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顾成是明朝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在贵州的军事活动达三十余年,历经洪武、永乐两朝,对贵州的历史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顾成在贵州军事活动的梳理概括,来探讨顾成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对贵州建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明朝天启初年,四川永宁、贵州水西土司奢崇明、安邦彦趁明末社会矛盾激化之际,起兵与明朝中央政府相抗衡,战争波及云南、广东、湖广,持续时间近十年。从平定过程中暴露出明朝政府国力的虚弱、治军的缺陷等不利因素,致使战争迟迟不得平定,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清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和入关初的顺、康、雍三代,通过战争掠夺人口,招抚明朝降军,强迫迁民,投充、充军、发遣等手段,把大量汉人迁流到东北来以充填这荒而富庶的地区。正是这群庞大的流迁群体,开发了荒漠的东北,输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使东北变成"说礼敦师之国矣"。  相似文献   

4.
明朝的贵州由于民族差异、战争频仍和财政困难等原因,对贵州地区的法律实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使得贵州法律实施中出现了几个较为突出的现象,比如对贵州土俗的承认、对贵州土官的法律优遇、以钱粮赎罪等等,这是由于贵州在明代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公元1413年明朝正式在贵州建立行省设置“贵州布政使”,加强对贵州地区的管理,并以“调北征南”及“调北填南”的名义,军屯与民屯的形式,调遣大批汉民、或举家内迁,或三丁抽一,分别由赣、苏、皖、鄂、湘强迫迁入贵州,这是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对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贵州卫所的置废,是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贵州卫所的设置,巩固了西南边防,促进了黔省的经济发展、政区完善。然卫所作为明朝军事基层单位,到了明末仍保留有大量军队,这无疑对于新生的清王朝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威胁。为了消除这一隐患,清廷实施了"裁卫并县",完善了贵州行政区划。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探讨黔省政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显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一生大起大落,曾多次受罚,甚至连降四级、五级,但无论怎样,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且不说虎门硝烟,单就充军发配新疆一例可见一斑。作为一个犯人,而且年老体弱,在充军途中,遇上了开封段黄河决堤,他义无返顾地冲上了前线,主持治水,并被特许迟缓发配一年之久。到达新疆后,他又带领当地百姓开垦农田,三年内开田竟达37000多顷,并主持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水渠,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灌溉土地,变荒地为良田,这渠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林则徐做这一切的时候,正是他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方,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  相似文献   

8.
树立旅游形象的根本依据是当地旅游资源的灵魂(旅游资源最突出的特色).目前政府采纳的贵州旅游形象“公园省”的提法既名不副实又得不到广泛的认同还缺乏吸引力.贵州的岩溶地貌,孑遗生物跟生活在这片神密土地上的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以及与众不同汉族共同构成的“山地生态”(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独具特色,这就是贵州旅游资源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可以用“神奇贵州”、“神奇的贵州山地生态”来表述贵州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9.
明朝为促成乌江流域等西南边地的全面统治,总的指导策略是遣亲信率重兵守之,主要通过平疆固土、改置机构、驻军屯垦、筑路通驿等改进性运作模式,极力强化当地的严格控制与治理。至于面对各民族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客观现实,明朝政府则主要采用的是土官独治、土流参治、改土归流等调整性的民族政策,努力地维系着当地复杂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0.
明朝建国之初,西南边疆的云南、川西等地还控制在蒙古王公的统治之下,为了稳定边疆,朱元璋派兵南征,统一了云南,此后又在在川西北实施了隔绝蒙番和绥抚土司的政策,从而稳定了该地区的统治。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朝廷内部政局变化,西北防务松弛,蒙古军队重新突破了川北屏障,再次威胁明朝的西南边疆,如何防范,成了明朝西部边防之急务。面对如此之局面,时任驿丞的王阳明在贵州实施了绥服土司、教化苗民之策,维护了湖广经黔入滇道的畅达,为明朝西南边防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很多关于宋代刑罚体系的研究认为,宋代在创立了折杖、刺配等新刑制后,传统五刑中的流刑已基本上没有得到行用,其地位已被取代。笔者则认为,宋代流刑作为中国刑法的传统成规被维持了下来,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它吸纳折杖、刺配等新形式并加以灵活运用;借助流人押送、流人管理等一整套制度的实施、完善,在宋朝社会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以沙门岛为主要例子,尝试对宋代流刑进行通贯的考察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王守仁在常德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守仁谪龙场经常德共创作 13首诗歌。其思想特征为 :经过系狱遭贬的痛苦经历之后 ,对官场的勾心斗角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又无法放弃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初衷 ;在特定山川景物启迪之下 ,经常产生归隐山林的情绪 ;随着贬谪生活的结束 ,归途中产生了一种韬晦得时、潜龙将飞的愉快心情。其艺术特色为 :感情浓郁 ,兴寄深远 ;写景状物 ,山水生辉 ;结句点题 ,水到渠成 ;巧发议论 ,意味深长。王守仁在常德的诗歌创作是我国迁谪文学中一笔有着重要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3.
清初流徙东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廷在乾隆朝之前的近百年间曾源源不断将大批人犯流徙东北地区。作为清王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在满清初长时间被用作流放地,主要是由清初期特殊政治环境造成的。流放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条例的方式确立,而条例的变化多体现在流放地点的改变上。  相似文献   

14.
唐代流刑新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流刑在执行中并非都必须决杖,流人并不是都要枷锁传递,流人一般六年放归。流刑用于惩治性质严重的各种犯罪,并非侧重于政治方面。长流与流刑的打击目标一致,并非只限于反逆缘坐一种情形。流刑与其在唐律中减死一等的地位是相符的,并非名重实轻。  相似文献   

15.
效力和罚镇是唐代出现的两种特殊处罚手段,是传统的发罪人为兵的又一种表现形式。效力主要作为刑罚程度上介于徒、流之间的一种刑罚手段适用,但在性质上又和流刑相似。罚镇在唐中后期基本上作为减死一等之刑罚适用,成为较效力重的刑罚手段。效力和罚镇在唐代的出现与流行有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其中最主要的则和唐代兵员长期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古今学界普遍认为,贾谊被贬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为庸臣所排挤。事实上,贾谊被贬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不成熟使他提出的"积极多为"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君民俱欲"清静无为"的客观形势相违背,因此,其言论不为执政者所接受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此外,文章还论述了后人对贾谊被贬原因的误解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在论述了贬谪和贬谪文学形成及其特征之后,重点论述了柳宗元在贬谪时期的辞赋创作,并简要介绍了柳宗元在贬谪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此文驳斥钱龙剔、姚培谦关于此诗的旧说 ,剖析吴湘案从初审到复勘的过程背景及实质 ,指出此诗乃为李德裕无辜被诬、有功被逐鸣不平而作  相似文献   

19.
杜牧对牛李两党的态度,前人有“恩牛怨李”和“党牛怨李”两说。杜牧怨恨李德裕,是因为他在会昌二年(842)遭到李德裕的遣逐,被迫由比部员外郎移任黄州刺史.本文从杜牧与牛僧孺的密切交往、杜与李德裕的政治矛盾、杜牧与李德裕道德意识上的差异三个方面,探讨杜牧遭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弃逐逆境中的柳宗元,其情绪的主导方面是“怨怼忿愤”。柳宗元的愤懑,主要来源于“有劳而见罪”、无辜而被逐,以及因此遭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柳宗元愤而启,悱而发,用自己的方式宣泄郁愤。他愤山、愤水、愤物,归根到底却是愤人,愤“灵”与“帝”。当宣泄的对象归结到“灵”与“帝”的时候,柳宗元的愤悱便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