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奖金的本质是什么?孙克亮同志在《奖金仅仅是超额劳动的报酬吗?》一文(以下简称孙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表述。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与孙克亮同志商榷。孙文关于奖金是劳动报酬的可变部分这个提法,我是同意的。人们在生产中提供的劳动,在正常情况下,在一段时期内,其数量和质量是比较标准的、稳定的。但并不排斥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量是会发生变动的。因此,在客观上就需要实行几种不同的劳动报酬形式,来适应劳动耗费的这种既稳定、又变动的特性。在实行计时工资的情况下,至少要有两种报酬形式相结合。一种是专门用来对劳动耗费中标准的、相对稳  相似文献   

2.
拙作《奖金仅仅是超额劳动的报酬》发表后,时正新同志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奖金不等于工资,它有区别于工资的质的规定性;奖金是超额劳动的奖励形式,是活劳动中为社会的劳动所创造的一部份价值的转化形态。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不同看法。一为了概括奖金本质,时文引进了定额劳动和超额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对经济学范畴。时同志认为,格外生产力的劳动即超额劳动,它是超过同种社会平均劳动的  相似文献   

3.
把奖金单纯地看成劳动报酬的观点,是对奖金的本质和作用缺乏全面的了解。我认为,奖金是超额劳动的报酬,它担负着对劳动者付出的超额劳动的补偿,但是这种物质形式的奖金,本身也渗透着精神鼓励的作用,表示对劳动者取得某种实际经济成果的行为的肯定。我国现行的奖励制度是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对于以按劳取酬的补充形式出现的奖金,在贯彻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中,似乎是属于物质方面的,其实,矛盾着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经济学界一般都只从分配领域研究奖金问题,把奖金看作是超额劳动的报酬,是贯彻按劳分配的辅助形式,有的撇开超额劳动,把奖金看作是劳动报酬的可变部分(计时工资则是劳动报酬的相对固定部分),或者是对职工劳动成果、劳动贡献的嘉奖和鼓励。个别的甚至把奖金看作是附加工资、物价补贴、困难补助等等。正是由于对奖金存在着上述种种片面的和错误的认识,才为滥发滥用奖金等从思想上开放了绿灯。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我国的奖金发放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奖金的性质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把性质上是物质奖励的奖金与性质上是超额劳动报酬的奖金区别开来。奖金作为一种货币形式的物质奖励,并不是对劳动给予的报酬,而是社会在其成员进行了某种活动或作出了某种特殊贡献后而额外予以的物质奖励。它是社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支持、鼓励某种行为而使用的物质手段,往往代表着一定的荣誉或包含着某种精神因素。奖金作为物质鼓励手段,虽然是社会中存在着不同利益的产物,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经济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6.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工矿企业单位普遍恢复实行了劳动奖励制度,这对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各极性,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厉行节约、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奖金的性质究竟是什么?人们的认识并非全然一致。近几年,经济理论界对于奖金性质问题发表过不少文章,存在不同的见解。例如,有的把奖金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物质鼓励、本身不包含经济权利关系的奖金,另一种是与固定工资性质相同的,属于劳动报酬和劳动补偿的奖金;还有的认为,奖金代表着一定的荣誉,包含着精神鼓励因素,是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统一,等等。本文仅就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7.
奖金的本质     
奖金与工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根据劳动者给予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反映的是定额内的劳动,后者反映的是超额劳动。奖金是工资的补充形式,能更好地贯彻和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奖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劳动者为社会多提供超额劳动。超额劳动是奖金存在的前提,也是衡量奖金数量多寡的一把尺子。一个劳动者,是否应该获得以及获得多少奖金,只能以其是否提供了超额劳动以及提供的多少为依据;对一个企业该不该发奖金,发放多少奖金也只能以这个企业是否超额完成了计划,以及提供了多少超额劳动为准绳。离开了对超额劳动的奖励,奖金也就失去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有一种意见认为,奖金的本质在于奖励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干劲、责任心和创造性。否。这是实行奖金的目的,而不是奖金的本质。这种意见的不妥之处.就在于把实行奖金的目的和奖金的本质混淆了。  相似文献   

8.
陈振羽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价值的本质不是劳动对效用的关系》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对其中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对恩格斯关于“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理解,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特提出商榷就教于陈振羽同志及广大读者。一究竟怎样确立价值的本质陈文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物化的抽象劳动,不是劳动对效用的关系”的观点,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9.
我在拙著《“美”的探索》中的《论美的产生》一文里说:“美起源于劳动,美首先是‘物化劳动’,是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东西,因而,美的本质应当说是客观的。”对此,张芝同志在今年第三期《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中说这个“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我国美学讨论中出现的相当有影响的最新见解。……在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不少企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已先后恢复实行了奖金制度。总的说来,这对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不过在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整顿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发挥奖金制度应有的作用,进一步调动职工群众大干四化的积极性。按劳分配,概括地说,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奖金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是超额劳动(即超过平均水平的劳动)的报酬。职工提供了平均水平的劳动,以领取工资作为补偿;提供了超额劳动,才可以领取奖金。在同一时期,因各人是否提供超额劳动的情况不同,有人得奖,有人  相似文献   

11.
面对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是要充分重视科学劳动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现代科学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认为现代科学劳动不仅能转移旧价值,而且能创造倍加的新价值,提出对增加国民财富作出很大贡献的科学劳动者不仅要支付劳动报酬,而且要支付贡献报酬和利润报酬,“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  相似文献   

12.
读了《人文杂志》1980年第3期刘弟久同志《国营企业的产品是不是商品》一文后,很受启发。鉴于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我在此不揣冒昧谈一点自已的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刘弟久同志,并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产品成为商品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吗? 刘弟久同志说:“商品存在的直接原因是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马克思无论是分析简单商品生产还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都把劳动的社会性作为出发点”。我认为,上述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晋阳学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的李怀君同志的《“不应把工具、对象和结果纳入实践范畴”吗》一文,对拙文提出不同意见,这对于进一步研讨实践要素问题是有益的。李文认为,工具、对象和结果是实践的要素,应当纳入实践范畴,不然,那就必然导致“抽象、空洞的实践观”。我对李同志的论证仍有疑问,想再谈点粗浅看法,与李同志商讨,并就教于其他同志。李文也以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为根据:“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里,马克思明明把“劳动本身”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并列作为“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何伟同志在《学术月刊》1987年第10期上发表《论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的一致性》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就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问题提出了“等量劳动互换转化为等价互换”的观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可贵的探索。如果进一步对等量劳动相交换采取等价交换这种形式做出理论的说明,或许就探索到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然而,  相似文献   

15.
《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刊登了肖作树、方善鹏二同志的《就“绝对成本控制法”与夏应琪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响。我认为,二同志从理论上探讨“绝对成本控制法”(以下倚称“绝控法”)是值得欢迎的。兹就《商榷》所提出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商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绝控法的实质并不是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互相转化,而是产品的个别劳动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这说明肖、方二同志并没有弄明白C、V转化的原理与劳动价值理论的区别。两者讨论的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把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消耗转化论扯到一起,是《商榷》把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6.
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吗?──与朱德真同志商榷彭怀东朱德真同志在《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一文中,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美只是形式”、“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刀的观点。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讲“美只是形式”...  相似文献   

17.
《江汉论坛》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发表了李怀君同志的《辩证法的‘实质’问题探讨》一文,读了很受启发。李怀君同志赞同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不是同一个东西的观点,我也赞同。但李文把辩证法的“实质”只归结为关于联系的学说,值得商榷。我认为,所谓“实质”,就是本质、特点、特征。“联系”是辩证法的实质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特征。事物的矛盾规律以及对  相似文献   

18.
孔敏同志在《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发表的《也谈供求规律》一文,认为价值规律与供求规律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供求规律不过是价值规律的现象形态,因此,所谓的“供求规律”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规律。我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19.
《经济研究》1979年第四期刘明夫同志所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下简称《经济形式》)一文,比较集中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认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来管理好整个国家的生产与流通”。这篇文章也代表了当前不少同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及作用所作基本估计的观点。我以为,这一观点还需要认真加以探讨,愿根据“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些看法。《经济形式》是从社会主义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问题的。这里的“经济形式”,本来应是指的“经济联系形式”或“交换形式”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着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与职工超额劳动是什么关系?职工的超额劳动是否要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发放奖金不封顶的问题,十分重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职工付出超额劳动的结果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以企业净产值的增长为标志,并不一定是职工付出了超额劳动的反映。在产品数量不变,质量不变,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仅仅由于价格提高的因素而带来的净产值的增长,从而带来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