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世杰 《中州学刊》2004,(1):106-108
贵和尚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和有和谐、和气、和睦、团结等含义,中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寓意.所以"中"、"和"就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和"传统精神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允执其中,二是中无定体,三是心正气和,四是和而不同.传统的"中"、"和"思想虽然有一些消极作用,但作为儒家道德的重要部分,在今天仍有很多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性价值立场的缺位与将"道德形而上主义"抱持为惟一价值立场的错位,使张光芒重构"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的理论诉求导向了一种新的精神陷阱.这种精神陷阱就是"道德形而上主义"对人的建构所必然导致的"自杀"、"杀人"与"被杀".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产的原创性、涵盖的广阔性以及思考的深邃性而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元典",其基本精神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体自身发展上的道德个人主义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4.
钱广荣 《学术界》2007,2(2):168-172
一些权威性的伦理学论著习惯于在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规范总和"的意义上界定道德,并据此阐述道德的本质、特征等,这种方法其实没有在整体上把,握道德的本义.它给伦理学体系带来诸多"硬伤",易于诱发道德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道德本是人类在其实践理性的指导和驱动下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全面理解和把握道德涵义,需要对目前的伦理学体系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儒家"以道德代宗教",其前提条件必须是道德自身成为一种信仰.儒家对"人文"精神及其道德教化的极端重视导致其"道德信仰"的最终确立.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钱穆、唐君毅在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时,都认同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维取向与思想特质,并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三阶梯".然而历史与现实都告知我们,当道德信仰放大为政治教条并强化至一个极端时,悖论就开始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福泽谕吉在日本面临西方列强的侵吞时,提出以西方文明精神来保全国家的独立政体,其实践操作是通过"实学"来开发智慧,增强国力,营建淳厚的"人心风俗".显示的价值取向是重视智慧,具体路径是先智慧后道德.梁启超稍后于福泽谕吉,早年留学日本,对日本思想颇有研究,当时面对的国情与日本相似,但选择与福泽相异.他以"新民"为救国的法宝,以道德为根本,把智力、学识作为"其余事".显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一贯的道德主义,具体路径则是先道德后智慧.前者是"大和"的选择,后者为"中华"的选择.两种抉择,两种结果,这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7.
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意志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问题.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能够追问自身的存在意义.对自由意志的思考意味着人开始走向了对人自身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自觉确认与自觉承担.近世西方以自由意志和个体选择作为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从伦理精神本性上来说是正当合理的.但是,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悖反关系,即:道德"应该"既以自由意志为前提又需要克服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这种悖反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个体与社会本体的二律背反处境.在生活世界中,道德"应该"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受偶然性情景和存在性事实的影响,也与个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相联系.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应该"既是绝对的,又是历史的.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形成的划界关系乃为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仁"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传统美德,是孟子最高的道德理念.儒家"仁"的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为政以德"--治国要用"仁政",为人正直--个人的一种品德,"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今天,研究和弘扬这一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讲求与遵行中庸之道,践行与修养中庸之德,始终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及中国人孜孜以求和勉励为之的伦理价值目标与生活信念.中庸所确立与规范的道德生活是一种效法天地之道而成就人道,并以人道来与天地之道相配相参,进而使人得以无愧地立于天地之间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道德生活.它借助并通过命、性、道、教和庸言庸行来表现与实现,并以尽性知天、体天恤道、率性修道为精神要义.其宗旨是使人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地做人.中庸贯穿于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统领一切价值的精神枢纽与价值基质,使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呈现出一种执中取正、贵中致和、用中守常的中正之道的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与动力,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条件,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持与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对于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创新"四大精神"认同的内容和载体、完善新媒体等平台、加强学校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化认同教育、培育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后备力量等方面来强化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1.
"精神的三种变形"是尼采的重要思想,对于它的正确解读可以让我们准确把握尼采思想体系的关键,领略他的斗争魄力、创造精神.负重的骆驼是传统精神的象征,是奴隶道德的牺牲品.狮子是自主道德的攫取者,旧道德的破坏者、批判者.单从狮子精神所体现的对人类精神奴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就无愧于伟人的称号.赤子是超人的征兆,未来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2.
"和谐道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一种道德共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和谐道德的重要规范;"八荣八耻"是"和谐道德"的总体要求."和谐道德"的形成要依据国家的推行和对公众的道德动员以及实现道德与法律的联姻等路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国伦理学界是依照"伦理就是道德"的认知范式理解和把握伦理学的对象的,这实则是一种误解.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两个相互联系又存在重要区别的基本概念.伦理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两者之间,伦理是本,道德是末,伦理是体,道德是用,道德因建构和维护一定的伦理关系而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形式,因此"伦理就是道德"的流行看法是不正确的.伦理学应当以伦理与道德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社会道德建设和人的道德修身都应当以构建与当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伦理关系为宗旨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詹世友 《中州学刊》2004,(2):134-137
经过儒家的大力阐扬及其长期的历史积淀,"义"成为了道德精神的代名词.但在日常的道德理解和社会道德舆论中"义"的意义有许多偏向,而造成这些偏向的症结在于:人们没有从道德哲学的高度上理解到"义"德实际上是"公共道义"与"合宜性"的相融与相辅.对"义"进行深入探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行为正当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法律和道德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调控方式.法律是他律,具有外在强制性,法律发生作用的方式是"治";道德是自律,具有内在自觉性,不具有外在强制性,道德发生作用的方式是"化".法律是一种"阳性"调控方式,道德是一种"阴性"调控方式,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似文献   

16.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到问题时,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他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本文主要从人作为宇宙天地之主体、道德认知体验之主体、道德实践之主体、君子人格之主体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17.
传统或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代表了过去的悠远和辉煌,亦在于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当下存在样式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时,就不仅仅是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一种历史性的梳理和阐释,而且要立足于现代及其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而非传统或"传统主义"问题,进而从中寻求一条可以联结过去和现在的精神纽带以及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历史依据.然而,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却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与坎坷,与此同时亦完成了研究范式从"主义"之争到"问题"意识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背景和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这个特殊斗争环境中,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中国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艰苦的统战工作斗争实践的磨练,孕育和锻造了我党具有鲜明历史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红岩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精神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抗战精神"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集中体现,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民主革命胜利而顽强战斗的"韧"性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五种精神"作为我们在新世纪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的精辟概括总结。大力宣传和弘扬"五种精神",是我们党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需要。广泛地开展"五种精神"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干部党员中树立"五种精神",对于在新世纪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阳明心学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根本在于它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心外无理"为立论根本,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学说,实现了儒学理论形态的转型,将道德教化的理念从"治世"到"治心"转变为从"治心"到"治世",从而使儒学文化在明代中叶以后为熔铸中华民族精神继续保持了凝聚人心的生命力.今天深入研讨王阳明从"治心"到"治世"的心学理论,可以使我们在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如何实施道德教化、如何弘扬圣贤道德等问题上获得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