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词之兴,与音乐关系极为密切。词之盛,则系以之为长短式的格律诗而出现,拥有大量的作者,并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词之有词话,亦如诗之有诗话。词话大率记载词人轶事及词作评论,而后者尤为重要,亦即我们今天所称的词论。词论的专著,以南宋末的张炎《词源》与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为最著。之后,代有作者。至于宋人散佚之词话,由近人赵万里所辑之杨绘《时贤本事曲子词》,杨湜《古今词话》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则皆记轶事较多,词论则少。他如王灼的《碧鸡漫志》、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胡仔的《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明代《刘子》评校本中的吴骞跋文为切入点,以证《刘子》作者非刘昼也。又透过内证法,从“本之易学”、“思辩同法”、“体系与全书结构相同”、“关键字词之相通”等四项,细论《刘子》与《文心雕龙》二书相通,尤以“势”论、“权变”论与“神”论等说法车辙一致,验《刘子》即刘勰所作,再驳吴骞所提《刘子》作者为刘处元之说。  相似文献   

3.
<正> 李清照的《词论》,历来颇有怀疑为“托名伪作”者。至当代的词学界,还有一些学者持这个看法。马兴荣先生的《李清照<词论>考》一文,在这一派意见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马先生说:“从世传为李清照的《词论》的出处来源,流传情况以及《词论》本身存在不应有的疏失和《词论》的主张并不指导李清照的词作三个方面来看,可以说《词论》的作者不  相似文献   

4.
朱彝尊之爱情词的美学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之爱情词的美学特质叶嘉莹早在一年多以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的长文。在那篇文稿中,我曾就女性形象、女性语言,以及男性作者在女性叙写中所无意流露出来的双性心态,探讨过《花间》词所形成的一种美学特质。以为...  相似文献   

5.
读书的过程也许就是一个“创造性误解”的过程。昔人云:“作者之用心来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有了这个借口,我也就敢在此对《灵谿词说》妄加评骘,而不至于过分惶傀不安了。 缨钺、叶嘉莹先生之所以将这本合撰的论词专著定名为《灵谿词说》,叶先生曾有详细  相似文献   

6.
清代号称词的中兴时期,而词学研究尤盛。作为常州派的重要理论家,周济的词学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介存斋论词杂著》、《宋四家词选序》、《词辨序》等。周济论词,主要继承张惠言关于词应“意内言外”,以“比兴手法表现其温柔含蓄、低徊要眇”之情,有“风骚”之义的主张,并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特别是他对于词必须有寄托并如何才能达到寄托的途径的论述,进一步完善了常州派的词学理论,给后来词家、词论家以很大影响。《宋四家词选序》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  相似文献   

7.
苏轼《赤壁词》的问世,使《念奴娇》词牌骤得金玉身价。人们不但热衷于使用《念奴娇》词牌填词,而且还赠之以种种异名。这一情况,自宋以来,即为词论家们所注意。清人万树于《词律》一书中指出,《念奴娇》词牌分平仄两体,正体以辛弃疾之《野棠花落》为例,别格即例举苏轼之《赤壁词》,又指出其别名有九个:  相似文献   

8.
论欧阳修在词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黄信德欧阳修是一位著名的词人。《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共收入他的词241首,在两宋词人中,是存词较多的一位。对欧词的评价,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以“仍袭花间余风”或“多承南唐余绪”、“酷似冯延巴”论之,而对他在词的领域里...  相似文献   

9.
秦少游词论     
秦少游词论田维瑞一宋人论词,注重“雅”“俗”之辩。柳永欲把词引向市井,还原于民间,遽遭士大夫文人朝野相讥,遂误终身功名。崇雅,皆以《花间》为正宗,视温、韦为鼻祖,北宋以至于后世遂形成一种习惯定式,视词为艳科,“侧艳小技”,壮大不为。有稍作冲破者,如苏...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学,在中国文学上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现象,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具有总结性的时期。从文学的形式说来,在数量上是包括着前代的各种文体,并且发扬而光大之。以诗而论,清诗虽尚未编成全集,但就作者的别集目录,已是很可观了。以词而论,清词号称中兴,作者辈出,词派分立,词论勃兴。词人、词作,不下数千人、千余万首之多。以曲而论,传奇作者众多,且有精采作品。以文而论,桐城派得“天下之文章,其惟桐城乎!”之誉。古文兴盛,骈文也有作者。以小说而言,则文言短篇、语体长篇章回小说,衍前代之余绪,而有划时代之作,如《聊斋志异》、《红楼梦》。而弹词,这一史诗式的作品开出中国诗歌领域的新境界,论者称之为有清代表文体,这是亟有见地,而应为我们所重视。至于其他文体,也无不应有尽有。清代文学确实呈现出大观局面,彪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李清照《词论》一再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围绕词别是一家,对北宋词人的评论,以及《词论》写作时间等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是各执一词,言人人殊。笔者以为,《词论》之作,实沾溉于苏门评词风气,故不特其观点多吸纳苏门,且写作时间亦当在清照婚前。《词论》首句所说"乐府"乃"歌"之代称,语本《文心雕龙·乐府》,"声诗"则分指曲调与歌词。"别是一家"说即由词源自歌导出,其内涵当不止于协律,知词与否也并非仅由此裁定。《词论》或因晁无咎评词而作,其事其文极有可能载于晁著《骫骳说》,是书后以抄本形式流布,其中"晁无咎评本朝乐章"及李清照《词论》为吴曾收入《能改斋漫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因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边塞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宋代边塞词何尊沛我国古代诗词评论家,多曾论及边塞诗,却绝少论及边塞词。至今为人熟知者,大抵只有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的几句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救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穷苦,欧阳公(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所谓...  相似文献   

13.
彭孙通是清初词坛上一位优秀的词人,被王士旗誉为“近代词人第一”。他的词学思想也颇有独到之处,本文结合《金粟词话》,探究其词学思想。本文首次总结出他在词论上以自然为宗,并举雕琢;兼容并包,不以婉约、豪放争长;积极倡导,纠云间之弊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近代才人,多有以悲凉慷慨哀怨沉郁之语抚时感事者。“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词风之变,盖源于时代之变幻风云,于是在《饮水》《蕃锦》篇中,乃可见近百年历史之烟云。云左山房词钞这是近代反侵略斗争著名领袖林则徐的词集。与作者的其它诗文一样,也是他思想和事业的反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浓厚的政治色彩。《月华清》一阕,是作者与邓廷桢、  相似文献   

15.
宋徵璧系明末清初云间派的重要成员,其词论有《倡和诗馀序》《倡和诗馀再序》和散见于《古今词话》的三段论述。他的词论风格在入清后发生转变,在延续前期云间词派风格、推崇北宋词的同时也对南宋豪放词风有所借鉴,并在词创作中得以实践。宋徵璧尊北尚南的词学思想为清初苏辛词风的接受和发展有肇始之功,在词体推尊雅正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以接受美学为视角,结合中国意境论,以温庭筠的两个词文本《望江南》与《更漏子》的英译为实例,探讨了,古词翻译中句子主语省略之第三人称翻译和以略译略等两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谭觉园的《觉园词话》,在词之起源、体制、创作、声律、正变之论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词体起源论上,它将词之起源框定于中晚唐时期。在词之本质论上,主张以情为本,强调情感表现为词的第一要义。在词之创作论上,标树十六字诀,全面简洁地对词的艺术表现提出了要求。在词之声律论上,以维护词之本色为目的,细致论说了词的声调用韵等方面内容,廓清了本末轻重,提出了不少新的主张。在词之正变论上,则体现出甚为平正的批评观念。谭觉园的词学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我国传统词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及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王渔洋词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渔洋以“神韵”说驰名骚坛。从顺治末至康熙年间“主持风雅数十年”(《清史稿》卷二六六)。人们对渔洋多关注其诗论,而其词论成就遂被掩盖。其实,渔洋论词颇有心得,特别是他在古广陵扬州任上,“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居易录》记吴梅村语);以渔洋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词人群体,广陵词坛繁荣一时。他们填词论词,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词学主张,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相当影响,于清词、清词论的全面振兴有着先声之功。本文拟就渔洋词论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王渔洋的神韵诗论影响极大,而其词论却相对淹而不彰,有论者以为王渔洋的神韵诗论形成在先,进而影响了其词论;而有人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笔者通过对王渔洋词论专著《花草蒙拾》成书时间和内容论点的考察,参以王渔洋扬州五年的文学活动,发现渔洋词论和诗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影响,二者共同推动了王渔洋神韵论的丰富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人物,词学研究只是他一生事业中的一部分。他是20世纪词学史上科学地阐释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第一人;他用“以史证诗,以诗补史”的方法,对花蕊夫人《宫词》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证,解决了词史上的“千年之惑”;他借鉴中国传统的诗论、词论和西方诗学的某些成果,解读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温庭筠《菩萨蛮》14首,不仅新意扑面,妙趣横生,而且发明了两种全新的读词方法。他的词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其贡献却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词学思想和治词方法,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