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越话语类型的新建构——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传承与创新苗怀明以《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为代表的清代公案侠义小说是在前代公案小说和侠义小说基础上合流发展所形成的一个新的小说类型,其作品包括三个系列、几十部小说,篇幅庞大,内容丰富,在清末民初广...  相似文献   

2.
侠义小说是唐代小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文人的创作心理,对唐代侠义小说的成因加以探讨,接着,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题材内容、思想倾向等角度,对侠义小说在后世改编作品中所出现的嬗变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3.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11,(2):144-147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维护忠义伦理,广受读者喜爱。学术界对其思想倾向多持贬抑态度。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有明显的影响和制约。审视社会主流道德与小说的接受效应,公案侠义小说思想主题的形成,纯属自然,是民间道德价值取向的"集体无意识",其良好的接受效应,反映平民阶层对社会道德本体的认知自觉,展示出儒学的道德感召力与民间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侠义精神的演变与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历史上"游侠"的产生、"侠"之观念的形成及其侠义小说中"侠义精神"的演变作了勾勒,指出宋明时期出现的"侠义观"向"忠义观"的重大转变,直接影响了清代的侠义小说。其次具体探讨《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事宜在济民谓之义";"尽心于为国之谓忠"。"忠"与"义"的结合使侠客走上了由"游侠"向"英雄"的蜕变之路,而侠客内心"忠义观"的最终形成,也显示出了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改造。  相似文献   

5.
武侠会党小说在现代通俗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选取了江湖、会党、侠义几个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会党小说、武侠小说中的民俗学内涵.江湖是武侠会党小说中充满诗意与文化内蕴的民俗意象;会党是存在于民间社会的民俗组织,对其内幕的揭秘发扬了小说的陌生化文学效果;侠义是精神民俗,是武侠会党小说流行于世俗文化生活的精神依托.武侠会党小说中的民俗内涵,对于小说的文学性、文化性的加强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奇幻:中国小说艺术的传统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实录是我国小说艺术的传统,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我国实最小说确实是源远流长,但一般来说,它的源头是六朝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而奇幻,它的源头却要上溯到上古神话传说,中经六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代讲史故事和神魔小说以及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一直到今天,真象一条理不清、斩不断的红线,源  相似文献   

7.
魏思妮 《学术探索》2012,(1):149-151
明清侠义公案小说中的侠和传统的侠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大都投身朝廷、投靠高官,研究者把这时期的侠称为"官侠",而清官如包拯等则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侠是官化的侠,官是侠义的官,官、侠结合成为明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一大特点,学界对于官、侠结合有不同的声音。本文以包拯和展昭为例分析侠义公案小说中官、侠的特点及结合,力图对"官侠"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探究官、侠结合之原因。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承载--浅析《三侠五义》所构建的侠义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明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三侠五义》及其续书为研究文本,分析“侠”这一中国传统的文学性格在清代的独特发展,本文从名侠与清官的黄金结合、男性理想的抒发、说书式处理等三方面入手着重阐述在民间愿望导向下,“侠”作为民众理想的承载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乾隆以后,小说进入一个沉寂期,不仅是人情小说,连讲史演义,公案侠义等其他类型的小说中,也仅有《儿女英雄传》一书,鲁迅先生认为定稿于道光中、属人情与侠义的结合,余几无可称道者。小说发展从《红楼梦》这样一个高峰,走入一个创作的低谷,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正如孙楷第先生所说:  相似文献   

10.
从侠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明杂剧中侠义题材的作品在与侠历史、咏侠诗词、侠义小说的交融互动过程中扩大了古代侠文化传播的领域,拓宽了侠文学生存的空间。叶宪祖杂剧《易水寒》在这一方面极具代表性,该剧不仅重塑了侠者形象,弘扬了侠义精神品质,而且作品援诗入戏,大量采用咏侠诗句,对于侠文化在明代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古代咏侠诗的传播与接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王立 《阴山学刊》2002,15(2):42-46
侠文化排斥男女情爱有种种不同方式 ,通俗文学中较为突出的为“冯燕母题”模式。唐、宋、明三代这类故事具有共同的母题结构 ,其深刻意蕴是私情与侠义的冲突 ,强调侠义价值。冯燕母题还为兴盛一时的明代公案文学所垂青 ,并在清代的民俗故事中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2.
英雄儿女小说作为产生于清代的一种小说类型,它受才子佳人小说、英雄传奇等小说类型影响较大,与才子佳人小说尤其难以分辨。对叙事主题及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类型、对待功名的态度、儿女之情的内涵以及伦理道德观等方面与才子佳人小说进行分析对比,从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对两者的异同给以解释,从而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英雄儿女小说的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替天行道"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所奉行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内涵不仅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具有独特的时代性,而且在小说中也发生着由"侠义"向"忠义"的变化。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这一变化体现了"天道"与"天命"观念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除<聊斋志异>外,清代文言小说的整体研究起步较晚,本文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始,以年代为经,以研究性质为纬,大致梳理了清代文言小说的研究概貌.文中指出了20世纪清代文言小说研究的不足之处:纵向比较而言,清代文言小说的研究远远逊色于魏晋六朝以及唐朝的文言小说研究;横向比较而言,同是小说领域,清代白话小说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说,都是文言小说研究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写作此文的目的,除回顾上个世纪清代文言小说研究的历程以外,还有希冀学人能够给与清代文言小说更多关注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侠与情是文学的两个分支,在各自发展中逐渐走向交汇、融合,但在宋明时期却停滞甚或倒退了,这可从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作品中略窥一斑。在《三言》《二拍》有限的侠义小说中,很少有涉及爱情的篇什。即使就这部分侠义小说而言,爱情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但总体上是缺失的,这又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侠文化本身以及话本小说分类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近代通俗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标志着近代小说的繁荣。近代小说的发展走向,和近代社会的发展走向密切相关。初期的侠义公案小说,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统治当局道义、能力上的怀疑,和对下层社会力量的认可;改良时期的谴责小说,对封建末世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辛亥革命前后的“鸳蝴派”小说,则从更内在的层面,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人生格调的变异和对封建理念的叛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考辨源流,深入探究了诸子思想与中国侠的侠义观念及其人格精神的密切关系,认为将侠的起源归于儒或墨等诸子那里虽不免偏颇,但中国侠却是中国社会多元文化共同孕育的产物,其原始的侠义观念和人格精神之铸塑,以诸子思想为最。儒、墨、道、纵横诸家从不同方面共同影响并铸塑了中国侠的侠义观念和人格精神的核心,并使之成为历代侠义观念得以产生的源泉和基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查清代广州地区小说书坊及刊刻小说情况,获知清代广州地区约有小说书坊29家,刊刻小说107种.清代广州地区通俗小说刊刻具有品类集中、翻刻本居多、流行性强的特征,主要刊刻时间在乾隆以后.广州为乾隆以后仅次于苏州的第二大小说出版地.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侠义”皈依“忠君”的悲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封建正统文化与江湖文化冲突碰撞的角度探讨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文化底蕴。《水浒传》贯穿着宏扬侠义与墨守忠君的矛盾与困惑,如实写出了侠义皈依忠君的惨烈悲剧。“水浒”中的“侠义”,既有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又有江湖文化中的道德人格。作者试图统一侠义与忠君的矛盾,以忠规范义,却未能达到忠义一体的主观命意,徒现两种文化整合的艰难。这样写是作者文化心理矛盾的结果,更深层次说就是大众文化与正统文化冲突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小说经历过讲述故事、描写人生和反映某种社会问题的三个阶段,问题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高级形态。清代的讽刺小说,谴责小说,同时又都是问题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问题小说的开山之作,谴责小说是问题小说创作的高潮。清代问题小说创作上的得失,直接影响到今天的小说创作,值得认真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