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本文认为 ,这一转向的出现对当代人类哲学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 :它不仅导致了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为伦理学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持 ,而且亦在中西哲学之间架起理论桥引 ,为整个人类哲学的和解与沟通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吴建红 《学术论坛》2006,1(8):141-144
西方17、18世纪主体性哲学将理性确立为人的最高本质,使该时代的法治表现出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统一;19世纪主体性哲学发展为实证主义,理性仅指形式理性,法治也是高度形式理性;20世纪上半叶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发展为经验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但这一时期泛化了的法治仍然没有走出单一形式理性的窠臼;战后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重新统一了理性概念,且价值不再是先验的而是可经验的,西方法治在更高层次上又实现了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李建中  刘纯友 《江海学刊》2022,(1):233-240+256
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问题备受关注。因传统认识论主体性易陷入一元主体、主客二分、本质论和独断论四大困境,故现代学者提出“主体间性”以补缺救弊,力图化“认识”为“存在”,转“主客”为“我你”,以“生成”易“本质”,兴“对话”避“独断”。这一努力虽有成效却不足以救主体性之弊。出路何在?用中国文化的兼性智慧化解文学理论的主体性危机。中华文明形成的乃是兼性主体,具有“兼蕴一体”“兼鸣百家”“兼怀万物”“兼忘天下”四大智慧。当代文学理论应实现从“主体间性”到“兼性主体”的转换,达至兼以易别、兼收并蓄和兼容并包的心胸与境界,重建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兼性主体。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倪秀娟  刘利 《南方论刊》2009,(12):62-64
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和充分弘扬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的主体性,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反主体性效应。对此,人类必须建构与信息科技时代相适应的主体性,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迎接信息科技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7.
李德龙 《理论界》2007,(1):102-103
本文从后现代哲学的角度对主体性教育督导的发展进行尝试性审视与概览,分析教育督导在认识论主客体关系中发展的路径及本质,进而揭示教育督导主体性的时代特征;探寻以交往合作为基本方式的当代教育督导的哲学意蕴与实践策略,展望主体性教育督导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理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困惑、矛盾和危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才能扬弃二者的局限性,引导人们走出危机,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当前,成人师生关系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由于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着反主体的悖论,因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主体性,反而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主体间性蕴涵了成人教学中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间性哲学意蕴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存在与体现。为了从根本上走出成人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困境,成人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成人师生关系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由于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着反主体的悖论,因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主体性,反而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主体间性蕴涵了成人教学中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间性哲学意蕴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存在与体现。为了从根本上走出成人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困境,成人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从注目于外界事物到关注自身,不断提高对自身主体性认识的过程的历史。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人的主体性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主体性的理解。他通过对传统主体性的危机和困境进行分析和批判,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科学本质,也使得主体性的内涵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2.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哲学问题意识最先产生于古希腊时期 ,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哲学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 ,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 ,也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  相似文献   

14.
西部留守女童教育中的主体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女童生存和教育情况的受关注程度一直有所欠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改善西部留守女童的生存条件,完善她们的主体性意识,是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本文在阐释主体性教育的哲学基础上,根据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W乡针对留守女童的走访调查资料与数据,总结了女童在主体性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主体性意识缺失对女童教育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完善和发展西部女童主体性意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三农”问题中人的因素,农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然而农民主体性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缺失,与此同时造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结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各种具体表现以及分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具体原因,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民问题,从而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虚拟实践视野下的主体性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时代由虚拟实践引发了主体性危机。其表现是主体性缺失、主体性膨胀、主体境遇的恶化和主体被控制与奴役。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历来是学理界研讨的重要课题。但是,长期以来,对生产力的研究存在着一种偏向,这就是忽视生产力主体性的研究。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理论境域中,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人的物质力量,具有主体性。生产力的主体性即生产力的属人的性质。主体性不仅是劳动者的本质属性,而且还凝结于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引领着物质生产的全过程,积淀在生产结果中,成为生产力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意象观认为,意象与人的意识、思维、记忆等精神能力和心智活动密切相关,它一直是哲学反思和思辨的对象。西方哲学的意象观经历了古代本体论意象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意象观、近代认识论意象观和当代心灵哲学意象观等几种类型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9.
主体的真相——福柯与主体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柯不仅有主体哲学,而且始终关注主体问题。通过用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和合奏这一真相来武装主体,福柯阐发了一种强调功能散布和话语转换,以反对先验统一和经验综合的实证主义主体观,旨在批判近现代意识哲学和感觉心理主义传统。严格说来,福柯既非结构主义者,也非后现代主义者,而是话语实证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王小平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40-41,3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