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朱熹读书法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虽其宗旨是指导读书如何落入理学的窠槽,但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仍有许多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在整体透视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其中关于读和思、言与意、虚与实等关系的见解,对于我们当今语文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哲学家.他不仅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成就,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较高的造诣.研究朱熹的书法风格及书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化巨匠,也有助于我们对当今书坛各种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元气本体论得到了明、清唯物主义者王廷相,王夫之和戴震等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体系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则得到了宋、明的唯心主义者朱熹等的肯定和发扬。张载的心理思想较为系统,对普通心理的基本内容均有涉足。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张载的学习心理思想。一、学习的意义关于学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是很丰富的。最有代表性的是荀子,他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相似文献   

4.
朱熹在思想主题上对程颐的继承与发展,是朱熹思想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我们把朱熹理学划为程朱学派?程朱学派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朱熹思想主题与程颐思想主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我们对程朱理学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入一些。 一 思想主题,指一个思想体系中最核心、最能反映其本质和特征的论题。什么是朱熹思想主题?我们认为在理论上可以这么概括,即:将封建伦理纲常固化为民族社会心理,作为塑造人们社会心理、主观自觉的根本内容。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的封建秩序、纲常与主观的心理意识的融合渗透为研究对象的。按朱熹的话说,可以精炼为这么几个字:“天理至上”,  相似文献   

5.
朱熹主要精力用在阐发圣贤之学上,他著述宏富、弟子众多,平生讲道之功目不暇接。然朱熹自幼喜好书法,凭借渊博的学识修养和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朱熹成功地构建了其理学家的书法理论。朱熹对书法的认识闪烁着真知灼见,对后世的书法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的书法声名远播,"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圭璧"。其书"意致苍郁、沉深古雅",为南宋著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朱熹为了使人得到“气象近道”的人格境界,对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扩展.朱熹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儒家“诗、乐、艺”教思想和道家山水育人观念,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富有创见的审美教育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学”“践”“养”“化”“熏”等五个方面,形成了具有完整性和互动性的中国古代化育体系,丰富了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理论,对今天的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朱熹从"尊理体道"出发,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教育心理思想,如他认为教育能改变人性、突出"天理",使"人心"服从"道心";在学习心理上,认为学习其实就是"积累"和"贯通"相结合的过程;强调要采用正面引导为主的方式,主张对人的品德心理的培养与训练要从小开始;根据差异心理,他明确提出了"圣贤施教,各因其材"的命题;认为能够使用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富有心理学意义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等。他的这些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与教师心理品质等教育心理观念,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 ,其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批判地继承朱熹的德育思想 ,尤其是他的关于常规教育的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所进行的中小学德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道家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道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书法的影响也日益表露出来。道家思想一个重要的基本点就是重无轻有,道法自然,入道通灵,技进于通,这种思想经过老庄阐发之后,深深地渗透到了古代一些书法家、书论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书法实践及书学总结,从而为我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和美学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哲理启发。一、道家自然观对书法的影响先秦道家认为,“道”是一种无形无象,自本自根,极尽玄妙的形上存在。它超越一切具体的事物,但它又无所不在,它不仅是宇宙衍生之本原,同时还是人和万物变化之根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其说是建立了庞大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还不如说是发展了孔孟的心性之学,从而使中国哲学对人生问题的研究开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整理和发掘这一份思想遗产的理论意义在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儒家的心性之学。其实践意义则能使我们在建构现时代道德的过程中获得些许启迪。为此,本文拟对朱熹理想人格思想作一初步的探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德兴市近50年出土一批宋代墓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德兴墓志中所涉及的各大望族之间联系密切,十分注重家族外的交往。这些家族重视儒家文化,书法受儒学雅正思想的影响。他们既从书家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李阳冰的作品中取法,又将朱熹中正的书学思想作为艺术追求目标。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朱熹、黄庭坚、苏轼等人对南宋书法的深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略论朱熹的荒政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荒政思想与实践在中国古代荒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由于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太大 ,所以学术界多注重对朱熹儒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贡献的研究 ,而对其荒政思想与实践 ,虽有提及 ,但尚无专论。本文试图对朱熹安民、恤民、为民的荒政思想 ,及首创社仓制度、利用赈灾钱粮兴修水利、不辞劳苦救灾活民、敢于弹劾救灾中的不法行为、为救灾献计献策等实践活动 ,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历史上阶级关系变化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朱熹继承思想遗产,并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和应用,把古代的民本思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天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与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有根本区别,但也有批判地继承的一面,研究和弘扬包括朱熹民本思想在内的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文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7.
朱熹的存世文本中可以挖掘出朱熹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在《小学》、《童蒙须知》、《近思录》和《朱子语类》中得以体 现。相比较古代教育中枯燥的师训弟背的教育模式,朱熹更为重视问答式与陪伴式的教育方法。这与李普曼和马修斯所主张 的philosophy with children的儿童哲学理念较为类似。于是,我们发现这种风靡各学术圈的教学法,竟然源自中国已有的 哲学精神。进而,挖掘朱子理学中的儿童哲学思想,便具有一定的可能性。需要明确的是,探讨朱熹的儿童哲学,既要尊重儿 童哲学的发起者李普曼对儿童哲学所下的定义,亦要挖掘朱熹儿童哲学的独有特色。朱熹的儿童哲学需要包括教师主导、价 值引领等方法论层面,也包括天理意识的本体论、格物致知的知识论及修身至德的伦理学面向。综上,既可回答朱熹儿童哲学 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亦可为中国儿童哲学的研究开辟一条可行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儒家注重现实“游于方内”而善讲“人道”,遭家注重超现实“游于方外”而善讲“天道”,两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完全为此两家的学说所支配。书法是中国独有的古老而辉煌的传统艺术,它从产生之日起,就逐渐以它那活泼的线条、精巧的结构、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今天,当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古代碑帖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书法这  相似文献   

19.
两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述。在朱熹哲学中,两一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朱熹的两一思想渊源于《周易》、《老子》,集了宋代哲学家有关这方面思想的大成,是张载的两一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一、朱熹两一思想中的朴素辩证法“两一”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民国学者汪震、江恒源、陈钟凡、陈青之等从心理学的层面对朱熹心性论作出分析,并对其心理学思想作了阐述,认为朱熹对心、性、情、欲、意、志、才、知觉、思虑等心理要素作了界定,对各心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建构了初步的心理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分析朱熹的心理学在宋代心理学乃至中国古代心理学史上的地位。这种从心理学层面对于朱熹心性论的研究,不仅是民国时期朱子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