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八大以来,收入倍增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以此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收入倍增计划.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明确纳入党的报告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收入倍增需要分析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以及怎样设计收入倍增的制度构建与制度安排.基于收入倍增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我刊特组织“收入分配与收入倍增专题研究”,本期专题邀请北京大学李国平教授、刘世定教授、周阳敏副教授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些许借鉴,也期望引起更多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日收入倍增计划提出的时机、背景、经济基础,以及国际环境方面有很大不同,比较中日收入倍增计划,找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对帮助中国收入倍增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收入倍增计划要以城镇化发展带动内需,促进收入增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着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注重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控制物价上涨,防止通货膨胀吞噬收入增长结果。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以来,收入倍增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以此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收入倍增计划.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明确纳入党的报告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收入倍增需要分析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以及怎样设计收入倍增的制度构建与制度安排.基于收入倍增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我刊特组织“收入分配与收入倍增专题研究”,本期专题邀请北京大学李国平教授、刘世定教授、周阳敏副教授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些许借鉴,也期望引起更多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利用倒推法测算显示,实现这一目标完全有可能。但要考虑个体差异的影响和缩小贫富差距两个前提,也就是说,一是不能被倍增,不能是少数人增加,多数人不增加;二是必须要缩小收入差距,不是所有人同比例增加收入,而是中低收入者增加的倍数要比高收入者增加的倍数多。所以,不能忽视影响收入倍增计划完成质量和效果的三大突出问题: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过低、再分配逆调节、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过低等。而这三大问题的根源是权利配置不合理。因此,要以公正分配为基础,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利配置的"三权",即平等的参与权、共享的收入权和充分的保障权,实现"三权合一",从而实现收入倍增计划。  相似文献   

5.
广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在起点、区域、城乡、结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广西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难点在于工业支撑不强,城镇化发展不均衡、水平滞后,服务业不发达。对此,广西应做到智慧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固本强基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开启内需空间,激活民营促进就业创业,制度创新消除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影响机理的角度上对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山东省的统计数据对三者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山东省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仍旧呈现为明显的粗放特征,第二、三产业对于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长期看呈现扩大的趋势。因此,山东省应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消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合理引导劳动力转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即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何具体落实?即通过哪些可能的途径以期实现?在公司国家理论框架下探讨中国会否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议题,并分析了中国人均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收入差距问题决不仅仅是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问题,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的合理解决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能否建立真正的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提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根本性障碍及其对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来分析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系统政策建构的顶层设计和基层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流动规模与收入差距同时扩大,与传统观点相比形成一个悖论。本文对有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家庭收入,但没有提高留守家庭成员的生活满意度.因为外出就亚的农民大多将父母、配偶和子女留在老家,打工期间不能赡养父母、分担家务、照顾子女,更不能与家人分享天伦之乐,这使得留守家庭成员农业和家务劳动负担加重,子女和老人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这些因素抵消了收入增加对留守家庭成员的生活满意度贡献.因此,我国城市化道路面临模式调整,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应由候鸟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向迁徙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转变,促进留守家庭成员的同步转移.  相似文献   

11.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溢出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除了一般性人力资本溢出外,还存在着更为广泛的人力资本外溢性,一是与城市人力资本投入相比,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具有更强的私人性;二是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广泛的歧视,农村人力资本并不能获得与其边际贡献相应的报酬。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向城市的庞大价值转移。实证分析表明,超过四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由此形成的。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外溢性。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流动规模与收入差距同时扩大,与传统观点相比形成-个悖论.本文对有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收入来源视角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乡居民收入是由多项收入来源构成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通常是各项收入来源变动的综合反映。本文运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2000-2011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小及不同收入来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工资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作为农村居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所以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同时保持家庭经营收入的优势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城市化推进、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1978~2015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将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内生变量,将城市化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VAR模型,并依次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实证分析,旨在探讨以上变量的相互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有效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及缩减城乡居民收入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视角与中国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和低水平均衡陷阱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障碍,又是经济起飞的出发点。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程度和质量。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要在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系统把握和在经济发展实践的动态变化中认知。应从中国的现实出发,理性处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在政策层面,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引入,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研究中缺乏系统理论支撑的问题,文章首次引用阿玛蒂亚·森的权利分析方法,把经济社会中的人抽象为农村人和城市人,从二者的生产和劳动权利、交易权利、继承和转移权利等方面的不平等,揭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性成因,并构建了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的一个基本理论分析框架,解决了城乡收入差距成因问题研究中缺乏系统理论依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文学理论批评是一个由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和基础研究构成的、上下贯通、三向互动、富有内活力的生命系统,其兴衰变化与环境息息相关。并以这样的观点,对新时期文论的演进历程及其未来走向进行梳理、评价和瞻望,指出尽管还有许多缺陷与困难,但生命之树已经枝干健全,具备了应变与再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受制于劳动力质量水平,而城乡收入差距透过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和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传导机制是: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抑制经济中工业产出份额、提升服务业产出份额推动经济结构的“服务型”变迁,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促进劳动力从农业、工业部门流向服务业部门,进而通过服务业部门产出份额的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乡收入差距也会导致贫困农村居民丧失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从而制约全社会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使劳动力的“服务型”流动和经济结构转型受阻。但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非一致性。实现中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需要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创新经济转型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20.
高红樱 《学术探索》2002,(4):100-102
5 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代苏联文学发展的基本倾向就是使文学从“图解”、“工具”中解放出来回归为文学本身 ,作家的探索、创新都是从这一基点出发的。从中短篇小说叙述视角的变换 ,我们从中可以看见当代苏联文学发展中的局部突破与整体发展的轨迹。而作家要想写好一部作品首先必须考虑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 ,也就是如何选择观察现实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