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将”字句与“把”字句基本相同,因此大都可以互相替换,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将”字句结构简单,“把”字句结构形式复杂;“将”字句文言色彩较浓,多用于书面语,“把”字句口语色彩浓,多用于口语。通过定量分析统计了两种句式的使用比例,认为语体差异是造成“把/将”句共时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到达”这一概念唐宋以前多用“至”来表达,现代汉语口语常用“到”来称说,“到”对“至”曾发生过历时替换。着眼于“至”和“到”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分先秦一西汉、东汉一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对二者的历时替换过程进行描述。先秦时期,“至”和“到”的用法差异明显。进入东汉时期,“至”和“到”的差异缩小。南北朝时期,“到”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二者的用法基本一致。唐代开始,“至”和“到”的发展进入相持阶段,大部分语料中“到”已占据优势。宋代“到”基本实现了对“至”的替换,成为“到达”语义场中的主导词。元明清以后,“至”的活动进一步受限制,“到达”这一概念多用“到”来表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新传媒的迅速发展,“很萝莉”“很傻瓜”等“很+N”类的新词语层出不穷,“很”作为最常见的程度副词之一,与名词的组合使用广泛的出现于人们日常口语及书面语中。本文试从这一结构的产生及流行的社会、心理及语言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4.
“被”字句表示被动,“把”字句表示主动,这是两种不同的句式,在结构上两者的差别很大。虽然介词标记“被”、“把”所构成的句式有很大不同,但二者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句式中,“被”、“把”在同一个句式中可以间接同现,也可以连续同现。我们从历时角度分析了这种句式的演变过程,研究了“被”、“把”同现的构句机制及其情景语义。  相似文献   

5.
《醒世姻缘传》是用山东方言写就的清初白话小说之一,其中有大量的“把”字句和“将”字句,它们是处置式的主要类别。从两种句子数量悬殊的现象来看,清初时期,“把”字句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旬式,在白话小说中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将”字句书面语意味较浓,因此其处置用法逐渐被“把”字句替代,从书面语中日渐退却。对《醒世姻缘传》这两种句式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问世年代稍晚的《红楼梦》中处置甸的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九江方言中的“等”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江方言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这类被动句在句法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如“饭吃完了”;一类是有表被动意义的“等”的句子,如“电灯开关线等我拉断了”。为行文的方便,我们称它为“等’字句。本文打算将这种“等”字句与普通话的“被”字句作一比较,以求揭示九江方言“等”字句的特点。 1、九江方言中的“等”字句是有形式标志被动句的唯一格式。要说出施事者,就得用介词“等”引入施事者。这个“等”没有相应的替换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7.
一些语法著作因“使”和“让”带兼语有致使义而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加区分地讨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们是等价的,可以互换的。其实:1.在语义层面上,“使”只有“派遣”和“促使、迫使、致使”义,而“让”除了有以上两义外,还有“要、要求”,“表容许对方做某种运作的“给”、“容许、听任”和“在祈使句中表示某种愿望或发出号召”四种含义;2.在句法结构层面上,“使”字句中的谓2经常表结果或状态,而“让”字句中的谓2则经常表目的或运作;3.在语体层面上,“使”趋向于书面语体面“让”趋向于口语体。  相似文献   

8.
带兼语的“使”和“让”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语法著作因“使”和“让”带兼语有致使义而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加区分地讨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们是等价的、可以互换的。其实:1.在语义层面上,“使”只有“派遣”和“促使、迫使、致使”义,而“让”除了有以上两义外,还有“要、要求”、“表容许对方做某种动作的‘给’”、“容许、听任”和“在祈使句中表示某种愿望或发出号召”四种含义;2.在句法结构层面上,“使”字句中的谓2经常表结果或状态,而“让”字句中的谓2则经常表目的或动作;3.在语体层面上,“使”趋向于书面语体而“让”趋向于口语体。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表达思想的需要,汉语传统的“被”字句在结构和语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被”后的成分出现了形容词、名词等其他词性,打破了常规的用法。另一方面,“被”字句通常只用于消极义的语义限制在书面语中逐渐被消解,而且语义的内涵也明显扩展了。  相似文献   

10.
副词“就”、“才”都有多个义项,用法也极其复杂,但是,我们认为与“了”相关的,首先是关于时间的,因此,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表示主观量“早”、“晚”的“时间词就……”、“时间词才……”两个句式中“了”的隐现问题。“时间词就……”、“时间词才……”在所表达的主观量上构成反义,但是,其中“了”的隐现原因,重要的并不是它们所表达的主观量,而是其客观语义基础。即:“就”表示的是两个历时过程相接发生,“时间词就VP”中的时间词所表示的时点是不断流逝的时间流中一个滚动的点,“就”字句中“了”的隐现与其中动词的自主性、非自主性相关。“才”字句中一般不出现“了”,则是因为“才”已经表示了“实现”义。  相似文献   

11.
“把”字句是汉语中最具特点的句式之一,也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最之一。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把”字句已有80多年的研究历史。前人对“把”字句的研究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把”字句的句式研究、“把”字句的相关句法成分研究、“把”字句的功能研究、“把”字句的语法化研究及历时演变研究等几个方面。当然,“把”字句的研究中仍然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也”和“亦”在唐五代都是比较常用的表达方式。对《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中的语料分析表明,“也”和“亦”在唐五代时期有相同的基本用法,使用基本相同的句法结构和较为相近的语体分布,但二者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分布,两种用法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时“也”、“亦”使用的整体轮廓。分析认为“也”与“亦”分布状况与的它们形成发展的历史有关,二者的分布特征预示了“也”、“亦”替换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书面语和口语是语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语体学把语言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各类语言作品在词语、句式、语音手段、修辞方式和技巧等方面的选择和运用、分布和组合的情况做全面细致的考察,概括其中的规律。按照语体学的研究方法对书面语和口语进行这样的研究,对书面语写作、口语表达、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教科书的编写等方面都会有直接的帮助。 一、书面语和口语的表达渠道 一般来讲,书面语是把语言写在纸面上,口语是把语言用嘴说出来。因此,不少人就认为凡是嘴里说出来的话就是口语,写在纸上的东西就是书面语。这样看法虽然有道理,但是并不很完备。语言的物质载体只是区分书面语和口语的一项标准,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检验话语的内在特征。严格说来,必须区别“口语”和“口头”,“书面语”和“笔头”这两对概念。“口头”和“笔头”表明的是语言交际的渠道和形式,而“口语”和“书面语”则是属于语体的分别,是根据话语的内在特征,也就是主要的语言特征划分出来的功能语体类别,  相似文献   

14.
“隅/角”历时替换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示“角落”义的词语,在上古汉语中主要用“隅”,现代汉语中用“角”。这个交替过程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文详细考察了从上古至中古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从中寻绎“角”替换“隅”的发展轨迹:在先秦时期用例极少;西汉也甚为零落;东汉魏时期才逐渐多起来;占据绝对优势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南方与北方均较多使用,尤其是北方口语文献中“角”已代替“隅”完成了历时替换。  相似文献   

15.
口语修辞是指口语交际中特有的修辞现象,与书面语修辞相对。本文中的“口语”,是指口头交际时的言语,它包括谈话语,或者说谈话语是其主体部分;也包括书卷语体的各种口头表达形式。研究口语修辞立足于口头交际、口头形式的全部才更合乎科学性,各种不具有谈话语风格的口头交际形式,如授课、演讲、作报告、广播、朗诵,同谈话语一样都具有共同的为书面语修辞不能取代的修辞现象,这只有也只能列入口语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语体学关注文学书面语,往往只着眼于对文学语言进行美学上的宏观描述。文学书面语固然绚丽多彩,但它只是语言系统中的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一个层次。语言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口语,口语体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于生命力的一个基础结构层次。“语言结构发展时受到口语的...  相似文献   

17.
崔云忠 《东方论坛》2016,(4):117-125
“我把你(这/那个)NP”结构是口语中常见的句式,其构成成分多样,表义复杂。该结构受到典型“把”字句的影响,并发展出表示“对某人进行处置,并企图使某人受到到某种影响”的意义。而且,该结构为完整的结构式,经历了弱语境>强语境、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的语法化过程;在其语法化过程中,“类推”“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语境扩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实际语言的接触中,我们看到“使”字句和“把”字句二者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使我们想到有这样几个问题是值得加以探讨的:一、“使”字句和“把”字句究竟有哪些类似之处?二、“使”字句究竟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应该怎么分析?三、“把”字句究竟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应该怎么分析?下面分别加以讨论。一有不少“使”字句可以把其中的“使”字换成“把”字,也有不少“把”字句可以把其中的“把”字换成“使”字。这里只举句中用同一个动词的若干句子为例,以资对  相似文献   

19.
运用单点描写、共时比较及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淮北方言中介词“拜”的用法、特点及来源。其用法:一是通过“拜十名”后动词的复杂结构关系表示处置,二是通过“拜+名”的特殊结构表示埋怨、责怪和无可奈何,三是通过“拜+名+动/形的”结构表示描写。其特点:“拜”字结构后的动词主要为动作动词,整个句式表示人或物对另外的人或物施加影响或处置而产生了某种动态化的结果,“拜”字句的处置用法和它表使令意义的用法关系密切,“拜”字结构后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光杆动词等等。其来源是:从句式平行和读音的相似上看,淮北话中的介词“拜”和普通话中的介词“把”是历史同源词,“拜”应该是“把”的读音变异或变体。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给”和“与”的语用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红楼梦》中含“给”或含“与”的句子,发现“给”和“与”两字有大量重叠的义项,理论上可以替换使用,但“给”和“与”在数量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别。从语域的角度来说,它们分别是口语和书面语语体。从人物使用“给”或“与”的情况来看,就能区分出他们所处的社会集团,反映他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