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鸦片种植是凉山彝族地区(以下简称彝区)奴隶社会中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商品生产。就彝区社会生产落后的方面看,这种商品生产的存在和发展是畸形的。但它为什么能够存在,它对彝区社会的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作探讨。 一、彝区鸦片种销得以发展的原因 在旧中国,政府当局也曾厉行禁止鸦片烟的种植,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骗得人民的支持及缓和国际舆论的谴责,而且还可以堵塞地方军阀割据的财源,以利于中央政府统治的巩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近年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凉山彝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不再是过去自 我封闭的社会,与外界的交流、交往、交融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但与此同时,彝区社会发展仍存在 不少问题。凉山彝族腹心地区和多民族杂居区的彝族聚居村落的彝族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社会生活 中形成的习惯和惯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人类学视角分析当前彝区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彝区德古的相关实例,探 究德古对当今彝区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彝区经历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新思想、新理念不断进入到原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地区,旧的观念和组织管理形式开始动摇。与此同时,社会转型也提高了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的难度,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化,都使得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任务变得空前的艰巨。通过对当前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所面临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在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需要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规范和发挥"家支"的作用、重视彝区传统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彝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等五方面来提高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的质量和水平,以推动和实现四川彝区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四川彝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主转移等多种渠道对外劳务输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 效益?促进了彝族地区乡村发展? 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劳务输出现状?劳务输出对彝区乡村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的促进作用?彝区乡村劳务输出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为例?对彝族地区劳务输出后乡村治理的路径进行 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彝族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彝区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培养出一大批有用人才,为国家和彝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其他民族比较而言,彝区现代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彝族人口的文化程度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以及彝族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彝族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彝区教育滞后的原因,探讨促进彝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信息革命和新的传播媒体在凉山彝区的出现,一方面是凉山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凉山彝区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人类所经历的五次信息革命中,凉山彝族自身所发生的是语言革命和文字革命.印刷革命、电信革命以及数字压缩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革命,凉山彝族仅是受益而已.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出现,对凉山彝区信息的传播和彝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但有了先进的传播媒介,并不意味着有理想的传播效果,还必须注重编码的语言符号,即彝语文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1912年至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之前,新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复杂而多变,总体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杨增新主政时期出现服从中央政府—“认庙不认神”—服从中央政府的变化;金树仁主政时期对中央政府既有博弈,也有调适;盛世才主政时期对中央政府由附和到博弈,再到投靠中央政府。国民党直接统治新疆时期,中央政府及其新疆当局未能实现对新疆的完全掌控,出现了与之对峙的三区政权。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治理新疆,新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亦走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族际经济交流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近代白族商人在藏彝走廊地区的商贸活动是历史上维系居住于高山峡谷山区居民基本生活的主要形式,也是如今民族地区居民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主体功能区区划的发展战略中,通过政府加强各民族间经济交流及互动发展,充分调动民众自主力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多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9.
凉山民族地区幼儿师范音乐教学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凉山地区于2015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大力发展彝区学前教育。 选取凉山民族地区幼儿音乐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进行探索,对当前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乐理视唱练耳、钢琴 教学、声乐教学等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脱贫后的凉山彝区,虽然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生产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力资本积累低等多重制 约因素重叠,导致农村地区内源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差。 为探索补齐凉山彝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分析 凉山彝区农业发展现状,基于构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逻辑,分析研究凉山彝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阻滞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彝绣产业能增强小凉山彝族地区的造血能力,让特色文化产品发挥经济效益,让彝区群众吃 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在分析彝家新寨中彝绣产业地位及特点基础上,重新审视旅游扶贫视角下彝家新寨中彝 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旅游扶贫的角度对彝家新寨中彝绣产业发展的路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保哨制度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凉山彝区主要交通线上具有军事保护性质的地方制度。民国时期,因凉山彝区民族关系紧张、交通梗阻,在凉山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于关键险要之处设置哨所,由哨兵保护行旅通过彝区。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凉山地区交通的畅通,但是在后期也给商旅带来经济负担,成为军阀征税的名目和壮大的政治资本,同时也造成当时民族关系进一步紧张。  相似文献   

13.
约6000年前因气候急剧趋向干燥寒冷,甘青地区人群中的一支开始南下向藏彝走廊迁徙,由此产生了汉语语族和藏缅语族人群的分化.本文以考古材料为依据,对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人群向藏彝走廊迁徙的主要路线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由于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人群的南迁路线各不相同,不仅造成了藏彝走廊不同区域人群之间的分化,也导致并形成了藏彝走廊地区文化面貌各异的人群支系与区域类型.  相似文献   

14.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从古至今活跃着被称作"德古"的特殊职业群体。德古运用习惯法和判例解决凉山彝族地区大量的民事纠纷。他们为凉山地区化解社会矛盾、维系社会和谐和稳定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解析彝族德古的特征、彝族德古现当代的状况入手,研究德古在民间调解中的地位和作用。德古是维护彝区社会稳定、促进彝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本土资源,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整合是彝区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云南彝区结束旧制教育.民国时期云南彝族教育在教育经费、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得到发展.新式教育在彝区的推进,提高了彝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彝族子弟外出求学意识得到提升,培养了大批有学识有见地的彝族青年.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对美姑县彝区集市进行研究,梳理自近代以来集市在西南彝族聚居区内的历史脉络,找寻集市沿河流和交通要道 呈线性分布规律,进而揭示美姑县彝区集市承担并发挥的社会经济功能,为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集市特征和功能结构,乃 至于彝族社会文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考古材料为依据,对藏彝走廊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大量存在的来自黄河上游地区的文化因素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藏彝走廊新石器文化乃直接渊源于甘青地区,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向南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约6000年前因气候急剧趋向干燥寒冷,甘青地区人群中的一支开始南下向藏彝走廊迁徙,由此产生了汉语语族和藏缅语族人群的分化.这些由黄河上游南迁的人群不仅是藏彝走廊新石器文明的主要开拓者和创造者.也是藏缅语族最早的祖先人群.  相似文献   

18.
大小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在大小凉山开展的以改造和改善彝民居住条件为基础的“彝家新寨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彝族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对“彝家新寨建设”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彝家新寨建设”是开展彝区扶贫工作的一项科学举措,成绩巨大,真正抓住了彝区发展的根本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彝家新寨建设”为内容的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一个典范,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9.
民族经济共生关系是共生哲学视野下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形成与演进是该地区民族和谐共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基于藏彝走廊地区长期存在着民族经济互补共生的客观现实,在该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各民族互利共生等新的研究视角导引下,对该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系统要素、促动因子、共生模式及其演变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藏彝走廊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演化是共生民族、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了经由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演化发展而成的一体共生模式是进一步优化藏彝走廊地区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最佳范式,是推动此多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最优路径,进而为我国其他多民族聚居区共生关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80年8月国务院批准并颁布了<规范彝文方案>.随即开始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推广使用,后来推广使用面覆盖到整个彝语北部方言区.30年来,规范彝文在全国党代会、中共中央全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等全国性的会议和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国家机关、教学科研、新闻传媒等广泛使用.编译出版大、中、小学教材、扫盲、培训等各种彝文教材860多种1000多万册;出版科普等各种各类图书1000多种7千多万册;农村、企业脱盲人数达110多万人;大、中、小学808所在校生接受彝汉双语教育,彝语文教师2000多人.彝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使更多的人掌握了彝汉双语,提高了彝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了彝族地区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进步.有力推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