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其基本走向是注重教育的系统化、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在教育形式上日趋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在方法上凸显渗透性与行为性,在制度上以法保障实施。综观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走向,对中国高校生态德育具有重要启示:既要建构完善的生态德育层次体系,促进"认知式"教育与"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融合,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生态德育系统;同时也要强化德法并举的社会约束机制。从总体上来说,未来中国高校的生态德育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生态德育的理念将更加现代化;生态德育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化;生态德育的手段将更加科学化;生态德育的参与将更加广泛化;生态德育的合作将更加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在育人总目标上相互一致 ,在内容上相互交叉 ,在方法上相互补充。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活动,教师活动的潜在动力是"爱与奉献","让教育充满了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实施德育影响的过程,"爱与奉献"教育理念中蕴含着巨大德育效能.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运行,对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为此党中央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发表,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就德育的价值功能及其模式优化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德育的基本内涵 按现代教育思想和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德育是教育大系统的子系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它与智育、体育等共同构成了教育的系统工程。 在德智体各育的关系中,德育是教育之本,处于首位,是起统帅作用的,是方向,是灵魂。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体现着他的精神面貌,决定着他的言语行动,衡量着他的人生价值,表现着他的社会角色。因此,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反映一所学校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德育与智育和体育是辩证统一体,三者是相辅相承的。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德育与智育结合进行,在于解决服务的本领和技能问题;身体是思想品德的载体,是德育的生理前提,德育与体育结合进行,在于使人具有体魄、毅力的物质基础,以在人生道路上持久地、顽强的奋斗。  相似文献   

5.
阎春娟 《北方论丛》2001,2(5):129-132
高等学校德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一是以政治教育为主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从解决为谁服务入手,以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从内涵上看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法纪等多方面教育,从课程类型上看既有理论性课程,也有实践性课程,还有必要的养成性训练,其所勾勒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德育的框架雏形。二是红与专的辩论所引发的高等学校德育地位的探讨阶段,这一阶段的实践表明,德育的错位,诸如“突出”,“淡化”等倾向的轮番出现,不仅影响诸育的发展,也损害了德育本身,其实质是偏离了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三是思想的拨乱反正与高等学校德育关系的理顺阶段,也是德育体系进入整体规划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郎益君 《理论界》2008,1(3):201-202
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及受教育者自身的内部条件都是德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并共同作用影响着德育效果。然而,德育环境作用的多方向性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只有在德育工作目标的指导下,人为地调控德育环境因素,优化德育环境,实现教化与内化才能保持其作用方向上的一种动态适应,社会期望的思想品德才能顺利实现。由于学校工作的特点,突出了优化德育环境,关键是优化学校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后课程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一个学校整体的师资发展水平,进而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而其中对教师职后课程培训的意义、目标、内容与实施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实行是教师职后课程培训的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本文正是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期望为教师职后课程培训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德育工作是学校开展的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甚至是惟一的一门必须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要开设的课程。由此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与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德育工作重视的力度和投入的人力、物力相比,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却比较低,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们并不重视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凸显,活动性教育模式通过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德育活动和兴趣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能使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陈建民 《云梦学刊》2004,25(3):89-91
在德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基本媒介,直接影响着育人的效果。要重视师生关系的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瓶颈问题.很多学者对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做了探讨与实践反思.姚本先认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个别化倾向、课程化倾向、德育化倾向.申继亮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心理健康标准混乱、心理健康模式医学化等问题.研究者们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都相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关系到教育成本和教育效益是否成正比的问题,关系到建立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观念问题,也关系到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问题,已成为教育学家和教育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就此作以简要阐述。一、课程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1.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失衡。由于教育投资是政府管理,资源利用是学校管理,投资和利用“两层皮”,往往出现投资和学校真正需要的不统一、课程资源之间不平衡现象。有的学校一涉及到课程资源配备、提高办学水平,就完全不计课程成本,把学校建得二十年不落后,片面强调美化,这样过分强调条件性课程资源,已经失去了教育意义,甚至走向了反面。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基本条件具备以后,真正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  相似文献   

13.
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是新时期德育教育的难点、着力点和热点。加强隐性课程可以改变我国现行德育课程结构的缺憾;加强隐性课程可以改变我国现行德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缺憾;加强隐性课程可以改变我国现行德育课程实施与评价中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德育活动课的分类研究是深化活动课程研究、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基本课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操作对象的不同,把德育活动课分为:感性实践活动、认知学习活动和游戏娱乐活动。感性实践活动包括参观与调查、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和集体仪式活动;认知学习活动包括讲授活动和讨论活动;游戏娱乐活动包括游戏活动和娱乐活动。在教育实际中,三类德育活动课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单纯地组织一类活动往往不能发挥最佳效果,组织严密的德育活动课经常是以一种活动为主,几类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在效果上相互促进,从而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5.
隐性德育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德育的内容、时间空间以及触角。它致力于激发教科书和课堂中学习之外的德育因素,它遵循个体的道德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以隐蔽、潜在、渗透的方式影响和促进大学生价值、态度、信仰、情感的养成。意会共同体——校园、主阵地和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和规范——学校制度安排、内驱力——学校精神是高校隐性德育价值实现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伦理学的道德调节已扩展到调节人和人以及人与人以外的其它物种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新世纪的德育将具有科学社群是德育的重点人群;现代德育是学校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与科技日益紧密结合和德育的国际化、全民化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李旭明 《南方论刊》2007,(Z1):47-4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狠抓德育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面临着新课题。网上信息多元,活动隐蔽,内容良莠不齐,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时代,学生的德育工作应采取以下策略:一要更新德育观念;二要调整德育内容;三要优化德育环境;四要拓展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杨志恒  闫淳冰 《兰州学刊》2006,(1):201-203,200
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在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着领导与教师观念陈旧、行动缓慢;教师素质与能力差,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学校经费紧张,教师数量不足,相关课程开设不出来;教改活动简单模仿“城市化教学模式”,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指导与监督,新课程实施效果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同时要采取有效对策:1、以新课改为契机,通过各种渠道尽快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水平;2、根据新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搞好教师培训;3、构建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4、加大教育投资,改造薄弱学校;5、针对西部农村中小学实际,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三者相结合形成的教育模式构成了有效的德育网络与教育合力。“三结合”模式也是中小学生诚信品格养成和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当前推进中小学生诚信教育需要优化这一模式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优化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三结合”模式,需要系统发挥学校诚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夯实家庭诚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构建诚信教育的社会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