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的古典神话学主要把神话看作是野蛮人慑服于自然威力和由于经验匮乏所产生的“好奇心’而对周围世界采取的阐释方式。而二十世纪人类学家们,由于他们更深刻地研究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现实,看到原始神话不是前人所说的仅仅作为幼稚的联想,而是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现象,因此提出,神话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手段,一种需要。神话作为与宗教礼仪和世俗生活相辅相成的特殊“意识”形态,不但表现为观念形态,具备某种文化特性和社会意识的历史特征,而且还代表了某个自成一体的宗教和社会生活形态或文化体系。二十世纪的神话研究把学者们带入巫…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哲学的先驱,哲学却是宗教的叛逆者。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人类视域逐渐扩展:人走进了自己的意识。“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随大夫季梁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虹公三]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  相似文献   

3.
凌濛初的新贡献──“二拍”平议王枝忠列宁的下面这段话常被人们引用:“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卷《评经济浪漫主义》)这确乎是历史地唯物地评断历史人物功过的根...  相似文献   

4.
一、“灵魂的猎者”遭遇灵魂的拷问 伏尔泰有句名言:“写出灵魂的历史。”中国有句老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灵魂是深藏于躯体之中的,往往云遮雾罩,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然而,茨威格的笔犹如一把外科手术刀,把人“灵魂迷宫”的犄角旮旯,纤毫毕现地展示于读者面前。茨威格不仅小说写得精彩,他的传记更富有魅力。他写文学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和写法国大革命前后历经几朝而“代代红”的富歇的《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等,对一个个历史人物,条分缕析他们表相遮蔽下的心理变化及意识流动,犹如一幅幅“心电图”。用茨威格自己的话说,是探索“激情的黑暗世界中的幽明相连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早期的社会主义者都把自己视为理性的代表,他们的使命几乎和天使一样神圣:宣示理性,解救人类。他们无疑是高尚的人。但当其把社会主义与基督教的天堂相比照时,也就使他们的理性带上神圣的光环。马克思力求将社会主义还给人类自身,但他的后继者,特别是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编写者们,又习惯于把社会主义当成一门“科学”,他们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把这种“科学”灌输于社会,而社会主义者都是,或都应该是将自己的私利排除在外的。与此同时,他们也要求民众“大公无私”,只有这样,才是社会主义,才会有民众的幸…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各种新的方法论的尝试,尤其是解释学的引进,使一些文化史学者不再执着地相信可以由当代人复原出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或真精神。他们宣称:“我们不是要到历史文化中再现或复兴历史文化,我们真正关切的是要到历史文化中解释或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摆脱我们对自身的迷惑,从我们自己的人文价值的困局中摆脱出来。”(殷鼎《中国文化与解释意识的危机》,载《知识分子》1989年第1期)因此,这些人放弃或者至少是部分地放弃了对中国历史文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故事新编》以愤世嫉俗的强烈讽喻性构成自己的美学力量。理想精神的解体、消亡与“小东西”们的鱼活伶俐 ,在作品中始终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 ,这是鲁迅关于中国古今社会史的独特发现和中心表达。其跨越时空、古今指涉的艺术意蕴 ,主要依赖于“杂文”意识的渗透 ,小说的作意和文体 ,在整体上都富于杂文意识。中国“五四”后的新历史小说在其发展进程中 ,从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到“新历史主义”小说 ,与《故事新编》都有割舍不断的承传关系。它们也每每生发出可供借鉴的正反两方面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8.
理性主义发展观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蒙昧走向文明、从野蛮走向理性,这是人类的进步,是社会的发展。理性地筹划自己的生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但是,如果把理性作为人类活动的唯一根据,把理性工具化,那么理性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在不同程度上正是从这一侧面来理解、规定和运用理性。一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地颂扬理性和崇拜理性是从启蒙运动开始的。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们高举“理性”的旗帜,把“理性”作为裁决一切的唯一权威。他们崇拜理性,以理性取代“神性”。理性主义思维方法成为主宰学术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一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使命,其中隐含的逻辑是现实世界还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考虑到人类的历史解放始终是马克思其思想之主轴,所以,此处的现实世界应理解为人类仍处于不解放的状态。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是人类迄今为止仍然处于历史虚无主义迷雾的笼罩之中,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或显或隐地阻碍着人类解放的实现。基于此,马克思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在批判中完成了对它的超越,进而创建了新唯物主义。其主要体现是:确立真实的历史前提;生成具有社会精神的人;形成自觉的历史意识;从事现实的历史实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这些深刻见解为我们反思与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围绕“从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的实践进程中考察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若干基本观点,探讨了《手稿》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科学价值。文章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都是与使人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发展史相一致的,美,应当放到人类的全部实践进程中考察;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成为人的感性意识的对象,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获得审美;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客观事物规律性(“真”)和人自身“内在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目的与要求(“善”)这“两把尺度”来进行实践,通过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的不断趋于完美的统一来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目的,通过对于美的追求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伦理起源于人类对某些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伦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对个体生命终有一死之命运的反思,亦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焦虑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面对死亡而产生的生存智慧。如果没有人因惧怕死亡而产生的“恐惧感”,人就不会去敬畏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也不会在敬畏感的基础上形成最初的“道德”或“善”。这种“道德”或“善”,亦即“敬畏伦理”。“敬畏伦理”是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畏伦理是人类自我立法的道德基点。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类起源的价值分析─—学习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体会张书琛恩格斯谈到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时曾深刻地指出:“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被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五四以来的进步的新文学作家差不多都在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同时又进行着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被鲁迅等作家们开创下来以后,便一代一代地传延着,不仅推动着中国作家自身的思想建设,而且也为他们的创作增添了新鲜特色。这种“自我批判”意识,非但没有影响、束缚他们的创作,反而进一步深化、发展着他们的创作。以鲁迅为例,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就认识到“改造自己”的重要性,“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热风·六十二·恨恨而死》)他所从事的“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思想启蒙工作,是紧紧连结着自身的思想改造的。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他是不断地用正确的思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进而用马克思主义来“煮”自己的“肉”的。他有  相似文献   

14.
近读《遵义沙滩黎氏家谱》,萌生这样一种认识:家谱的文献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谱学的发展而逐渐加大的。《黎谱》对明清黔北社会的折射,便是一个例证。一 尽管在一些家谱的“序”中,声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之有史,则兴隆,家之有史则昌盛”,有意识地将修谱抬到“治国齐家”的高度,以突显家谱的重要性。然而在众多的史学家们的眼中,只把家谱视为一种记载家族世系的图籍,一种世系表,是家族自己用来“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①的家庭读物。故除了为政者在选官成叙功时援用一些谱记外,治史的人往…  相似文献   

15.
领土掠夺从来是沙俄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也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一系列中俄不平等条约的中心内容。多年来,苏修历史家们费尽心机地歪曲事实,捏造历史,把这些武力逼签的割地条约描绘成“丝毫无损中国主权”的友好条约。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国际法理论的角度大做文章,妄图证明沙俄侵吞中国领土的“合法性”。苏修历史家米亚斯尼科夫今年春天专程去英国讲学,就是抱着这个目的。他在题为《东亚国界的理论问题》的报告中,恶毒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实在论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实在论的本质特征郭贵春伴随着二十世纪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人们愈来愈从远离经验的意义上,把科学仅仅看作是一系列特定陈述的集合。这种状况强烈地“刺激”了科学实验家和实验哲学家们的“自尊”,他们将比视为“不可容忍的忽视实验的倾向”。因此,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其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它是从政治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政治意识。这种政治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忧患意识又是祖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智慧,也是先驱们必备的政治素质。黑格尔不止一次用米混尔巴的猫头鹰入夜才开始飞翔的现象来比喻哲学家当社会濒于没落而出现,毫无例外,每当国家多难,民族危亡之秋,也正是先驱们忧患意识凸现的时候。屈原忧愁忧思而…  相似文献   

18.
一、民法是文化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是“人”化、“文”化、“伦理”化、“本质”化的人类历史运动,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体系为核心,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知识、艺术、制度、习俗等要素构成的文明建树,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或意义之网。”(吉尔兹语)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化本质,同时把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普遍心理态势与行为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人及其世界的优化,作为整体…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崇势利而羞贫贱”思想辨析智芬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设《货殖列传》,肯定了作为布衣匹夫的“货殖”家们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宣扬了逐利求富的思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把司马迁这种经济思想斥之为“崇势利而羞贫贱”。其实,“崇势利而羞贫贱”恰好...  相似文献   

20.
大千世界的演化,首先是物理世界的历史,其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世界的历史,最后是文化世界的历史.物理世界是无机的,生物世界是有机的,文化世界是超有机的.如果我们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的开放体系,那么,人类的出现及其文化世界的创造,则不过是整个宇宙间自然创造力的延伸,而人类的意识则是人的心理生物机制的发展伴随着文化世界的创造衍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把人类意识的发生、发展放到整个宇宙开放体系中去观察。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化世界,就使自己与生物、物理世界之间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介.人类意识的发生、发展虽然与生物、物理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作为“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或“意识到了的本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0、36页)的出现,则主要是人的心理生物机制与文化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