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宫殿煜 《社会福利》2008,(11):63-63
2008年10月28日,“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暨中国社会福利网正式开通仪式”在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举行。“中国社会福利网”是由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主办,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承办,民政部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中国社会报、中国民政、中国老年报、社会福利杂志协助信息支持的大型业务网站。  相似文献   

2.
为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倡导新社会福利理念,构建社会福利学科的交流平台,推动中国社会福利发展,团结从事社会福利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同行们开展对国内外社会福利的研究,“中国适度普惠福利社会与国际经验研究论坛暨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1年7月24日在江西南昌市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通过举办社会福利机构,向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这样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服务保障,是一种补缺型的社会福利。随着时代的发展,补缺型的社会福利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期望,因此推动社会福利转向适度普惠已成为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威 《社会工作》2016,(4):7-38
德国的家庭专业社会服务经历了“从个体到环境”“从介入到预防”“从监督问题到支持家庭”的历史演变。保守型福利国家和社会法制国家的框架、较强的国家性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思想、独特的社会教育学思想,造就了当今德国“高度立法化、高度机构化、高度职业化”的家庭专业社会服务及其法律体系。其“政府的高度统领性和参与度”、“预防思想”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双重视角,对中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政策既为解决社会问题,因应大众需要而制定,因此,台湾各阶段社会福利政策随着当时之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及政府财政状况的不同而各有重大呈现。从宣布“解严”后,台湾的社会福利政策也由“选择性”的福利支出转为“普及式”的福利支出,从现物给付转为现金给付。持续增加的社会福利经费,成为领导阶层不得不去面对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2005,(11):8-12
2005年10月15日,“全国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业务工作通报暨宣传工作会议”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会议就2005年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通报,并就以《社会福利》杂志为重点平台的2006年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的宣传工作进行了部署。会上,张明亮司长和戚学森院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与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要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探讨办刊思路,争取使《社会福利》杂志在2006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长以读者的身份,见仁见智地为《社会福利》杂志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下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面临的核心议题.当前,中国政府日益倡导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加快推进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建立,这股自上而下的势能要求现有的社会福利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积极的回应.为此,第八届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以“走向治理:社会福利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邀请中日韩社会福利学者、决策者及广大实务工作者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福利治理的理念、进展和发展方向,这对推动我国的社会福利治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提示: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普惠型社会福利不同,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通过举办社会福利机构,为“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等“三无”对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服务保障,是一种补缺型的社会福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集体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新的增长点,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目前,全国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4万多家,收养老年人、残疾人、孤儿119万余人,有社区福利服务设施23.6万个,在保障社会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的隐性福利与我国的“社会”样态有很大关联。隐性福利是以“父爱主义”为特征的单位社会特权福利的延续;差序格局的社会暗含着国有企业化公共物品为小团体私有物品的伦理属性。解决国企隐性福利问题,除了对其予以必要的监督外,还需要把我国的人情伦理社会建设成为法律至上的现代社会,国企利润应由全体社会成员所分享,以及完善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从而提供普惠和高水平的社会福利服务。  相似文献   

10.
概 论 社会福利的主要作用是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社会上不同人士的一般或特殊需要。然而社会问题的出现又有它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历史的背景。另一方面,如何界定“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也与特定的社会时空相关。本文介绍社会学方面界定“社会问题”的各种理论,以及有关界定“社会需要”的理念架构,以使读者明了社会福利服务所对应的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11.
陈静 《社会福利》2008,(5):40-41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社会福利机构作为社会福利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实施载体,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民为本”,进一步强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社会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它是辅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度建构的必然基础。(一)社会福利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机构动态     
《社会工作》2010,(1):20-21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日前成立 经过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等单位发起,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最近正式成立。这充分显示出我国财力实力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福利事业正在由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提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福利服务新格局正在形成,社会组织在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抑或社会福利”的两难困境: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以确保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因经济增长而惠及不同的群体;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构建一个更为积极的社会福利体系以回应民众的福利需求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决策中,应特别思考如何重构社会福利体系以回应变动不居的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15.
李泽民 《社会工作》2008,(23):45-46
社工司法矫治是指在社会福利制度内的一种专业化的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发送渠道。通过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改变处在违法犯罪情境中的人员的心理结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服务。矫治社会工作和司法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05,(3):11-12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辽宁省城市化程度高、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进程快、群众消费水平中等偏低的省情,以满足口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为目标,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重点,坚持以届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秘极探索由政府倡导资助,社会力量积极兴办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肖萍 《社会工作》2009,(15):46-48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社会福利体制的“社会化”之路。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提出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制定了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由此成为加快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具体措施也被简化为“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最先出现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莫纯轼 《社会福利》2009,(11):62-62
在民政部领导关怀和部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于2009年11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它以改善民生和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根本宗旨,促进社会福利法治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汇集社会力量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主要业务范围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社会福利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相应工作,推动社会福利事业有序发展:开展社会福利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政策质量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群体的生活水平,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是评判国家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从界定“社会福利政策质量”和“社会福利政策质量评价”的内涵入手,进而探讨社会社会福利政策质量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以及社会福利政策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2011,(16):F0003-F0003
2011年7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政策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中国适度普惠福利社会与国际经验研究论坛暨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昌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