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一八九八年的变法维新,一时间轰轰烈烈,不过百日,风流云散。这时,人们才看清楚,维新派在政治上是何等虚弱。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维新派在宣传战线上确是战绩赫赫。宣传主将梁启超掌握了报刊政论这柄利器,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为阵地,“大呼天下”,连顽固派也不得不承认他有“煽惑士材,从风响应”的本事。在总结梁启超的宣传经验时,人们总要提到“报章体”,认为它是梁启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报章体”和梁启超的名字紧连在一起。然而,在当时,人们只是觉察出梁的报章文字代表了一种崭新的文章现象,却没有充分认识它的实质。以后,人们逐渐归纳了梁启超“报章体”的特点,也论及了它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论梁启超新文体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批文坛巨匠对梁启超新文体意识的形成有催化、助长之功,而且经过梁氏之文影响了当时和以后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他不但是一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家,而且是杰出的宣传家、学者和文学家。因此,他同时成为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对象。这里着重评述从文学角度对他所进行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造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在这严重的关头,为了拯救民族危亡,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变法维新的思想,他们认为,要变法,就必须改革旧的封建教育,培养维新人才。康有为、梁启超就是他们的代表。本文仅就康、梁的教育与人才思想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关于变法、人才、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康有为认为“今日中国之敝,人才乏也,人才之乏,不讲学也。”所以,“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梁启超也认为“变法之本在育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在他们看来,教育是国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站在中国封建社会秩序解体、新的社会秩序建立的边缘,以自己敏锐的视角去寻求美、发现美。在文体中,他发现了中西截然不同的美学精神;在地理中,他发现了地域造就人的性情以及性情与美的创造之关系。最终,他找到了真与趣味,津津乐道自然、人生、文学与艺术中所蕴含的真与趣味。他希望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精神,这种美学精神"精深盘郁"、"雄伟博丽",充满趣味,具有冲破旧传统的恢弘气势;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这一新的美学精神能够保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雅与华丽。这种梁启超式的情结,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发展中的一个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传奇《新罗马》、《侠情记》和《劫灰梦》中较多地使用了粤语,在广东戏曲班本《班定远平西域》中更充分地运用粤语,形成了特殊的粤语现象、创作面貌和文体形态。梁启超在小说戏曲中运用粤语,不管是出于自觉还是不自觉、有意还是无意,均反映了他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文学创作观念、文体选择和语言运用意识,透露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变革、小说戏曲创作破体为文的总体走向,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地域文化兴盛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普遍趋势。梁启超小说戏曲中的粤语现象也可以视为近代文学文体着意变革创新、融会俚俗雅正、杂糅古今中外,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地域特征的新文体的一个典范例征,因而具有独特的文体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革家、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报刊编辑和政论家。他既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又有深刻的新闻思想。本文从新闻的职能和作用、报纸的分类、如何办好报纸等三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楚辞研究在其漫长而丰富的学术生涯中,并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梁启超所处的清末民初的特殊历史位置,其研究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注重运用西方的科学实证和系统方法,同时又以多学科交叉的文化视野为其研究背景,从而开启了近现代楚辞研究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文体”的基本语言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认为新文体在引起和吸收若干外国语语法规则的同时也引进和吸收了若干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补充和完善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它将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体系以崭新的、富于魅力的言语方式引进,加以阐释,予以传播;它彻底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为白话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扫除了障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十分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他从“相夫教子”、“强国保种”、“伸张女权”三个方面阐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强烈批判了封建制度下人们对女子的错误观念,通过分析男女生理机制和引用一些学者的理论论证了女子有能力接受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倡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为中国女子教育发展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试论微型小说与近似文体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微型小说向其它相近文体的借鉴确实为自己增添了许多意趣并活跃了创作思维。但由此引起的文体模糊和混乱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和予以界限廓清。微型小说与短篇小说的文体尤为相近,与小幽默、小品文、杂文和寓言故事等叙事文体也相似却都有本质的不同,其表现出一种不可替代的客观性品格。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迅杂文文体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多,本文试从鲁迅杂文的艺术渊源角度,另辟蹊径,进行比较分析,论证鲁迅的杂文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上;取法和借鉴外国文学的艺术经验;在现实斗争中萌发、成长与发展壮大,从而开辟了一种中国文学的特殊文体:杂文。  相似文献   

13.
试论刘震云小说的文体形态郑春王蒙是独特的,他的独特的言行常常令人拍案叫绝;王蒙又是深刻的,他的深刻的阐述往往给人较深层次的启迪。最近,读了王蒙先生为《文体学丛书》写的序言,此感益加深焉。如同他以往的文章、谈话一样,这篇序言依然是笔下生辉、妙语连珠:“...  相似文献   

14.
现代歌词作为抒情文类之一种,其文体特征总体上类同于"书写-阅读"式的诗歌,但其艺术生成却是通过谱曲并以人声为传播媒介,以听觉为接受方式.音乐、人声等的介入,又使歌词呈现出有别于"书写-阅读"式诗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文本生成的非独立性和文本形态的开放性;此外,接受方式上的"直面相向"的特点,使歌词的文本生成与接受语境之间形成一种显豁的共生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英语文体学兴起以来,人们对于文学文体(Literary stylistics)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观察和描述它们各自的语音、词汇、句法与篇章的特点,亦即“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言的辅助工具,一般被列入语法的范畴,“其用法主要受语法因素所支配,并与语法上的区别有关”。那么,标点符号是否具有文体功能?它与文学风格的形成又有何关系?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捷克M.D维林吉诺娃等国外汉学家用西方现代文论研究中国近代小说,对以往这个领域的“定论”提出了挑战。他们肯定了近代小说的叙述结构和艺术技巧,并指出中国小说的转变在本世纪头十年就已开始,近代小说是“五四”现代小说的先声。但他  相似文献   

17.
叙事诗,可定义为相对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以记叙人和事物为主,侧重于事件的场面重现,其中也抒发作者的感情,表现篇幅不限。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叙事诗的繁荣时期,各种记叙时事或者个人经历的叙事诗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可当作那时的"新闻",同时作为诗歌文体特征的表征,但它在今天又算是"故事"。不管是从诗歌的叙事主体视角还是文体特征,抑或它的文体结构特点来看,叙事诗的新闻性与故事性都始终交融并进。  相似文献   

18.
广告,就是我们常听到看到的“广而告之”的缩略语。根据著名的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给广告所下的定义:“广告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劳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人员介绍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时代文体与文化文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体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同时每一个时代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体。文体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性格、情绪和心理在特定时期的集中反映。考察文体与时代和文化的联系,可以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微观到宏观,多层面地把握文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推动护国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梁启超是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的人物之一。梁启超同蔡锷等共同策划了这次反袁运动。在护国运动兴起后,梁启超多方奔走,为护国运动筹集经费,并游说冯国璋等北洋派将领,使之在护国运动中保持中立。梁还亲赴广西、广东,坚定陆荣廷、龙济光的反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