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悬殊”一词中,“悬”的意思是“(距离)远”、“(差别)大”,“殊”的意思是“不同”、“差异”。《现代汉语词典》释“悬殊”为“相差很远”,《辞源》释为“差别很大”,《辞海》释为“相差极大”。除了措辞上的变化外,三部权威工具书的释义可以说是相同的。根据这样的释义,“悬殊”的义项由3个义素(这里指对语义进行切分后的构成部分,义项与义素的关系相当于词语和语素的关系)组成:相差(或差别、差距之类) 很(或极、过分之类) 大(或远之类)。然而笔者经常看到“相差悬殊”、“差异悬殊”和“悬殊很大”、“过于悬殊”之类的表达,有时在同一…  相似文献   

2.
李贺的诗歌是经过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创作出来的,可以说历来都公认写得好,然而其晦涩难懂,也是历来所公认的。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说李贺诗“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迳间,亦殊不能知之”。明焦竑《李贺诗解序》也说李贺诗歌“摆落常诠,务为奇崛,非得博雅多通者为之注释,难以通晓”。虽然注家蜂起,竞为诠释,但仍未能完全通晓。例如关于《秦王饮酒》诗中“秦王”何所指,就是一个至今尚未完全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李贺《官街鼓》中的“孝武秦王听不得”,《白虎行》(或疑为赝作)中的“秦王虎视苍生群”,“秦王”,即《苦昼短》中的“嬴政”,也就是秦始皇。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是没有异议的。至于《秦王饮酒》(还有《长歌续短歌》)中的“秦王”是谁,尚无定论。大体有三种说法:一说指秦始皇,一说指苻秦之苻生,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经过反复推敲,我觉得这三种坐实为某帝王的说法,都很难说得圆通。从李贺诗  相似文献   

3.
该文试从语源学的角度对“百姓”一词的词义发展作以勾勒。“百姓”一词的核心语素为“姓”,而姓在周以前就是族的标志。因此 ,“百姓”的最初义当为“百族”、“百族长”。在战国以后 ,随着有姓贵族的没落 ,姓不再起区分阶级的作用 ,“百姓”亦从代指贵族的百族长而转指一般民众  相似文献   

4.
也谈语素     
语素,一般认为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远东英汉大辞典》译作“词位”,赵元任先生称为“词素”。不管怎样称说,从语言结构角度看,morpheme应是小于wrd (词)而大于morph(有译作“形位”的)的一级语言单位,系指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结构单位。哈特曼等著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就解释为“语法的最小区别性单位,即最低一级语法单位”。现在,很少有人称为“词位”。但叫“词素”或叫“语素”的则大有人在。 吕叔湘先生在汉译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一书时,将morpheme译成“语素”。吕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曾作过解释:“词素是…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中的“于是”是一个用法灵活、意义复杂的词或词组(短语)。说它用法灵活是指它在句子中位置不定,语法作用较多而言的;说它意义复杂是指它在句子中的词性不定、译义各异而言的。考察“于是”的用法及词性,我们发现,“于是”一词的词性,不外乎连词和介词结构。那么,连词和介词结构又怎么才能区别开呢?下面我们就以《史记》为例,从形式、功能、意义上分析一下。一、连词。主要用来承接上文。(一片于是”类。这个“于是”是指译成现代汉语后的意义,也可以译为“这样一来”等。现代汉语中的连词“于是”正是从古代汉语的双音…  相似文献   

6.
丁四新  Zhu Yuan 《孔学堂》2023,(2):35-44+137-146
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阶段。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子思子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的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所提出的人性善观念为四行成德提供了内在之“善”的本源。孟子又区分了君子和圣人的两种人格,并强调了四行为善说的重要性。在性善说和新四行说的基础上,孟子将子思子的忧思之心转变为四端之心,并以“尽心”为根本工夫。孟子对于《中庸》思想有所取舍,他放弃了慎独说和中和说,而选取了中庸说和诚身说。从宋明儒学来看,《中庸》的思想价值集中在中和说和诚身说上。从《缁衣》等篇的书写体例来看,子思子构造了一个二帝三王相承继及孔子传之的新王道说。孟子的王道论是先秦儒家王道论的高峰。此外,根据安大简《仲尼曰》,“慎独”本是孔子之学,其本义很可能同于《五行》的“慎独”观念;曾子和子思子不过传述和推阐了孔子的“慎独”说。  相似文献   

7.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说文》此段,已被人们奉为公字的经典性定义,似乎许慎与韩非的解释完全一致。其实,韩非之说并无“平分”之意,《说文》这段话里,并存着公字的两种不同涵义。《说文》的“公,平分也”,是公平不偏之意,其反义词‘私”,是指偏阿不正,《广雅》训“公”为“正”是其义。这是古代“公”字的一种涵义——道德涵义。而韩非说的“背私谓之公”,没有“平分”、及平的意思,它指的是“上下之别异”,“公”指国君公其所代表的“公室”、“公家”——政府,“私”指私人,这是古代公字的另一种涵义——政治涵义。《尔雅》训“公”为“君”,就是专指这种涵义而说的。《尔雅》与《广雅》各执公字的一种古义,《说文》则把这两种不同古义混为一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与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照抄不误,未予甄别。今据古籍资料,试为辨析,以就正于古汉语诸方家。  相似文献   

8.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为文章质实的内在美与富有文采的外在美的结合,《宗经》《风骨》《诠赋》篇中是此义.比较而言,并列结构的“符采”更具理论深度,从这一角度看,“符采”之“符”与“风骨”有相近之处,“采”则与辞赋的“铺采摛文”密切相关.“符”相当于“雅义”,“采”相当于“丽词”,“符”与“采”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其内涵与“文质”说、“丽词雅义”说、“情经辞纬”说一脉相承而又能超越诸说,更为精确地体现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章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南山”一词,在曹氏归义军统治时期的敦煌汉文文书中屡次出现,敦煌学界的学者们对之进行了许多探讨,并初步确定它既是指地方,也是指一个部族,但其源流到底如何,却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看法: 1、吐蕃说:敦煌研究院的施萍亭先生持此观点。她根据敦煌研究院所藏归义军《酒帐》中提到的“南山”使者及《新唐书》卷二一六“赞普徙帐南山”的记载,推断“南山”可能是吐蕃在党河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兮”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兮字是《诗经》中典型的咏叹词。《说文》云:“兮,语所稽也。”段玉裁注:“语于此少驻也。”刘勰认为:“语之余声。”《诗经》时代兮的读音或以为入支部,或以为入歌部。前者从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直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附表都是如此。但段氏又说“第十七部(即歌部)  相似文献   

11.
佛教“差别”一词,涉及佛教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注意。如果研究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许应该讨论“差别”中包含的佛教哲学问题。 (一)“差别”一词的表现形式“差别”一词的应用范围,从地理区域上说,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从民族语言上说,分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佛教专用语。黑格尔在《逻辑学》著作中,曾经反复论述“差别”一词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区别一般已经是自在的矛盾”,因为区别既有统一,又有分离;没有统一就不是矛盾,它只是区别或差别(参看《大逻辑》第220页)。他的意思是说,要严格划分矛盾统一的差别性以及  相似文献   

12.
按目前通行的理解,《黔之驴》中的“好事者”是个贬义词,指“喜欢多事的人”,可这样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符。考察“好事者”中的关键语素“事”的意义演变过程,会发现“事”的意义受“物”一词的同化,渐具“物”义,随着词义范围的扩大,既可指物又可指事的“事”渐有指代性,相当于指示代词“是”,此“好事”即“好是”,指喜欢某种特定对象,《辞源》、《汉语大词典》对“好事”一词的解释都有失偏颇,引证有误。据此,《黔之驴》中“好事者”即“好是者”,意思是“喜欢驴这种动物的人”。  相似文献   

13.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以致造成词体发展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14.
“看板”与“台所”曦钟《汉语大词典》收“看板”和“看板娘”两词条(第7卷第1182页),其释义为:[看板]方言。指招待服务。郭沫若《塔·喀尔美萝姑娘》:“咖啡店的主人为招揽生意计,大概要选择些好看的女子来做看板。”[看板娘]方言。指商店的女服务员。郭...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戏曲小说中,“粉头”一词多有出现。《辞源》释“妓女”之意时说,“也指不正经的妇女”;《小说词语汇释》“粉头”条释曰:“原指唱妓,引由指不规矩的妇人。”;香港梅节校证、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第3回“粉头”注云:“妓女,也泛指作风不正派的妇女。”以上三部书的解释,“粉头”只有二意,一为“妓女’”二为“不正经的妇女”。其实,“粉头”在古代小说中还有第三意,即艺人,因为古代娼优混称,技艺不分。事例见于《水讲传》中。如51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中,“帮闲”李小二对雷横说:“都头出去了多时,不知此处…  相似文献   

16.
一、《望远行》(长空降瑞)《望远行》(长空降瑞)多处用典,但从考证此词写作时间及地点的角度说,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处:一是“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用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之典;二是“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涵”,用刘义庆《世说新语》关于王子猷...  相似文献   

17.
一以前的语法著作都认为“复句”是由“单句”组成的(有的虽没有直接说成“单句”,而说成“分句”、“子句”、“小句”,但归根到底它们的中心语素都是“句”,实质上还是看成“单句”)。我们认为,构成“复句”的这些成分不能是“单句”,因为这些成分不符合“单句(句子)”的定义。到目前为止的语法著作对于句子所下的定义不外乎这样几个要素: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能独立运用,统一的语(句)调,休止性语音停顿。而构成“复句”的这些单位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里“可”字约略出现1770余次。同早期和同时代的白话小说《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比较,《红》里“可”字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就其来源看,较多的是属于当时通行的普通话,但也有历史汉语语言成分的残存,北京地区的方言土语在书中也有反映。这样,由于普通话和方言,共时与历时等问题都纠缠在一起,再加上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致的,这就给我们考察“可”字的用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本文试图从词(词素与词素的组合)、词组(词与词的组合)、句子三个不同平面上来探讨“可”字的功能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时下有本畅销书叫《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据说之所以畅销,是因为看事、瞧人多了“另一只眼”屯就有点不寻常,这“另一只眼”的功能,如今常被引用。在“另一只眼”里,丁不是丁,而是卯,或是其它什么,反正是只有两只眼的芸芸众生所不能见、不会想到的。譬如,“鸡蛋里有骨头吗?”“另一只眼”回答说:“有!——喜蛋”。具有这等功能的“另一只眼”的人,渐渐多起来,屯是时势造就的吧——先行的“另一只眼”,该是“厚黑学”。这可是惊世骇俗的大学问,端的一前不见古人”。君可知,有人云:“一部二十四史,可一以贯之:‘尽黑而已’…  相似文献   

20.
对姜白石词艺术风格特征的探讨,源于张炎的词学著作《词源》.在《词源》中,张炎以敏锐的 艺术眼光提出白石词艺术风格中的“清空”、“骚雅”、“峭拔”等特色,成为后代白石词研究中的圭 臬。究竟何为“清空”?张炎未作细致解释,后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风格并不仅仅是机械的技法.与风格艺术有关的语言形式大多必须被内容和意义所决定.”①所以,“清空”应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另一种是指作品所呈现的风格、境界,即作者面对空涵、旷远的自然景象,运用疏谈、流转之笔所创造出来的词意浑脱超妙,意蕴无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