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发展中,人们经常谈到培根和洛克,认为培根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创始人,而把洛克视作这一哲学的集大成者;但是却把发展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霍布斯淡忘了。有人在阐释霍布斯哲学时,往往仅仅把霍布斯称之为“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社会契约论的倡导人”(这当然是不错的),似乎他只是在本体论和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有过重大贡献,而对认识论问题则很少涉及;有人甚至错误地理解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的有关论述,断定经验论哲学发展到霍布斯这  相似文献   

2.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欧各派哲学家对于认识论的研究特别关注,他们围绕认识的本性和构成、认识世界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展开了激烈的论争,逐步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哲学思潮。由于唯理论和经验论对世界各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所以很自然地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广泛研讨。由于这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在研讨中涉及到的诸多同题,如划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标准是什么?在唯理论和经验论内部区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标准是什么?对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涉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述应如何正确理解?等等,尚未形成共识。本文拟对以上三个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末,佛学家王恩洋出版《王国维先生之思想》一书,从佛学视角观照王国维的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在人生哲学上,王恩洋指出王国维死于信仰终不可立,为王国维死因研究开一新视角;在艺术哲学上,王恩洋对中国艺术的乐天色彩、解脱与艺术之关系等问题有独到的阐释,弥补了王国维认识之不足。目前诸种图书目录对该书的版本著录均有误,而版本认识不清是学界低估此书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简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一书编写大纲修订讨论会,于1987年6月26日在南充北园饭店举行。我院政治系教授李佛生出席了会议并担任该书副主编。会议讨论并确定了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一书应注重对哲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需要进一步搞清的问题进行探讨,利用和吸收哲学界新的理论成果和材料.力求做到有理论深度,材料  相似文献   

5.
蒯因通过批判第一哲学在当代的典型形式——卡尔纳普的合理性重构思想而为自然主义开辟了道路.蒯因尽管迟至《自然化的认识论》一文中才对第一哲学作了完整地批判,但他早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即已批判了分析与综合的二分法,进而模糊了先验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界限.蒯因对意义的证实说与还原论的批判则使整体论成为可能,从而给了基础主义严重一击.这正是蒯因后来走向自然主义的前奏.  相似文献   

6.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专门辟出一章,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问题。他从其民主主义的理念和经验论哲学角度,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批判,对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认真研究和探讨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邹甲申教授在北京《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杂志93年第8期上撰文推荐,扬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副研究员孙德庆先生撰写的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一书。该书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如何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作者提出了颇有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利维坦》的解读揭示作者国家主权理论中的内在逻辑。根据霍布斯在《论人类》中前几章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并借助于施特劳斯和剑桥学派的相关解读,可看出霍布斯新的政治哲学基础,即在自然状态下关于权势欲与恐惧之间的对立。在此基础上,霍布斯进一步阐释了精致地构建主权理论,并为《利维坦》所塑造的两张完全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9.
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 是分析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于五十年代初发表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以后引述此文时简写为《两个教条》) 被认为是分析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篇章.人们一般都认为正是它动摇了逻辑经验论的理论基石并因而导致了逻辑经验论的衰落.就蒯因本人哲学思想发展线索而言,此文的意义也非同小可.它可以说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缩影,他后来的大部分思想在此文中都已见其端倪.正是在此文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自然化认识论用以代替他自以为已被他摧毁了的传统认识论(主要指逻辑经验论).本文试图说明:蒯因并没有令人信服地驳倒逻辑经验论的基本信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蔡灿津教授的《列宁的认识论与现时代》一书,认为该书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上研究了列宁的哲学著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不仅对列宁的一系列哲学思想有所发挥,而且回答了当代哲学中提出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作者以哲学就是认识论这一主题贯穿全书,体现了当代哲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一部毛泽东应用哲学研究的力作——读《毛泽东哲学分支学科研究》王少明《毛泽东哲学分支学科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一书是雍涛先生继《毛泽东的探索》一书出版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该书第一次对毛泽东哲学分支学科进行了系统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伦理学界对伦理学理论日益深入和多元的探索中,倪愫襄教授的《伦理学导论》(该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一书是值得关注的。我认为,从目的追问与规范建构这两个方面能勾勒出该书的主要理论特色,而且它们也关系到当代伦理学理论的一些深层问题。因此我将以这两个方面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张力为中心,对《伦理学导论》一书(以后简称《导论》)予以介绍和评论,从一个相对宽阔和坚实的平台上展示其理论贡献以及有待进一步澄清和解决的问题。一伦理学在本性上属于价值之学,这也是作者一贯的研究进路。目的追问的问题作者一开始就提出来…  相似文献   

13.
由于工作之便,笔者有幸先睹了吕渭源同志所著《实用教育心理漫话》一书,该书以通俗明了的笔触,平实新妙的思想、蔚然成趣的例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笔者以为,该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其一,创造性。如怎样认识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吕渭源同志在理顺前人认识脉络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研究这个问题的观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心理学、模糊数学等科学的手段,进行了论证,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一、《平凡真理》独具新见对《平凡的真理》这本书,冯定自己说“是比较通俗的哲学常识”,大家公认是深入浅出的哲学书。深入浅出不是容易的事,唯其深入,才能浅出,足见他深刻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特别是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在哲学上的发展。只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才能做到通俗创新。无疑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我们认为该书在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 1.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融合贯通。小平同志在评论刘少奇同志时说过,他在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分析哲学对经验论的批判并分析了这一批判的局限性。认为,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奎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和塞拉斯对“所与的神话”的批判是立足于经验论立场上的自我批判,它构成了经验论的“内部批判”;戴维森对经验论第三个教条的批判是对经验论的否定,它构成了经验论的“外部批判”。本文作者赞同奎因为经验论所作的辩护,同时也指出了分析哲学中“经验”概念内涵的狭窄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其批判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解析技术 :“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一书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指出该书不是仅仅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关系的一种研究 ,而是从整体上将“技术—社会—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客体 ,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实际上是一种STS视野下的技术社会学研究 ,这是该书的逻辑研究起点和立意新颖之处。书中既有从哲学层面对技术本质的基本探讨 ,又有从社会学层面对文化与技术关系的分析 ,最后又将这种多元探讨纳入STS这一独特的研究方向 ,并进而走向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逻辑哲学论》的目的是为了分清可说的和不可说的界限。不可说的东西不是由证实原则决定的,也不是由逻辑形式的界限决定的,而是由于我们语言的界限,我们无法表达它,对此只好沉默;《逻辑哲学论》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逻辑经验主义者的哲学倾向与维特根斯坦十分近似,其二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曲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引为己用。  相似文献   

18.
清初江南无锡儒者华希闵所撰的《正蒙辑释》,是站在朱子哲学的立场上,对张载《正蒙》一书的注释.从该书可见华希闵对张载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张载关学在清初江南地区的跨地域影响.在本体论上,华希闵主张"气有聚散,而太虚之体无聚散",清晰地区分了太虚与气这两个概念.在人性论上,主张通过变化气质的工夫,使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身上彰显出来.在工夫论上,认为自我反省和去除恶念是培养德性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以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唯批》第五章从“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两条哲学路线”的观点来认识“物理学危机与革命”,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中国批判自然科学理论和改造科学家的理论依据。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上以《唯批》为指导是有问题的。1978以来在政治和思想变革的环境下,主要通过李醒民的学术研究工作,对《唯批》第五章的理论研究取得六个方面的突破,实现了对“物理学危机与革命”的再认识。这项工作具有学术研究和思想解放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0.
霍布斯的契约思想阐幽抉微,勾连自然与政治、自由与权威,占据着社会契约论传统的制高点。在性质上,可以将其契约区分为不真正契约和真正契约两种,前者虽不具备真正的契约效力,但其承担着实体和程序两大功能;在进程上,可以将其概括为自然状态中的和平实验、主权建国契约的达成以及作为自然人的主权者的选举三个阶段。通过相互信约的授权不会在公民与主权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授权只是一个修辞性概念,国家政治意志的统一是霍布斯政治哲学一贯的问题意识,而并非仅仅建立在《利维坦》中首次出现的授权-代表理论的基础之上,主权者作为公民代表是选举程序的结果。对霍布斯的契约理论进行法理分析,有助于厘清其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