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寻找精神的家园──论戴望舒诗歌的抒情主体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遥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烦忧》“烦忧”是戴诗中一种最典型的心理情绪。翻开戴诗,除《灾难的岁月》外,大量的诗歌是抒写类似于寂寞的清愁与无名的烦化的。这种“烦优”,是生命的烦优,还是现实的烦忧?杜衡说他写诗“差不多是他灵魂底苏息、净化。从乌烟瘴气的现实中逃避过来,低低地念着‘我是比夭风更轻,更轻,是永远追随不到的’这样的句子,想象自己是世俗的同所网不到的,而借此以忘记。”‘’‘看来,戴望舒是想把诗作为个人灵魂的逃薮,寄托自我的哀越,排遣现…  相似文献   

2.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3.
忆云 ,是清后期词人项鸿祚的字号 ,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 ,其主要内容是抒写词人内心之“愁” ,但各卷“愁”之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大抵甲稿以青年男女的相思愁为主 ,乙稿以抒羁旅之愁为主 ,丙稿则有身世之感 ,家难之悲 ,尤多光阴易逝之忧 ,丁稿是词人在经历了诸多变故及两试进士不第后所作 ,其内心更为悲凉 ,或抒离愁或写别恨 ,或叹身世如浮萍或感华年已逝、青春不再 ,或悲功名之难博或伤人事之不可测等。其词“幽艳哀断” ,很有特色。项鸿祚以“凄苦”之音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散文,民族文化之骄子。艾煌随着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热”的持续升温,我国当代散文作家的文化意识得以普遍强化。这种强化的鲜明标志,就是在整个华夏大地铺展的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中,凸现出巴金的《随想录》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两座高峰。《随想录》是作家“大梦初醒”后,用“今天的”目光、文化人格和真话建立起的那场“革”文化之“命”运动的“博物馆”;《文化苦旅》被人称为“文化散文”,其实称什么散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将强烈的文化意识注入作品,借山水风物、人情世事,浑饨地融汇了人、历史与自然,抒写自己对各…  相似文献   

5.
在署名“后村居士编集”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 (《后村千家诗》)中 ,尚有以下诗人、诗篇在《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宋诗》中未收入。笔者通检《全宋诗》两遍后 ,姑系于此。通人正之。宋邕《七夕》 :“北斗佳人双泪流 ,眼穿肠断为牵牛。封题锦字凝新思 ,抛掷金梭织旧愁。桂魄三更云漠漠 ,银河一带水悠悠。欲将心向仙郎说 ,借问榆花早晚秋。” (卷四 )《春风》 :“轻花细叶满林端 ,昨夜春风晚色寒。黄鸟不堪愁里听 ,绿杨宜向雨中看。” (卷十二 )刘允济《琴》 :“昔在龙门侧 ,谁想凤鸣时。雕琢今为器 ,宫商不自持。巴人缓…  相似文献   

6.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曹植《叙愁赋》“承师保之明训,诵六列之篇章”句中“六列”一词,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认为“于此不可解”,而校改为“列女”。清代孙星衍曾指出“六列”是指《列女传》中的六篇。此外,“六列”有时还是帝王后宫不同等级妇人的总称。  相似文献   

8.
元散曲家乔吉《天净沙·即事》凡四首,尔来多有孤立地斥评《其四》,认为“莺莺燕燕春春”为“丑态百出”,“无意境可言”等等。本文觉得乃自然天成,清丽婉约,抒写性爱之佳品也。  相似文献   

9.
莫愁女在我国古代是影响很大的文学故事人物,然而正是在此著名的人物身上,古往今来却产生许多讹传和误解,我们曾为此撰文加以辨析。前不久,又出现了一种“石城莫愁并非女子”之说。此说见于广东中山大学编辑出版的《历史大观园》一篇题为《“石城莫愁”并非女子》文章。(载该刊1989年第五期,作者黄飞英)中。文中提到古今三莫愁,即洛阳莫愁、金陵莫愁和石城莫愁(按:即湖北钟祥石城莫愁,我们称之为“钟祥莫愁”;但由于钟祥县古属竟陵郡  相似文献   

10.
“雨”作为一个原始的古典意象,潜藏着复杂微妙的“心象”内容。当叶维廉早期的诗歌《赋格》和《愁渡》都不约而同以“雨”这个原始意象结束全篇开始,“雨”几乎变成了叶维廉诗歌中极富意义的语词,显示了原始意象融贯古今震撼心灵的神秘力量。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