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60年代出生的这批学人当中,有一个声音已无法让人背过耳去,岂止是"无法背过",简直是欲罢不能,非听不可:必须从根子上救治业已腐败透顶的中国学术!他是河北曲阳人,我把他的这种时而激越时而深沉的忧患呐喊唤作"燕赵悲歌".  相似文献   

2.
在60年代出生的这批学人当中,有一个声音已无法让人背过耳去,岂止是"无法背过",简直是欲罢不能,非听不可:必须从根子上救治业已腐败透顶的中国学术!他是河北曲阳人,我把他的这种时而激越时而深沉的忧患呐喊唤作"燕赵悲歌".  相似文献   

3.
士林君,近好:《新道德主义》收到多日了,也基本上看完。你平常发表的论文,我一般是不大看的,觉得那是你的心灵的火花。殊不知非也!相反,倒使我大为惊讶——原来,你除了搞鸿篇巨制之外,还在不断地“打思想战线的游击”。前者是纯学术,后者则是“思想家”了;前者使人见到你“磨剑”的硬功夫,后者使人感受到你思想呐喊的巨大威力。君不见,当代中国的文化批判的喧闹声,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然而却没有一种声音是“扎根于深层的历史土壤”,是“豁出性命的人生主张”,充其量也仅仅是一种凑热闹而已:或者是哗众取宠,或者是标新立异,或者是鹦鹉学…  相似文献   

4.
从标举“新道德主义”的人文旗帜看,《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生命本体论》一文当属《新道德主义》这本文集中最重要的篇什。新道德主义者为什么只是“一个”而非“一群”呢?这一质问,不由使人想起相传是丘吉尔说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三十岁以前不是自由主义者,他肯定就是没有心肝,而如果过了三十岁还不是保守主义者,那就是没有头脑。”知名青年学者刘士林当然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但是,这篇文章乃至这本文集却隐隐约约地显示了一个有头脑的人“以手援天下”的时代性尴尬。由此,作为与这个时代有着密切关联的生存者和诠释者,我们显然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施依秀 《人文杂志》2004,(1):102-105
进入 2 0世纪以来 ,西方知识与中国道德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鲜明主题。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 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 ,每每现代西方知识冲击中国 ,都伴生出一场场激烈的彻底批判中国传统道德的风暴。人们通过西方近代启蒙主义的单向玻璃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一种片面的印象 :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旧道德在扭曲人性的同时也制约了中国的现代化 ,所以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主体结构一天不瓦解 ,一天不砸烂孔家店的传统仁义道德 ,国人就无法摆脱中世纪的心灵枷锁 ,也意味着将被拒绝在现代文明世界之外。然而从世纪初期的“科玄大战” ,到 80…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过:“我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他以此为起点,到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伟大先驱,经过了艰难、曲折、漫长的历程。鲁迅的这段思想历程,与中国现代革命史血肉相联。“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曾经伪造过一个假鲁迅,把他捧为“天才”和尊神,用来打人、整人。另外还有些论者、研究者,喜欢拔高鲁迅,把他同中国革命分离开来。这不仅歪曲了鲁迅,也歪曲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革命的历史。其实,鲁迅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知识分子,曾经“背着因袭的重担”,作为受资产阶级思想学术影响的民主革命者,  相似文献   

7.
盘点百年中国学术得失,人们发现,话语模仿没能实现话语转换,反而蛀空了中国学术的灵魂,落入民族失语症境地。这推动人们进行逆向反思,要求推行学术话语本土化。在刘士林的《新道德主义》文集中,不但提出了这种要求,而且依此进行了某种具体研究。这对于民族学术发展具有积极探索意义。但是,我却担心,故土不一定就是厚土。如果不是深入分析中国学术的历史和现状的深层原因,而是简单地采取退回旧路的办法,那么,恐怕未必尽皆得当,本土化要求所饱含的思想独立与创新冲动也难以成真。一、话语“国籍”大体上,学术话语本土化这一要求有情绪的和理性…  相似文献   

8.
<正> 1958年元旦,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张君劢联名发表题为《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宣言,称:“中国学术文化当以心性之学为其本原”。“此心性之学,正为中国学术思想之核心,亦是中国思想之中所以有天人合德之说之真正理由所在”,“乃通于人之生活之内人之与外及人之与天之枢纽所在,亦即贯通社会伦理方法,内心修养,宗教精神,及形上学等而一之者”。(参见牟宗三等:《中国文化与世界》,《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当代研究趋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124页)可见,现代新儒学极其重视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9.
新理性精神和交往对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与繁荣当代中国学术。学派建设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今日中国必将出现一个以大师辈出、百家争鸣、学派林立为主要标志的学术繁荣时代。为此“当代中国学派建设”专栏。旨在为这样的时代的到来做一些灌溉、培土的工作。本专栏重在“建设”二字:凡能自成系统、自圆其说的原创性学说,都可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争鸣,而学派正是凭借这种讨论与争鸣逐步地形成起来。  相似文献   

10.
论严复中西道德比较与结合李承贵,赖虹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启蒙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其中“新民德”、改铸国民性格是他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严复认为,西方“贵信果、重少轻老、喜壮健而无所屈”①的国民性格很值得中国人效仿,但这种国民性格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这首诗是黎·木塔里甫在1938年10月写的,当时他只有16岁,他在这首诗里显示出来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才华,不能不令人惊叹。诗的起句,就很有特色:中国!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中国!”“中国!”各占一行。这种深情、坚定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挚爱和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他旗帜  相似文献   

12.
胡适是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过突出贡献。“五四”运动以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此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开始逐渐分化。在这个分化过程中,胡适接连就西方的“主义”与中国的“问题”,写了三篇文章,表明自己对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的新思潮的不同看法。文章写于“五四”运动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错综复杂,良莠难分。这时期的胡适,一方面还是一个抱着救国救民愿望的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斗士;另一方面他思想上又顽固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崇尚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处在逐步向资产阶级右翼转化的过程中。因此,“问题与主义”的文章,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涌进,我国理论界和高校学生中先后出现过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和实用主义热等。这些“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各自持续的时间不长。还有一种“热”则不然,它是“逐步升温”的,开始时还不为人们所注意,后来才慢慢感到它的炙人的“热度”,这就是“康德热”。 人们知道,在康德哲学中,深刻与浅薄、精华与糟粕并存。关于康德在哲学上的贡献,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梅林曾在一篇纪念康德的文章中写道:“对美学所作的科学论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又是一位在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探索研究上有过重大贡献并提供了巨大教训的复杂人物。他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思想哲学、政治行为呈现曲折多变的形态,他的丰富厚重的学术著述表明他在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史,尤其是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作为社会科学家的陈独秀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最大、成就最辉煌,贡献最积极的便是“五四”时期主办《新青  相似文献   

15.
阎锡山与传统儒学郭学旺阎锡山是中国近代军阀中的不倒翁。他在统治山西的38年中有独特的“权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与阎锡山的“统治术”,究竟有何思想渊源?对阎锡山的军阀生涯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本文试作初步论述。一、“公道主义”与“人治”思想中国传...  相似文献   

16.
彭玉平 《江淮论坛》2013,(1):148-153
舒芜是当代学有多能的杂家,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对唐诗和近代文论用功甚多。他认为陈子昂所拥有的迎向伟大、通往永恒的诗心,已经为“盛唐气象”昭示了内质的端倪。他对杜甫的《秋兴八首》、韩愈诗歌的“狠重奇险”与“不美之美”的特色、李商隐诗歌对平等爱情的追求等的高度评价,都显出舒芜别样的理论眼光。舒芜对近代若干重要的文论家、文论著作、文学流派也作了颇为深入的考察,他在与人合编《中国近代文论选》的前言中贯穿着变与不变的基本思路,将近代文论的历史传承性和因时而变的特征对应来谈,宗旨是为新文化运动的到来铺垫好扎实的思想基础。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往往蹊径独辟、颇多感悟,应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科学中各门科学普遍使用“行为”这一概念以描绘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天文学家说天体的行为,物理学家说原子分子的行为如此等等。但在哲学和伦理学范围下,行为一词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今中外的思想史上,大多数思想家认为行为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只是人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才称得上行为。如中国古语说的“言必行”、“行必果”,都是用行表示人的有感情有思想的活动。欧洲哲学伦理学史上也有不少人称人是社会的、理性的动物。亚里土多德说过:“人的功能,决不是生命,因为就是植物也有生命。”而人的真正功能就是人类活…  相似文献   

18.
<正> 胡适的思想模式一般说来,胡适的思想中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素。有时,他全面谴责中国传统,但却经常主张要逐渐地、“有机式地吸收”西方文化。1929年他以提倡全盘西化而著称。胡适在晚年是一个文化民族主义者,宣称他的文化学说的目的是使“古老的(中国)文化重复活力”,但他并未对此提出任何理智论证。胡适一生对很多问题的观点变化无常,但他关于中国传统和“西化”的思想混乱,却并非由于这个缘故。他后半生仍然顽固坚持他在五四时期有关中国传统和西化的每个主要观点,这倒确是他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托尔斯泰与他所属的俄国地主阶级的传统观念决裂,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激变”,托尔斯泰主义最后成熟起来。托尔斯泰主义的产生,既与作家特定的历史、民族、阶级有直接联系,也与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关系的理解等因素分不开。但值得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主义的萌发、形成以及它的内涵,还与中国古代哲学家有着不可忽视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与我国的老子、孔子的思想在不少之处是契合而“相通”的。  相似文献   

20.
以孔孟为代表人物的儒家基于对历史上治国经验的总结、阐发,提出了一套道德精英治国理论。主张以精英集团治国,实行“德治”、“人治”,主张法律虚无主义,以此建立起一种牧民、使民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关系。因此道德精英治国理论是一种不科学的、失败的理论,它导致了精英与大众的疏离,并塑造了中国百姓顺从、驯服的保守性格;它是我们在当代建立“法治”社会秩序在观念上的障碍,应当进行批判和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