与“利”的重要性在春秋时代,如何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社会,是对志士仁人的严峻考验。一方面是他们的崇高理想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则是世俗的各种压迫和诱惑企图使他们放弃原则。孔子最终战胜了种种压迫和诱惑,并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原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意思是生逢此世,君子负有全天下的使命,那就是推行道义。只要不辱这一使命,任何遭遇都可以承受。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而通达的君子则是“质直而好义。”(《颜回》)君子之所以如此看重义,是因为要“行义以达其道。”(《…  相似文献   

6.
鲍新山 《船山学刊》2004,(1):103-107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稳定 ,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也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幸福与未来。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循循善诱 ,同时还有批评和“鸣鼓而攻之”。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做人 ,怎样做君子 ,怎样创新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在思考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认为人类的未来就是中国原来态度的复兴。西方人也要走到这条路上来。这种路既指孔子的人生哲学,也指一般人的人生态度。梁漱溟不但不遗余力地阐扬孔子人生哲学的精华,而且也在批评中国传统人生态度的同时挖掘其中的积极价值,以实现他所说的“中国原来态度”的复兴。他的这些思考集中在探索中国文化传统中为什么不具备民主、科学以及宗教资源等问题中展开。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新儒家中 ,梁漱溟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一方面 ,与现代大多数学院化的新儒家不同 ,梁漱溟是一位知行合一、毕生力行实践其学说的思想家 ;另一方面 ,他的思想数经变化 ,自上世纪 2 0年代初转向儒家 ,其在实践上亦完全过的是一种“孔家的生活” ,但他终生却又一直保持着对佛家终极信仰的认同和崇敬。由此 ,一些学者认为 ,梁漱溟之倡导儒学 ,只是出于一种理性的选择 ,而非出于宗教的信念。其新儒学思想 ,亦仅局限于伦理和社会层面 ,而未落实到心性和形上学层面 ,因为其在超越的层面上 ,仍然是心仪佛家的。这便产生一个重要的问题 :梁漱溟…  相似文献   

9.
<正> 《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习染才相远了。孔子这句话,在“文化大革命”中是被批判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说孔子“不承认道德观念来自环境的影响”,“排斥环境的影响以保持或恢复天生的‘善性’”,“是为实现其‘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服务的。”(见北京大学哲学系1970级工农兵学员编:《〈论语〉批注》第384——385页)这种批判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歪曲的。孔子所说“性相近,习相远”,“相近”不是相同,而是承认有不大的差别;但“习相远”则就承认环境对人性差别的影响是巨大的了。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永 《江淮论坛》2000,1(2):28-37
梁漱溟先生 (1893- 1988) ,原名焕鼎 ,字寿铭 ,又字漱溟 ,以漱溟行世 ;祖籍广西桂林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三大流派之一———文化保守主义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少年时接受新式教育 ,关心国家大事 ,中学毕业前夕参加了同盟会京津支部。梁漱溟认为 ,“我心中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的不外两个 :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 (中国问题 )。我早自少年时期起对人生问题有过烦闷 ,有过追求。而当我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 ,又对社会问题———处于危亡之中的中国如何自救图存十分关心。”① 他还认为 ,中国的问题关键是农村问题 ,解决中国问…  相似文献   

11.
个人之所以要选择道德的生活方式,成为德性高尚的人,则是因为个人以德性的养成作为人的自我实现,以德性生命作为个人生存意义之所在。“为仁由己”是孔子对“个人何以可以成就德性”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儒家对于个人成就德性生命和实现自我所指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个人之所以要选择道德的生活方式,成为德性高尚的人,则是因为个人以德性的养成作为人的自我实现,以德性生命作为个人生存意义之所在."为仁由己"是孔子对"个人何以可以成就德性"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儒家对于个人成就德性生命和实现自我所指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的现代化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长期以来,学术界基本上把梁漱溟定位于“反现代化”思想家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梁一生对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和人生问题(人生意义何在)的艰难求索,都是以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作为参照系的。笔者认为,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对社会现代化的思考,及其对目标模式和具体道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本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新的动向。从一个大的历史跨度上看,产生梁漱溟的时代并没有结束,他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改造的设想,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仍有着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智力是人类本身具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历代思想家研究人类所特别注重的问题.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了研究人生哲学,最早地把探讨人的智力问题提了出来,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世研究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思想资料.今天,我们来总结孔子这些论述,给予科学的评价,对于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开展智力研究,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现代化建设,是有所裨益的. 1 智力现象是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存在了.但是,什么是智力?人们很长时间都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就是被称为"圣人"的孔子,也没有正面给智力下个定义,他只是多次提  相似文献   

15.
张朋 《社会科学》2003,(3):88-93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的地位及其具体含义 ,学界长期存在争议。文章认为 :究其实 ,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作一下比较分析 ,就可以得到孔子思想的总体架构 ,并发现“道”是其终极关怀。由此我们可以在“道”的统摄下对“仁”进行深入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尤为成功和卓越,他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辉。通过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剖析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言行,找到其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他对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颜炳罡 《东岳论丛》2004,25(5):86-90
梁漱溟作为当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 ,他扭转了康有为式的儒学宗教化的改造路向 ,通过对孔子仁的创造性诠释 ,使孔子生命与智慧重新活转于现代。他以敏锐的直觉释仁 ,力图超越理智主义的限定而体悟天理流行之生活本真 ;以刚的生活态度释仁 ,旨在探求中西文化最深层处的契合点 ,以实现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同儒家最深层的对接。梁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论述和对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探讨在当代新儒学发展史上具有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以"天在内,人在外"的天人关系理解为基础,强调齐生死,一寿夭,万物无足以撄其心,出入人间世且作逍遥游。逍遥游实质上是自然而然,它反对逞其私智而以生事为能,也反对执着于有为之迹而累心,但自然无为并非不事事,逍遥游也不是在浩渺之乡孤芳自赏。道之为用,始于养生治身,而终于治天下,也就是说,由己之身而至国家、天下,无处不逍遥矣。庄子思贯孔、老两家,而其究竟处更近孔子之意在此处最为显明。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20.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搞所谓‘乡村建设’,有什么‘乡村建设’呀?是地主建设,是乡村破坏,是国家灭亡!”(《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以下凡引此文,均不另注)深刻地揭露了梁漱溟所谓“乡村建设”的反动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