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宪法发展出现立宪经济化趋势,这在多国宪法中都有所体现,人们对此多给予积极评价,我国亦如此。对立宪经济化的评价应当从宪政实践去考察,否则,难免有主观武断之嫌。这不但无益宪法实施,对立宪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目前的立宪设计应当以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评价为基础。这使宪法被赋予了同普通经济法一样的直接干预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但对经济立宪的期望和立宪现实是否恰当,却是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具体的制度实践中,中央银行很少受到法律规制,因而导致货币权力的滥用并引发通货膨胀。应从宪法学角度研究中央银行权力的规制问题,以确保中央银行的存在有宪法上的依据,使中央银行各项权力的行使符合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中央银行立宪主义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将宪法学上有关权利保障、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以及国家权力的配置与规范等基本理论,应用于中央银行的组织和运行过程,其研究对象是中央银行的宪政定位及其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是作为国家公权力主体而存在的,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调整中央银行行为的法律,不应是建立在意思自治基础上的私法,而应当是宪法、宪法性法律及部门公法,并由此奠定中央银行立宪的规范基础。但是,一些实行联邦储备制度的国家,及实行私有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甚至如英国等在名义上实现了中央银行国有化的国家,中央银行往往游离于宪政体制之外,几乎不受任何宪法性约束,这是货币宪法理论和中央银行立宪主义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此外,中央银行立宪主义的研究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即实证材料的真伪难辨,故在研究过程中应对各种史料和数据进行严格的甄别与筛选。  相似文献   

3.
试论立宪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宪是法律制定的至为重要的活动,人类经历了几百年的宪政历史,世界各国几乎都制定了自己的宪法,为对立宪活动加以总结,为日后立宪进行预测,本文试图从不同历史时期立宪活动不同的侧重点为出发点,论述人类立宪活动的规律,且对已经历过的立宪活动总结为人权立宪、政治立宪、经济立宪,而未来不久将进入知识立宪阶段  相似文献   

4.
严复自由思想的复杂性在于他既肯定自由之于人道的内在价值,又视其为国家富强的工具,而他对自由的历史性、工具性和价值中性的认识更显示了其自由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严复自由观之悖论与其说是群己(国家与个人)问题,毋宁说是共殊(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他发现了西方因自由而富强的秘密,但中国却难以复制英伦式的自由之路。为了拯救内忧外患的祖国,严复不得不搁置个人自由的目标,转而追求国群自由。“永恒的真理都是悖论性的”,严复的自由观也许正因其悖论而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立宪思想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长期的宪政实践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从立宪目的、立宪主体、立宪机关和立宪实质等四个方面的探索入手,回答了在中国为什么立宪、由谁立宪和怎样立宪这些困扰中国近百年的难题.其丰富的立宪思想,为新中国的宪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征税权是将私有财产变为国家财产的一种公权力。无论对公民还是对国家来说,征税权均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权力,因而必须从宪法的高度来约束。我国的宪政转型及法治建设有赖于征税权的立宪。  相似文献   

7.
自由与权利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权利理论的角度分析,罗尔斯的《正义论》隐含着一个完整的权利理论。罗尔斯对权利主体、权利范围、权利合理性证明以及义务承载者都有明确阐释,这些是构成权利理论的要件。罗尔斯将道德权利奠基于契约论,它是传统的自然权利和功利主义权利理论之外的第三大权利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财政立宪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军 《南都学坛》2011,31(6):91-95
宪法是一国根本大法,功能上负有统一整体法秩序的作用,一国治乱兴衰与宪法之优劣有重要的关系。由于财政对一国而言极端重要,故各国宪法大都花费较多的篇幅规定基本财政事项。就目前而言,我国财政立宪问题上存在内容粗疏、规范方式散乱、条款涉及范围狭窄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强财政立宪,就必须做到坚持"公平、正义"的前提预设,确立控制征税规模的立宪核心,立宪过程遵守程序的正义。针对我国的国情,我国的财政立宪宜采取分散集中的模式,以财政民主主义,健全财政主义和适正管理、营运主义为原则来指导完善财政立宪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时期独立各省大都颁布了具有根本法性质的地方宪法性文件,成为辛亥革命初期引人注目的现象。这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反映出当时政治精英群体对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实现形式的不同理解。各地的立宪从制宪主体与制宪过程来看,具有明显的精英制宪的特点;从内容看具有革命性、过渡性等特点。这一时期的地方立宪传播了宪法民主观念,安定了地方秩序,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清末立宪在我国的法制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大门。虽然,清末立宪是在后人的眼中看来这是一次屈辱的法律变革,是一场失败的尝试,但是它却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当今我国的宪政建设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1.
12.
严复的责任观主要表现在:在现代国家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责任问题,认为培养国家责任与公德责任意识的最佳途径莫若自治;在对中国低下的国民素质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三民说的"新民"社会责任,力图通过教育来提升国民素质;作为一个学者,严复自觉地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译著西方经典著作,传译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宣传西方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承担着一个学者的责任;作为一个教育家,严复注重家庭教育,重视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彰显着一个教育家的家庭责任。  相似文献   

13.
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主张,将中国的富强之路明确定格在国民的素质提高上,将宏大的启蒙明确落实在微观的个人上,体现出历史的进步;其中的"鼓民力"主张,是对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一个反拨;严复把"身体"与启蒙、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通过由国到人、由人及身、由身返国的思考逻辑,将身体纳入救亡强国体系,开启了晚清以后身体政治化、国家化的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积极的身体政治,它成为一种新的理念阐发而闪光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并得到同时代及后人的广泛响应,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以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4.
就价值指向来说,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是殊途同归的,其最终目的都是指向一个成熟的立宪主义宪法。在立宪主义的宪法中最为核心的是两方面的内容,即立宪主义的政府和对个人权利的保障,相比于规范宪法学关注对实在宪法规范中个人权利的保障,政治宪法学关注更多的则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政治基础是如何生成和运行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洛克可以说是政治立宪主义的第一理论家,其立宪主义的宪法学原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革命是人民正当的自卫权和反抗权;第二,立法权是重塑政治社会、建立立宪政府的核心;第三,虚置的人民主权。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儒学观是丰富而又辩证的,他认为孔孟等人的思想含有许多不易之精华,应好好继承与发扬,但对后世儒家之弊端持坚决否定态度,并对近代的孔教以一种理性批判的态度,既蕴结着他对儒家文化的深厚情感,又反映了他饱览西学后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是最为典型的,其建立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各种立宪思潮风起云涌,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下,清廷以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为模式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这是中国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是中国宪政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其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朝就灭亡了。《十九信条》命运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17.
严复对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批判,集中在《〈民约〉平议》一文。然而,当我们将之与《社会契约论》比较时发现:他对卢梭民生而自由平等的批判,求助于肤浅的经验;他对卢梭财产公有的批驳,建立在对人间种种不平等现象的抨击之上;他对卢梭战争观的拒斥,是基于不解卢梭有关战争的真实想法。其中,严复对民生而自由平等的驳斥,倒是抓住了卢梭建构其思想的要害。不过,由于严复不解卢梭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有关界说,以上的种种辨驳,都表明他游离了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旨趣。  相似文献   

18.
发轫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权利学说在权利理论的发展史上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边沁对这种先验的、事实上不存在的权利观并不满意,他认为自然权利观存在的最大局限就在于它是一种先验的主观假定。人们对它的解释带有主观随意性,这可能带来社会不必要的混乱。自然权利观的语言表述也模糊不清,不符合近代社会对法的客观性和精确性的要求。因此,边沁批判了自然权利学说,提出了自己的功利主义权利观,进而导引出建立在功利原则基础上的法律权利观。  相似文献   

19.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旧中国立宪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苏联以及其他各国的立宪成果,从立宪主体、立宪程序、立宪内容和立宪结构等方面树立了科学立宪理念。并以这种科学立宪理念为指导,领导人民制定了1954年宪法。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学立宪理念,对于党依宪执政仍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方思想史认为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间的契约.霍布斯、洛克、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三个典型代表人物.本文通过对三者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论的比较,探讨了三者理论上的本质区别,并对这些思想所存在的阶级局限性和弊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