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在中晚明三教融合的背景下,江右思想家王塘南开辟了一段建构儒家生死观的具体历程。从转移生死问题的"无生死"到直面生死问题的"了生死",再到推崇生死问题的"重生死",乃是这一历程的内在脉络。此一历程清晰呈现了中晚明儒家生死观合法性的一个具体面向。  相似文献   

2.
道家生死观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必然、生死自然、生死气化、生死齐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道家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道家生死观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子生死哲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死问题既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重要课题。庄子从其时代背景出发,深入思考了现实社会中的生死问题,并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构建了先秦时代具有特色的生死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4.
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取向;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命观永不熄灭的亮点.要奋斗首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为此,毛泽东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命题;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正确地对待生死,使得毛泽东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以乐观奋斗的精神笑对人生;正确地看待生死,使得毛泽东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方式去与命运抗争,并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只争朝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死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取向;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命观永不熄灭的亮点。要奋斗首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为此,毛泽东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命题;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正确地对待生死,使得毛泽东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以乐观奋斗的精神笑对人生;正确地看待生死,使得毛泽东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方式去与命运抗争,并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只争朝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死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将<淮南子>置于儒道二家对生死问题不同认识的背景下,从本体论和气化的角度对<淮南子>的生死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揭示其生死关系的内涵.通过与老庄生死观的比较,阐释了<淮南子>在生死现上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生死思想的基本继承和发展.在对待事生与事死关系上,<淮南子>结合现实需要积极吸收儒家仁义道德观念,显示出融合儒道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7.
终极关怀与人的生死问题密切相关,是人类超越生死对立的基本途径。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贯注于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超越生死的基本心态是乐观、奋斗,从早年到晚年都是如此,尽管其中也有重要差异;毛泽东将生死问题置于终极性价值关怀之下而消解了生死的尖锐对立,这种终极性价值关怀在早年是抽象的精神实体,即"大本大源",在世界观发生转变以后,则是共产主义理想、人民本位。在人文精神失落、终极性价值消褪的今天,重温毛泽东的生死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生死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苏格拉底三次参战远征的人生体验、对雅典命运的高度关注、对传统和同代哲学的怀疑与否定三个重要问题的分析,说明了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复杂成因;通过对苏格拉底关于生死关系、生死与理想、生死与人格、生死与神灵、生死与国法五项内容的探讨,说明了其生死观的基本内容;最后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思想悲剧意义和政治悲剧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生命?儒家贵生爱物,道家尊敬生命,释家爱惜生命;如何对待生死?儒家乐生哀死,道家苦生乐死,释家生死皆苦;如何超越生死,实现生命价值?儒家强调修身进取,道家强调与道合一,释家强调旨在觉悟。这些都是生命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分析、挖掘儒、道、释的生命伦理思想,对于建立现代生命观、生死观和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死者》中体现了詹姆斯·乔伊斯的生死观。哲学意义上的生死状态包含三个层面:生命存在与否。人与自我关系,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生死状态。这三个层面的生死状态单独或交织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相互联系,死亡之中包含生机,“爱”是死亡重新走向新生的唯一途径。本文以《死者》为解读对象,从生死状态的三个层面探讨乔伊斯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生存与死亡的深刻思考和历史反思,揭示了现代中国国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庸俗化和回避死亡等沉重的民族痼疾,体现了鲁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12.
生与死是任何有生命的生物必须经过的两个过程,在进化中生与死并非是生命的界限,而是生命的接点。自然选择在生与死之间精确地保持着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为生者提供生存的保证,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推动着进化过程。人类的生死智慧在于把死视为自然事实坦然待之,把握住确定的事物,以现世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生死观需要有新的内容,建构现阶段科学的 生死观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现阶段科学的生死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贵" 的生死观,是赋予死亡以生命意义的生死观,是"生死两安"的生死观,是科学的生命观和科学的死亡观的统一,贯穿着对真理和信念的坚定追求.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剥夺人生命的极刑,适用死刑必须十分慎重。目前世界上虽然有一百多个国家不再执行死刑,但人口在两亿以上的国家都保留了死刑。在我国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十分激烈,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现实条件,但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限制死刑的措施包括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复核权,尽可能减少死刑罪名,扩大限制适用死刑的主体,并完善相应的替代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15.
<史记>人物之死的描写,是司马迁表现悲剧人物思想的特定瞬间,作者通过短暂的历史画面,形象而富有韵味地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管人物的身份、地位如何,在死亡面前,都毫无例外地流露出了对生命的留恋.只不过,这种留恋幻化成了或慷慨、或悲壮、或无奈、或痛苦的万千世相.  相似文献   

16.
死亡和爱情一样属永恒的主题。尤内斯库视死亡为最可怕、最荒诞的事。《国王正在死去》以雄浑的风格、浓郁的诗意和苦涩的幽默,探讨了人在死亡面前的困惑感和荒诞感,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美妙结合,成为一部莎士比亚式的荒诞剧。  相似文献   

17.
生和死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两极,对死亡的不同诠释,形成不同的生命取向。在冯至二十到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诗人对死亡的理解经历了由最初的直觉感悟到对死亡的追慕再到哲学思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诗人别具一格的审美选择:即在死亡的审美观照下对生命蕴奥的积极探索以及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它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我国儒道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则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颇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两汉时期人们对于生死的看法 ,不尽相同。西汉仙论最盛 ;东汉鬼论发达 ,二者同样源于汉代发生的对于生死的自觉认识和体验 ,后者比前者更为深刻地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死亡的恐惧。两汉生死观念的变迁也通过画像艺术生动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庄子·齐物论》中“彼此是非”一节,历来论者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且由于此段话在文字辨正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遂造成种种误解。对此段话作逐字逐句的考辨,庄子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彼此是非”。庄子“彼此是非”的思想最出色的运用表现在其生死观上,他并不是一味地将生死等同起来,而是在看到异中之同时,也看到同中之异,其心态和思想十分复杂,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味人和他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