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从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清帝国逐步衰落,被西方列强一步步地“去疆域化”,在随之而来的“再疆域化”过程中,从《圣经》到科学,到法政,传教士的翻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翻译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西方对中国的“再疆域化”。传教士试图通过对西方文明的介绍,打破中国人传统的自我中心的疆域观念,让中国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促进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是赛珍珠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抨击西方文明凌驾于中国“他者”之上的姿态,赛氏在其中国题材小说中采取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来构建西方人自我形象的手法。其后期作品《群芳亭》即以中国主人公吴太太的视角来解读夏小姐、安德雷两位西方传教士,典型体现了赛氏借“他者”之镜反观自身的创作手法,这对强势文化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反思策略。  相似文献   

3.
商人、传教士与西方"中国学"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20年代起,来华英美新教传教士和商人通过他们在中国创办或支持的出版媒介和他们的著作,批判并否定在此之前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天主教传教士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他们认为中国文明是一种停止的、没有历史的文明;中国的民族特性是由排外、迷信和其他恶劣品质构成的;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则是以残忍、腐败为特征的,而这又与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西方关于中国的研究和著述越来越多地展现中国的负面形象.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之时,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化、科技,甚至科学方法传向中国。在研究西学东渐时,人们较多关注的是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而对传教士对汉语的研究关注不多。利玛窦、金尼阁等人用西文字母拼读中国汉字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了后来汉语的拼音思潮和运动。同时,传教士们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对汉语的研究,对后来的汉语研究的现代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教士对汉语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也启发我们对跨文化传播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代来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溺婴现象的认识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来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溺婴现象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对其进行大量的报道。传教士们普遍认为溺婴在中国各地广泛发生,他们还较为深入地调查了溺婴发生的原因、世人对溺婴的态度及溺婴导致的影响;怀有文化优越感的传教士们还站在西方文明本位的立场对溺婴现象进行强烈的批判,并极力鼓吹基督教信仰根治论,体现了其潜在的殖民主义与东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考察,在"李约瑟难题"问世之前,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传教士)们虽已意识到中国科技文明的独特之处,但也发现了它们相对于西方科技文明的落后性,并分析了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这意味着,在长时段的视域下思考"李约瑟难题"更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大政治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四次政治运动中,西方传教士采取的态度不同。他们除了对义和团运动采取敌视态度之外,对其它三大革命运动基本上都表示支持。持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社会接受西方文明的内在冲动和资本主义鲜明的扩张掠夺性。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发展和异质文化的碰撞、选择和融合。  相似文献   

8.
传教士创办的报刊是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和亚洲传播的重要媒介。近代以来,基督宗教报刊沿着海洋逐渐在亚洲不同国家或地区出现,并以沿海城市为中心,形成了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其方向大致是从东南亚一带延伸扩展至澳门、香港乃至中国本土的广州,再北上上海、天津,并以海洋中国为基地向内陆和周边地区辐射。虽然这些基督宗教报刊出自西方传教士,但对海洋亚洲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涉入却无法超越固有秩序,这便要求基督宗教报刊及其创办人在书写和言说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中国以及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的主体性。首先,这些基督宗教报刊不仅仅是对中国以及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而且是以互动的方式探寻当地人对于基督宗教、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的接受途径及其效果。其次,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们放弃了以讲经传道为主的宣教策略,转而关注中国和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的时局动向,将基督宗教塑造成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上述做法也使基督宗教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先进知识分子的好感。一方面,他们通过阅读报刊等从基督宗教中找寻救人、救国、救世的真理;另一方面,他们还将这些基督宗教报刊当作自身赖以生存的舆论平台。他们不但演绎了独特的家国情怀,还在与基督宗教的对话中充分伸张了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加快了基督宗教报刊与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文化的融合。基督宗教报刊在海洋亚洲的传播既是基督宗教在世界扩散的重要动力,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中国和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各界人士理解和接受基督宗教与西方文明的方式,还成为现代文明的成长要素。  相似文献   

9.
晚明基督教在华传教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晚期,基督教进入中国.基督教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其策略是不断变化的,最早传教士采取的是与佛教认同的策略,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改变策略,开始向儒家靠拢,并批判佛教.同时,传教士还以西方的科学知识为工具传播基督教教义,使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一定的进展,他们在中国建立了几个传教的基地,并发展了一些信徒.  相似文献   

10.
丁家立的汉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上,因为孔子的哲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其所信奉的新教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他比较了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缺点,建议发展表音文字与普及白话文,并在中高等教育中使用英语教学。通过对开封犹太入的研究,他劝告西方传教士要警惕中国文化异乎寻常的同化力。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他认为西方入应当对中国文化采取一定的妥协和宽容,把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要素结合起来,使其在中国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1.
相比1784年来华的"中国皇后"号美国商船,直到1830年才有美国第一批传教士来华,但这丝毫不影响美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传教士不仅是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美国东亚政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美早期贸易关系中,传教士与美国商人的关系、传教士鸦片贸易观念的分化及传教阵营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关系等都将美国传教士的身份与作用多元化了,这为系统研究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贸易关系带来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丁韪良的中国宗教观王美秀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在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他们一方面把中国的思想和生活习俗传到西方;另一方面也把西方的文化和宗教传到中国,塑造了中国人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从精神和职责两方面看,在...  相似文献   

13.
颜军 《21世纪》2001,(12):40-41
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中西文化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交流。在这次交流中,传教士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他们不但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介绍到中国,同时也把中国古老的文明传播到西方,对促进中西方了解沟通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越洋而来的传教士 世界新航线开辟以后,为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基督教,从十六世纪中叶起,罗马教廷开始向中国派出传教士。来华的传教士虽然国籍各异,有葡萄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波兰、瑞士等国,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而明确的,那就是“做耶稣的勇兵,替他上阵作战,来征讨这…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又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不自觉的工具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传教士所勾勒的中国全景图中,中国形象的正向价值可以说微乎其微,给予中国以落后、失败以及灾难感。传教士通过如下三方面来概括出中国的大致特征:重视繁衍,却无生命意识;伦理本位,以道德替代宗教;笃信教育,只为念书做官。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并非现实存在的中国,其原因在于以西方的工业文明形象来考量中国,以基督教学说来改变中国。  相似文献   

16.
在对华传教过程中,近代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对新文学也给予了关注和评介.本文以19世纪来华的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的一本著名的英文教会刊物<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上刊登的几篇文章为例,说明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文学也进入到了来华新教传教士们的视野中.通过对新文学的评介和传播,传教士们实际上将传教的触角深入到了影响中国现代民众精神生活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海外传教活动对美国自身产生了巨大影响.传教士及其子女的著述挑战了当时在美国广泛传播的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观念,而且很多传教士在与外国民众(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长期接触之前也曾持有这些观念.在20世纪中后期的几十年中,回国的传教士及其子女大多踊跃参与国内大量的带有进步意义的政治与文化运动,包括二战期间抗议拘留日裔美国人、反对种族隔离制度,以及推动美国对亚洲各文明的学术研究.曾经身处异乡并与外国人亲密接触的经历逐渐消除了传教士们原先的偏见,这导致他们在回国后积极倡导把美国建设成一个眼界和心胸更为开放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正> 广学会(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是英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设立的最大的编辑出版机构。中法战争结束以后,西方传教士在新的不平等条约庇护下,开始在中国内陆各地驻足。传教士在敌视氛围中难以扩大传教,于是重新审视先辈们的传教经验和教训,改变策略。传教士们认识到,中国历来是礼义之邦,中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历史角度来看,史家常以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之逼迫为中国近代化历程之开始。实际上,若从文化观念层面来看的话,其潜移默化的文化濡染迟至明末即已开始,启其端绪者即为明末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传教士们在宣扬基督教义的本职工作而外,以西方科学知识为其在中国活动的试金石,而尤以天文地理知识为重点,掀起一次次中西文化传播交流的高潮。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政治观念上也由"朝代国家"到"民族国家"演进,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乃至其后的现代化历程准备了思想观念层次的变革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五口通商时期,中国民间所见闻的西方文明主要是,租界内所展示的西方文明、洋货、宗教及传教士所从事的文化、社会活动。鄙夷不屑与怀疑惊惧交融在一起,决定了开埠初期中国社会对西人的敌视态度。中国民间对西方文明的摄取意识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出于对西方文明的钦慕,另一个层次是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