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点集萃     
【高等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顾明远在《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文章指出:科学精神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高度物质文明的世界,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创造着为人们享受的物质财富,另一面却在制造着毁灭人类的武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为了争夺财富而争斗,为了财富而不惜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如果再不理性,前途只会是自我毁灭。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是呼唤人类理性的回归。高等学校是社会的最高学府,是知识的殿堂,它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而且培养着社会的知识群体。…  相似文献   

2.
论点集萃     
信用缺失的原因探析(等6则) 【信用缺失的原因探析】顾青波在《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目前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体制阻碍,也有管理漏洞;既有各主体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他认为影响信用缺失的因素有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两方面。(一)正式约束。所谓正式约束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细则,…  相似文献   

3.
论点集萃     
【艰难,然而必须的选择】任剑涛在《东方》(2003年第4期)发表文章《专业与公共:转型社会知识分子的志业抉择》指出,中国正处于转型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社会的惯性状态与现代社会的新兴架构在相互撕咬、牵掣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知识分子是时代的敏感者,也就是被时代撕咬和牵掣的前沿主体。在两端之间,即知识分子之作为现代社会的专业人士、与他们作为现代社会正义的干预者之间,知识分子为着平衡两种需求,便日益处于艰难的抉择状态之中。以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作为自己的傍身依托,还是在专业之外同时有志于关注社会公共问题,抑或专注于社会公…  相似文献   

4.
论点集萃     
【农民何以增收减缓】韩劲、黄雷在《中国改革》(2002年第6期)上发表如题文章指出,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滑,且下滑幅度呈放大趋势。这不仅抑制了农村消费增长,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作者认为农民增收减缓的原因,首先是上一轮农业制度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收入增长的能量已经释放完毕,新一轮制度创新没有跟上。农业的持续发展是需要持久的创新支持的,因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社会化要求没有得到相应的制度保证与政策支持,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大幅度下降即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5.
论点集萃     
沈从文的理性文学观(等7则)【沈从文的理性文学观】张光芒在《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发表文章认为,在沈从文艺术心灵的深处,隐藏着一个非常理性化的、充满了形上冲动与思想家气质的自我,体现为一种独特的现代理性文学观。其特色表现在哲学层面上,是以理性精神为中介将意志与人的道德实践、理想信仰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等结合在一起探讨,并最终指向了人的自律性与创造性;文化层面上,他坚执自己的启蒙理想,即用“爱与合作”、理性与知识“粘合”民族新的微型机,这在政治成为信仰的时代氛围中,无疑是独标高格的;在主体心灵…  相似文献   

6.
论点集萃     
【艺术的现代性与现代派艺术】崔清明在《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人们对艺术形式的追求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总是沿着真、善、美这条人类最初的审美原则的主线发展而来的。而现代派艺术的发展,则违背了这一原则。从它一开始就存在着太重视主观而轻视内容、注重形式美而抛弃自然美的倾向。所以,它在兴起时就是残缺的,也决定了它将逐步走向衰落、保守、陈腐的必然。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到后现代艺术,以至近几年来我国出现的一些诸如前卫艺术、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流派,其作品完全超越了人类审美标准的底线,表现为否定艺术…  相似文献   

7.
论点集萃     
【魏晋时代门阀势力的钳制与知识分子的焦虑感】张银堂在《文史哲》(2003年第3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门阀势力的兴起是魏晋时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东汉以来的士族阶层演变为门阀势力,并开始对社会进行奴役。门阀势力的兴起,破坏了封建政治的正常运作机制,造成了社会空气、政治空气严重污染并逆转,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激起了异乎寻常的反抗。首先向门阀势力发起冲击的是有名的“竹林七贤”,尤其是他们的领袖人物阮籍和嵇康。他们的反抗首先是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其次是对虚伪的礼乐名教的批判;再次是行为怪诞、反常,…  相似文献   

8.
论点集萃     
【“权力梦”背后的思考】田建民在《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10期)发表如题文章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领衔人物谈歌,在200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城市传说》,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作家关注现实的热情,并以其敏锐而独特的感性体验和超前的理性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震撼。《城市传说》的整篇故事是围绕袁家梁要当市长(后来改为让他的侄子去竞选市长,而他做幕后操纵的阎恒元)来展开。为了竞选,动用了电视台、报社等宣传工具;对上级内定的市长候选人许行副书记造谣诬陷,使之自动退出竞争;计划贿赂…  相似文献   

9.
论点集萃     
政府行为与市场秩序混乱相关分析(等7则)【政府行为与市场秩序混乱相关分析】任太增在《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的集中表现是经济行为的非市场化倾向,而这种倾向根源于计划经济的惯性导致的政府的非市场化行为。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根据政府行为与市场秩序混乱的相关程度,把市场秩序混乱的表现归为两类,一类是由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带来的混乱;另一类是由政府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混乱。由政府行为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违反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政…  相似文献   

10.
11.
论点摘要     
《宁夏社会科学》2000,(2):50-59
试论宁夏老龄化的现状和对策 曹寒轩 根据不全面观察,宁夏在对待人口老龄化上存在以下问题:认识上不够到位,显得滞后;组织上不够到位,显得松散;管理上不够到位,显得无序。 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需做到: 1.解决认识问题。即老年人是社会的包袱、是累赘,还是是社会的财富、是宝贝。宁夏老年人口的构成有两方面与别的省区不同:一是有相当一部分陕甘宁边区的老干部;二是有相当部分50年代后期从全国各地支援宁夏的科学技术人员。他们为祖国和新宁夏流过血和汗。所以说老年人是社会可贵的财富,是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年代一支不可缺少的人才资源。 2.老龄工作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要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就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并建立必要的老龄人口档案,使一些身体健康的、学有所长的老年人为社会发挥余热;二是在退休年龄上不搞一刀切,让一些五十余岁、各方面成熟的干部和技术骨干做好传帮带工作;三是营造养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开展多样化的为老龄人服务的文娱体育活动,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老同志、老职工创造一些旅游、参观条件。 总之,只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就一定会把宁夏的老年事情办好。 [作者:中国民主促进会石嘴山市委员会石嘴山 753000](责任编辑敬军) 对宁夏老龄工作的几点意见 吕凤鸣 据有关方面推算,1998年宁夏60岁以上老人约有33.86万,占全自治区人口的6.34%,银川市新城区、老城区60岁以上老人比例约占10.26%。作为一个老龄人,我想就宁夏老龄工作谈一些个人体验和想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个人的一生工作年龄,如按一般大学毕业及学位年龄20~25岁计算,到60岁退休,工作时间不过35~40年,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为70~80岁,按此计算,退休后还有约10~20年时间,占工作年龄的1/3~1/2,若再延寿至80岁以上,退休后的时间还将更长。那么,如何做好老龄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各方面入手: (1)加强舆论宣传,使全社会都重视老龄问题。 (2)重视老年人老有所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3,(1):237-242
协商治理与人权实现具有本质的一致性王浦劬撰文《中国的协商治理与人权实现》指出,中国的协商治理前提是对于人权的尊重和维护。公民权利的平等自主独立、权利义务对称是协商治理得以进行的权利基础和政治条件。从协商治理的政治属性、前提基础的分析可见,公民政治权利是协商治理有效运行的法律和政治基础。协商治理的目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11):241-246
资源分配的公平是社会安定和繁荣的基础顾肃撰文《论分配正义的平等观》指出,正义的首要原则是平等,而关于平等的要求却存在着基本观念上的分歧。大多数政治哲学都承认某种形式的平等,问题在于给所支持的平等观以准确的界定和论述。平均主义所要求的结果的平等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是历史上众多社会革命的口号和纲领,但却存在实施上的巨大困难,甚至部分实施都可能导致养懒汉、破坏社会创新和劳动的积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12):231-236
青年黑格尔的现代性反思俞吾金撰文《现代性反思的思想酵素——从青年黑格尔的眼光看》指出,黑格尔是把现代性作为问题来看待的第一位哲学家,他对现代性问题的探索始于青年时期。从总体上看,青年黑格尔对现代性的反思是片面的、不系统的。之所以如此,从客观上看,在青年黑格尔时代,现代性还刚刚揭开自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6):237-242
西方学者"唱盛中国"的原因剖析卢汉超撰文《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吗——再论西方"唱盛中国"》指出,西方学界"唱盛中国"学派近年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其一,中国一直是个开放型的国家,而非长期封闭保守;其二,清朝是个文化多元的帝国,而非仅仅是满人汉化或满汉双元;其三,传统中国社会有许多理性进步因素,而非一贯愚昧落后。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 《学术界》2013,(7)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2):245-250
中国改革的可能走向赵磊撰文《政治与经济:中国改革的可能走向》指出,就中国社会目前的状况而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表现较为显形和突出,当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从基本性质上看,这个矛盾目前仍属于非对抗性的。但是如果这个矛盾的内在张力以及能量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那么矛盾的非对抗性也有可能向对抗性转化,最终导致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8.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9):246-251
将人民内部矛盾带回分析的中心申端锋撰文《将人民内部矛盾带回分析的中心》指出,中国正进入一个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时期,近期便有瓮安事件、宜黄事件等,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些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后,地方政府并没有成功应对,反而显得非常被动,根本原因是在处理这类事件时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社会舆论面前失去了话语权和正当性。社会科学重建以来,学界普遍接受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以公民权为中心的抗争范式取得了支配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3):246-251
马克思哲学需要走出权威体系的怪圈冯景源撰文《马克思哲学需要走出权威体系的怪圈》指出,我国马克思学的产生较西方晚了许多年。可是,比起西方马克思学那种曲折迂回地探寻马克思哲学的方法不同,这里是直奔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体系。权威体系的秘密有大有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5,(1):246-251
中国社会重建的目标只能是人民社会王绍光撰文《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指出,社会主义中国,社会重建的目标只能是人民社会。"公民社会"与"人民社会"只有一字之差,但两种思路提供的是看待社会的不同视角与不同评判标准。公民社会的视角是聚焦社会的一小部分,即据说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愿性、民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