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梦幻文学形式起源于希腊罗马,具有一定的程式。它在中世纪的英语诗歌中得到大量应用,尤以乔叟的成就最高。英语梦幻诗人在形式和主题上对前人做了进一步的拓展,涉及到宗教和世俗的方方面面,增加了论争、梦中梦、梦连梦、梦的反思等形式。梦幻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思想的深刻,艺术形式的完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屈原诗歌艺术是一座丰富而深邃的宝库。本文仅就寓言是屈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命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景龙 《河北学刊》2024,(3):117-126
在全面继承诗骚以来中国诗歌抒情言志传统的基础上,李白把初盛唐抒情言志诗歌推向令后人望尘莫及的顶点。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处理,还是体裁形式的继承创造,抑或是强烈的主观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变化莫测的结构等等,都呈现出在其他时代、其他诗人的诗歌作品中难以模仿复制的“顶点”状态,集中展现了李白的天才诗艺与恢弘壮阔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的顶点抒情,依托于持续上升、臻于顶峰的伟大时代,厚植于自由繁荣的思想文化沃土,是初盛唐以来持续走高的诗歌抒情性的终端显示,更是诗骚之后、汉魏已还的传统抒情诗艺术的最后总结。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和诗人,都是他自己民族的和时代的产儿。他的思想和创作,既是对前代进步的思想和艺术实践的继承,更要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状况的制约。也就是说,作家所处的经济地位、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和政治态度,决定着他对传统文化吸收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着他对同时代的思想和艺术进行取舍的范围与标准。所有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作家特有的世界观。凡是进步的作家,都能站在他生活的时代进步的潮流的前头,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5.
堂吉诃德不是骑士的典型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代表作品《堂吉诃德》(1605,1615)是人类天才的不朽作品。自从《堂吉诃德》问世以来,堂吉诃德这个典型形象就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三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个形象发表了许多意见;由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这个形象的理解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他们自己思想的烙印,所以人们对这  相似文献   

6.
黄去非 《云梦学刊》2009,30(2):102-107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我国唐代以前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元论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还是语言表达上都汲取其前代和同代诗人的精华,并对其前代和同代诗人作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推崇。  相似文献   

7.
诗歌、书法两种艺术形式,从其表象看,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在唐代完美地融为一体,共同再现蓬勃向上的时代气象,诗人取璧生辉、借助书法艺术,展现出丰富壮阔的人生意境.仰仗大唐国力的空前强盛,思想领域活跃开放.本文着意于探讨诗歌以书法艺术为载体和表现形式,使诗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关于叙述人称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写作教学中,讲到叙述就要涉及这个问题,我也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个叙述结构由作家、叙述对象和读者三个因素构成.作家在叙述事件时,可以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也可以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不会有第三种身份.如果作家是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如果作家只是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三人称叙述的.而一个事件中的人物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参与者,一类是旁观者.而无论作家以哪一种身份在叙述对象中出现,这部作品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有的论者认为,“‘人称’问题,原本就是一个叙述‘称谓’问题”,并以此确定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存在,其实是混淆了叙述人称与人称代词这两个概念.在语言学中,“我”是说话人,“你”是听话人,“他”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一方.从这个角度来讲,事件是作家讲给读者听的,读者是听话人,第二人称指代的应该是读者,而一般说来,作品中的“你”不会是读者,而是叙述对象,“你”的故事是给读者看的,那么辨析叙述人称时,考虑的仍然是作家的身份.有的论者还混淆了作家的立足点和人称代词的区别,以为第一人称叙述是作家站在“我”的立足点上,第三人称叙述是站在  相似文献   

9.
《诗品》与《文选》是粱代文坛“折衷派”文学的代表.两部著作对诗人诗作的评价具有诸多共性.首先,在于“文质并重”思想下都对文采有所重视;其次,在褒扬五言诗表象下都对四言诗有所推崇.刘勰、钟嵘和萧统“三人对文学的观点比较接近”,单就诗歌而论,后二者的关系更为密切.《诗品》与《文选》在评价和选录诗人方面的共性如此之多,绝非偶然.这些共性展示了粱代折衷诗学思想正向的传递与延续.两部著作在对作家作品认同、诗歌题材划分方面的差异,又展现出梁代折衷诗学思想自身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作家王芳的儿童小说《倾听拔节的声音》讲述了一个以"他者"影响促动儿童成长的故事.这是一部有着独特叙述视角的优秀作品,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是小说的创作理念,小说中的主人公男孩诺一经历了成长中四重障碍.老师、朋友、诗歌成为克服障碍的"他者","他者"以倾听者、保护者、引渡者的身份出现在诺一面前,抚平心灵的创伤.热爱生命,用文学的温情疗愈创伤,这是作家的追求所在,也正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作家的语言风格是指文艺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特色。文艺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是语言的艺术。研究作家的语言风格,尤其研究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不仅对指导文艺创作,培养好的语言风格,而且对提高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因为只有把握了这一作家的语言风格,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作品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生活图景和思想风貌,以至于得到美的享受。 我们听说的作家语言风格,不同于语体风格,也不同于文风。作家的语言风格乃是作家的创作特色,是作家特有的和惯用的语言表现手法。任何一个伟大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作家的语言风格就是由作家运用语言材料时所体  相似文献   

12.
上海翻译界对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其中风格是什么、风格能不能翻译和如何翻译等问题,都存在分歧意见。这里谈谈我的粗浅看法。文艺作品的风格,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每个作家不可能不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民族环境的影响,因而同一时代的作家就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共同特征;但又由于作家的世界观、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不同,在作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的文豪。他的才能不只限于文学创作上,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然,他作为诗人,更是在国际、国内久负盛誉。 郭沫若的诗歌佳作,首推第一本诗集《女神》。《女神》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女神》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光辉起点,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开路先锋。 《女神》写作于伟大的“五四”运动前后。诗人是时代的诗人,诗歌是时代的号角。《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在新诗领域中的体现,给我国的新诗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题材、新的风格、新的形式,在思想和艺术上开了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14.
普希金与莱蒙托夫都是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俄罗斯诗人.虽然是同时代的诗人,但两者诗歌总体风格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的诗歌充满活力、乐观向上;而后者的诗歌带有一种忧愁、悲伤的基调,大都反映寂寞、孤独、苦闷、消沉、走投无路),具体涉及某一创作主题,他们的写作手法也是不同的.本文就两位诗人部分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时间"问题进行探析,从两者对时间的"过去"现在"的对立、抒情主人公与诗人的时间经历表现、时间顺序安排、时间问题的哲理思考、时间的表现手法、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等几个角度来分析、解读两位诗人部分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复杂的,文学是复杂的,因而作家与作品也是复杂的。不仅思想的内容与艺术的风格各不相同,而且所起的历史作用也很难用一个框框来套。但大致说来,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与作品,却又不外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叫人百读不厌,始终能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和艺术上的享受.杜甫的诗、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阿 Q 正传》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作品。另一种是思想上还不够那么深刻,艺术上也还不够那么十全十美,可是,它们却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艺术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象惊雷一样地唤醒了一个时代,象暴雨一样地清洗了一个时代,它们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号召,因而它们和它们的时代一道,取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卢梭的《爱弥儿》和《忏悔录》、雨果的《欧那尼》和《克伦威尔》、席勒的《强盗》、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张子翔 《学术研究》2023,(6):135-143+178
在基督教文化占据优势的中世纪西欧,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爱情诗常被视为教唆犯罪、引诱堕落的异教作品。而在中世纪盛期,经院著作中却常常出现征引奥维德爱情诗的现象。这类古典诗作在学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经院作家对之了解的前提和基础。寓意释读是经院作家运用奥维德爱情诗的重要方式,通常表达抨击女性、反对异教等思想。为了劝慰信众保持信仰纯洁和遵守行为规范,经院作家还借奥维德爱情诗进行道德说教。中世纪盛期西欧经院著作中频繁出现的奥维德爱情诗元素既促进了拉丁古典文化传承,又有利于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骚曾在《略谈作家的敏感性》一文中把时代性作为一位优秀作家必须具备的第一条件。可见他对作品反映时代生活的重视,那么,在中国诗歌会诗人中杨骚诗歌反映时代生活有哪些独特性呢?这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杨骚作品的时代内容及其与表现形式的关系加以论述,并对他的作品在诗坛中的价值和地位的评价问题提出一点看法。首先,杨骚诗歌反映时代生活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杨骚作品的时代性逐步强化,主题不断加深。在五四退潮后,杨骚初涉文坛,同当时广大知识分子一样,在黑暗现实中,思想上带有虚无和悲观的色…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国里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伟大歌手,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杜诗歌内涵丰厚,成就十分辉煌。从唐代开始,就有人对李杜的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作比较研究。本文不打算对历代李杜诗歌研究作全面审视,只想通过对李杜前期诗歌创作的探索去考察他们青年时代的思想旨趣、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揭橥他们文学创作与时代的联系,以及二人在盛唐文化氛围下的成长与奋斗,深化对李杜诗歌的研究。谬误之处,识者匡之。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英语作品《洛丽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阿娜贝尔.李》的戏仿。作者先重构了一个场景,在后来的叙述中又将这场景一一颠覆。作为场景中的经典元素水、偷窥和爱情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水是非理性的象征,而偷窥则抑制着非理性,使其回归理性,作者通过这个另类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怅惘。  相似文献   

20.
柳倩月 《理论界》2004,(4):161-163
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发展呈现三个新动向。诗人群体由多元化向整体化整合,60年代诗人集体亮相;诗体形式总格局进一步多样化,旧体诗词回归诗坛;高科技时代为诗歌的新发展创造了机遇,网络诗歌开花结果。三个新动向预示着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