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夷天下观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也是古代东亚各国共同拥有的外交理念。在由“华”与“夷”共同组成的天下中,实力最盛的中国负有维护东亚世界繁荣和稳定的使命。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2.
华夏“和”文化与民族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宗法社会以家族、家庭为本位,最终形成了“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特色,形成了包含一系列做人说教在内的“人教”文化,“礼教”便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华夏“和”文化即是由“礼教”派生的一种子文化、这种“和”文化表现为一个多维的行为文化系统。 首先,古人为了给人间之和找到一个本体论依据,便把“和”设想为宇宙天地的根本法则,这便构成了“天地之和”。《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春秋繁茂·循天之道》曰:“中者,天下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干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其次,作为“天地之和”必然反映的“人间之和”体现为“天人之和”与“人人之和”两大形态。“天人之和”是人们在处理与天的关系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在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图式中,天与人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美学与“文”———从“天下之文”说起王锡臣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范畴应是“文”,是文明、文德、文化、文饰之“文”,而不是“美”。美只是一个较大的从属范畴。这一看法涉及古典美学的重大问题,需要从不同侧面作多视角的论述,现仅从《周易·系辞》的“天下之...  相似文献   

4.
纪建勋 《学术月刊》2024,(1):164-175
作为学科的中国比较文学固然是受欧美比较文学的影响而产生,而作为研究的中国比较文学却有着不同于欧美比较文学的发生与特征,两者的最大差别在于“跨文化”这一要素,这一点在华夏文明融通递嬗的进程之中便可见端倪。佛教的传入及其已经完成的中国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佛经翻译和从中诞生的“格义”之法是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的重要阶段。基督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到今日仍然还在进行之中,却也发展出了名为“况义”的异质文化交流之道,“格义”“况义”已经成为中国比较文学之原理研究和方法论建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初,李大钊先生在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静的文化。他说:“吾人于东西之文明,发见一绝异之特质,即动的与静的而已矣。东方文明之特质,全为静的;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文明与生活,盖相为因果者,惟其有动的文明,所以有动的生活;惟其有静的生活,所以有静的文明。故东方之生活为静的生活,西方之生活为动的生活。”①这里所说的“东方文明”实即指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本文将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独特的社会氛围中所培养起来的“静”的生活情趣及走向宁静的心路历程。        …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郭洪纪在古代文化中,由于儒家伦理的涵盖,国家观和民族观始终是纠缠在一起的。儒家一向队为,“家”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国”则是家的扩大,“天下”又是国的延伸。这种由家族意识和宗法制度的扩展而形成的国家观念和世界观念,...  相似文献   

7.
《中文信息》2005,(11):30-30
广东人烹粥天下闻名,川渝火锅遍布华夏,粤粥与川锅,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样风格,而偏有人使出“调和鼎鼐”的功夫,将这二者珠联璧合,融会贯通,发明出“粥底火锅”,不可不谓是食界之奇。  相似文献   

8.
张翼 《晋阳学刊》2002,(6):92-94
电视电影化对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中国观众视听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吴子牛执导的<天下粮仓>,以饱满而极致的剧情,多变而精致的造型,大容量、深内涵地表现了华夏农业文明的政治文化,充分展示了电视电影化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和各国文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一、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什么是文明,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文明”一词,《尚书·舜典》有“睿哲文明”之说,《周易》有“见龙在用,天下文明”之说,《易经·文言》也有“天下文明”之说。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文明这一概念的使用逐渐多起来了,但其含义也不同。近代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社会分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  相似文献   

10.
漫谈中国哲学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明经历了很不寻常的历程,现在人们普遍承认,人类文明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有人预言,未来世界将是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三足鼎立”和互相冲突的时代。(享廷顿《文明的冲突》)这一看法是否成立,是另一个问题;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儒家文化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决不像某些思想史家所说的那样,已经永远成为过去,进入历史的陈列馆。它不仅在东方世界发挥作用,而且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不是什么“基础主义”或“无穷后退”,也不是过分抬高哲学的地位,而是文明…  相似文献   

11.
远古湖湘水文化的时空透视与洞庭湖船文化溯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民科 《云梦学刊》2002,23(3):55-57
洞庭湖远在华夏文明伊始之前即为汪洋大泽。居住在水边的湖湘远古各族先民们所创造的灿烂水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湖湘文明孕育出了洞庭湖船文化 ,它是世界船文化和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轩辕作舟”之说不可靠。它同视洞庭湖地区为蒙昧的“南蛮”地区一样 ,都是受了所谓中原正统文化观念的局囿。湖湘远古居民的灵感、智慧、思维和创造力 ,对中华文化构成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新形态显现“宅兹中国”的价值底蕴。因循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宅兹中国”的“中国”契合人类文明形态的生成逻辑,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精神体魄和独特形态。“宅兹中国”取义“天下之中”,经由华夏古老文明智慧与华夏先民国家理念演变而来,造就了“中国—华夏—天下”的文明脉络。千年实践沉淀为文明形态及其成果,映现着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存续与革故鼎新。面对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共存和竞争的现实境遇,人类文明新形态延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向度,不仅关联人类文明的内在规定性、整体协调性、外在多样性、未来前瞻性,而且开辟出中华文明整体性建构的理论新赛道。  相似文献   

13.
“中和”思想局限性浅论齐学广《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建立在这一观念基础上的“中和”,既包含着儒家的美学理想,又包含着儒家的哲学思想。为了批...  相似文献   

14.
在器物文化中,鼓当属有鲜明特征的一种文化形式与类别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是欢乐之声;“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鼓是正义之声;“大丧则诏太仆鼓”,鼓是悲哀之声;“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鼓”,鼓是战神之声;“腊鼓”、“社鼓”,鼓是祭祀之声;等等。鼓器与鼓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关于鼓的书籍微乎其微;而对鼓进行文化体认,更可谓凤毛鳞角了。令人高兴地看到,在时下的文化研究热中,出现了一本由严昌洪、蒲亨强先生著,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鼓文化研究》新著,十分耀眼。…  相似文献   

15.
太伯奔吴,是中国古代中原与东南地区文明交流,华夏与吴越民族相通融合的重要标志。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丰富和弘扬,对于长江下游吴文化区域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一、以让季历,至德风范孔子赞颂:“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撰《史记》,作《世家》三十篇,列《吴太伯世家》为第一,在“太史公日”时,一开头就引述孔子的这句赞语。他们如此推崇太伯,是很值得后人认真思索的。在中国历史上,一次次频繁的改朝换代,往往伴随着狼烟滚滚,刀光剑…  相似文献   

16.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的直接诠释,它意味着一种全面深邃、具体而微的文化理想。这就是,当下地打开天下,个体地接纳全体。这意味着,这一理想既表达了一种宇宙论的全体视野,也表达了个人在其日常生活的当下承担世界的责任意识。而这样一种文化理想必须通过“艺”才得以在个人的生活申展开,中国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必须被理解为“六艺”之学。而在当今时代,中国以及世界与中国自身的脱离,恰恰就是与这样一种文化理想的脱离,由此一脱离进而导致了我们的文化与自然、与天下、与每一个普通生命的脱离。  相似文献   

17.
针对管仲不为公子纠殉身而死,并且做了公子纠政敌齐桓公的相这一史实,《论语》中子路和子贡问孔子管仲是否为"仁",孔子以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和匡正天下为由,许管仲以"仁",而不是以小忠小信、君臣小节之标准评价管仲。这表明了孔子所主张的"忠"是忠于国家天下之"大忠",而非仅仅忠于国君一人的"小忠"。从国家民族的统一、天下的和谐太平、华夏文明的保存和延续等角度出发,强调忠信于国家天下,推崇对国家天下的大忠大信,是孔子评价管仲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在孔子看来,只要有功于华夏文明、忠信于天下民众,就是大仁大义、大忠大信。  相似文献   

18.
大道为中——试释中国传统的中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地之中"的理念源于先秦时期中岳嵩山及其周围地区。由中域而"中文化",其要义是"大道为中"。道者法则也,中者正道也,故中乃大道,焉不遵之。"中文化"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溯源和彰显。"大道为中"是对我国哲理的新探讨。分析论证中文化,对于把握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精髓、完善中国文化的架构、促进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作为传承与创新华夏文明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钱穆是一个真正的文化进化论者。由钱穆创发的三大范畴“人文演进”、“文化生命”、“协调动进”,已然构成一完整的有进化意义与现代价值取向的历史文化观。在现代新儒学中,它向人们昭示只有动态的、协调的并且以合于自然为原则的人文社会历史演进,才具有文明持续不断的“常道”之价值。钱穆预言:人文之最高演进,即是自然之最高可能。人文演进观还展显出钱穆作为文化进化论者所已具有的超越的“世界史”眼光,钱穆极为肯认的“人文化成天下”,就是在文明大势的演进过程中实现的。将钱穆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调,应在新的历史背景中透视钱穆全部文献而重新改写。  相似文献   

20.
一、民法是文化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是“人”化、“文”化、“伦理”化、“本质”化的人类历史运动,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体系为核心,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知识、艺术、制度、习俗等要素构成的文明建树,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或意义之网。”(吉尔兹语)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化本质,同时把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普遍心理态势与行为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人及其世界的优化,作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